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情感是一种能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魅力,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信息,还要引导他们去感知和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与文化意义。主要阐述了情感教育与文本解读的内涵,以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李杰(1981—),男,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猴场镇猴场小学。
教育改革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相结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规划,教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他们情感智力的提升。情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其教育范畴不仅包括情绪认知和表达,还涉及情绪的自我管理。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其较为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情感认同,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的过程中,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情感的思考。此外,情感教育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和文化归属感,引导学生在领略文学艺术之美的同时,培养对美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并促进他们人文修养的提升[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人格是否独立健全也逐渐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学生情感方面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2]。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教育能推动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情感智力与道德感等。通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掌握情感的表达与调节方法,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文本解读内涵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文本解读的内涵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文章和文学互相交融的整体,所以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对文章的阅读学习,是对文学的解读和理解[3]。文本解读是指理解和阐释语言文字所记录的信息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练习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些练习不只是让学生理解文字的表层意思,更是让他们去探索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文章主旨、文章构造、表达手法及文章情感等。通过文本解读,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并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高效的分析。而高效的文本分析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解读文本时,学生不仅能学习提炼信息的方法,还能学会如何整合这些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能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这对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本解读是课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文本解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增强他们获取、审视和融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不同文本的细致研读,学生可以掌握一系列的阅读方法。同时,文本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文本内涵,这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另外,文本解读对于情感教育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深入地解读文学作品,学生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有利于他们同理心和美感的培养。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感体验场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情感教育与文本解读相结合可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营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环境,能提升学生的情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具体来说,教师在创设情感体验场景时,应有效运用生动的图表以及直观的影像等,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以此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场景可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对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诗歌教学特别适用这种方法,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浓缩的情感与意境的体现,学生只有充分投入情感,才能真切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李白的《静夜思》的教学为例,这首诗表达了远离家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教学本诗时,教师可播放细腻的古琴曲,营造夜晚的安宁场景,并展示描绘中国月景和远山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地感受诗中的乡愁情感。这样的情景设置可以让学生在一个有氛围感的环境中理解诗人的心境,感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的唯美画面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传递的深沉情感。这种沉浸式的情感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诗句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念,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设置个性化阅读任务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位学生的特质和需求设置个性化阅读任务,因材施教,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引发其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生活经历和理解力去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在这样的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学生更容易与文本建立情感联系,并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求,为他们设置个性化的阅读任务。对于富有同理心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故事里受騙动物的角色,并让他们通过写作练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这样的角色扮演有助于深化他们对强者与弱者关系的理解,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于思维敏锐、具有批判性精神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分析角色的心理动机,或者让他们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关联起来,这样的分析练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并提升他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对于倾向于视觉艺术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来展现故事中的情境,利用视觉元素呈现各角色的互动和情绪转变。这种创造性的绘画工作不仅能锻炼他们在艺术方面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情感上与故事内容产生联系。
(三)结合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图形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信息,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文字则能从不同角度对情节和角色进行详尽的阐述。因此,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能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图文并茂的辅助材料能将那些抽象的教学要点形象化,对于小学生而言,形象化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此外,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也能锻炼自身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以《荷花》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精致的荷花图片、荷花生长环境的影像资料以及荷花生长周期的详细解析图表等,并配以翔实的文字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荷花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荷花图片,感知荷花的端庄与清新之美,进而理解作者对荷花美的赞叹。然后,教师可以播放荷花生长环境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荷花的成长环境及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情景。最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借助图表和文字描述,全面掌握荷花的基本知识。这样的图文融合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驅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反思并记录情感变化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分析文本并记录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变化,这样能有效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分析自己的情感变化,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核心情感议题,进而能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有更深刻的感悟。这一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水平,使他们在理解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获得情感层面的成长。
以《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一张记录情感变化的表格。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即时记录他们对相应文段的情感反应,具体如下:在了解到母亲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时,学生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当了解到母亲不顾自己的身体,为养家辛苦工作时,学生的心情如何变化;在了解到孩子终于感受到母亲的深沉爱意时,学生有何感想。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作品中母爱的深沉,还能加深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五)通过分角色阅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分角色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时互相交流、协作,一起重现故事情节。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并与相应的故事人物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系,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进行《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扮演井里的青蛙,另一个小组扮演飞在空中的小鸟。在阅读活动中,扮演青蛙的学生可以特定的口吻阐述“井天”,以此体现青蛙的局限性和自得其乐;扮演小鸟的学生则可通过广阔的视角与沉稳的语调来描述小鸟观察到的天空,以此体现小鸟广博的知见。在角色扮演对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青蛙”与“小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体验到角色情感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这种区分角色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学过程从单向传授转化为互动式体验,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情感体验。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情感教育与文学解读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深刻解读和对作品情感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深层情感与人文思想,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洞察力和审美能力。情感教育作为联系文本解读与学生内在感受的桥梁,不仅能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还能为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和情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婷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魅力中国,2019(44):233.
赵志权.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1):100.
冯君.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J].中外交流,2019,26(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