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并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欧娜(198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实验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其强调思维、审美、文化自信必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和载体。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探讨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师生共生关系为关键、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应用语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一、十年回望: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不仅与其本土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还关乎国家对外交流软实力的提升。在新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语文课程,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新教育发展阶段,“立德树人”是教育领域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民对教育的殷切希望,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社会需要。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从“物”向“人”转变,更重视如何育人。十年回望,课程改革实施和核心素养理念提出都是以“人”为导向的发展与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知识与技能,“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素养)。教育的发展、教学的形成和人的培育都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支撑,从教育思想角度出发,教师要将“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进行教育,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唯有“核心素养”才能回答教育的时代命题,唯有“核心素养”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自觉与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新课标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总结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言学科最独特、最基础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皆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相关。我们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着力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跨文化、跨领域、跨媒介的学习方式以及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学习路径,坚持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思考、积累梳理和运用实践,从而促进他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1]。
二、交相辉映:素养融合与课堂建构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融合教学
“语言建构與运用”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基础知识、丰富语言材料、获取语言经验,帮助他们构建起系统化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体系,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古诗和文言文对语言的应用可谓是登峰造极,在文言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语言方面下功夫,让学生读懂、学会。比如《长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中“颜色”与“可怜”的内涵显然与今义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言知识与诗歌学习相融合,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理性判断,揣摩语言应用的奥秘,这样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的特征和应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融合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目标,教师就要在思维方面开展科学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迁移应用知识,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激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求知欲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而“疑”能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2]。以《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为例,文中赫留金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教师可据此提出问题:为何作者要插入这一无关紧要的语句?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何奥楚蔑洛夫会时而脱下大衣,时而穿上大衣?全文未曾提及“变色龙”,为何以此为标题?这样的问题较为深入,涉及了文章整体的构架以及细节描写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融合教学
在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中,教师要提炼语文知识中美的元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之美、体验语言之美、践行语言之美,进而让其在形成语言基础能力的前提下体会美的精神与意义,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独特的审美对象,如文字的音、形、义;丰富、多元的审美内容,如生活百态、人与自然;多样的审美形式,如修辞、气韵、节奏;完整、和谐的审美教学,如学科趣味、浓厚氛围等。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边城》中,爷爷的忠厚温良、翠翠的天真淳朴、天保的慷慨仗义、傩送的细腻纯真反映了湘西山城小镇宛若世外桃源的风土人情。其中,人性的真善美被刻画得十分细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细微处体会“小镇人情”,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创造美,自觉提升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加深对美的感悟与理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品质传承的重要血脉,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获得和文化传承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化,能提升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复兴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家国情怀”文化理解为例,历史上有很多贤达志士自发承担起挽救国家和人民的责任,积极贡献智慧,勇于改革图强。他们为国为民、志存高远、秉持道义、勇于担当,赢得了后人的敬佩。李白、杜甫、辛弃疾、范仲淹等诗人的一些作品,字字句句都是先贤们为国为民的精神,一笔一画都是先贤们家国情怀的体现,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引导其形成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其文化自信。
三、策略供给: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一)把握定位,融合共生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教育应与其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关键要素,以确保课程目标能实现。首先,要研究学生。教师要基于真实学情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客观差异,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重整人际关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进而达成融合共育目标。其次,要研究学科。“三新”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学科观念,优化教学的模式,运用整体思维提高深度教学的能力,并重视对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认真解读学科评价要求,以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最后,要研究自我。教师要自觉更新教学理念,一方面要积极反思,以良好的心态和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借物观己,客观审视课堂教学氛围与效果,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进而达成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环境交融共生的目标[3]。
(二)任务整合,方法创新
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高度重视语言实践活动,结合时事、热点新闻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老人与海》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笔者引入了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越野滑雪》素材,并设计了“迎接冬奥”系列阅读活动(当时临近北京冬奥会开幕),结合“冬奥会”这一社会热点话题,根据高中二年级学生语言学习水平和认知经验,将课题学习转化为四个学习任务:(1)通过冬奥会了解越野滑雪项目,并分析《越野滑雪》文本中人物的技能水平与运动心情;(2)了解北京冬奥会主题的内涵,反思文本的社会表达与人生认知内涵;(3)合作阅读,与同学一起探究文本的思想;(4)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并综合评价《越野滑雪》作品的价值。这样的教学呼应新教材,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直面语言阅读的困境,深度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打破思维障碍并提升文本阅读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时代赋能,多元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旨在探索高效教学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解答教学实施及成果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知识技能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传统评价不涉及的思维深度、交流合作、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习参与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古诗词教学评价为例,评价标准要突出过程性、多元性、综合性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遵循合理性、科学性、综合性、实时性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语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及相关概念,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但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新课标以及新教材的推行仅仅是开始。高中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实践中进行优化创新,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唐吉民.溯本求源担使命 踔厉前行争有为: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導刊,2024(1):49-58.
蓝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3,39(增刊1):17-21.
朱海艳.创设相互映照的高中语文课堂: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改革20年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3(2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