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向度”

2024-05-17 04:41赵金子张筱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

赵金子 张筱蕖

摘 要: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益于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和重大战略部署,激发其更加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和创新创造。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历时性梳理、共时性比较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向度;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依据、内涵特质、战略要义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向度;立足广阔的视角、构建独特的话语体系、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向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093-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长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自主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益于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和重大战略部署,强化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练就过硬能力本领、提高服务人民的自觉性,由此更好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现实价值。

一、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向度

现代化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这一过程如果从18世纪60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算起,大致经历了200年左右的演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走在历史前沿,并将其发展模式强行推向其他国家。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向度,既要从时间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中国大地自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轨迹进行历时性梳理,又要从空间视角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时代坐标下进行共时性比较,以此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摆脱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文明局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世界发展态势,围绕中国发展的现实之问,为世界文明演进提供新选择、新智慧、新贡献。对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历程的历时性梳理和与西方文明的共时性比较,有助于帮助高校青年学生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从而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自信。

1.历时性梳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跃迁脉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现代化始于工业化。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转变”,即“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道路方向,也由此开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正式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逻辑展开,即在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框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勒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开放后,充满活力的制度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使得“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于20世纪末胜利实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提出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和光明前景更加清晰可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宏伟蓝图。2022年党的二十大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世界意义、重要原则和战略要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实践坐标的重要里程。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建构、拓展的跃迁脉络呈现了其理论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的演进逻辑,为高校青年学生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提供了更为清晰的逻辑进路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共时性比较: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承

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努力构筑的共同愿景和前进方向。但由于各国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每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道路选择。就目前各国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探索来看,大体可分為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即胡绳所讲的“讲现代化,也不能不区别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2]所谓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即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所谓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则是依据本国具体国情、民族发展利益和人民价值诉求而自主探索和开拓的一条不同于以往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所谓的“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认知禁锢,各国道路选择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3]中国式现代化一路走来凝结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彰显了中华文明伟大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文明重构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一条新道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新的生长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铁网”为例,一张“八纵八横”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的全面铺开,深刻拓展了一个超大型国家在历史文明中打造的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众多跨地域工程,这是中华民族线性文化的延续,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自主创新精神的传承。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挖掘其历史成就背后的文化传承,现代化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才是高校思政课讲授过程中更具普遍意义和深层精神的价值所在,这既有利于向高校青年学生展现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接续奋斗、胜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系统庞大,高校思政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重点聚焦于帮助学生明确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外部环境、内部挑战、发展动力、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工作部署,激发青年学生为之不懈奋斗的前进动力,凝聚青年学生为之蹈厉图强的磅礴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向度,必然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以及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科学依据:溯源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讲深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成机理、矛盾对立和发展趋势,并为人类现代化指明了目标方向、道路选择和历史归宿,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逾越资本逻辑局限,立足国情实现多元现代化的理论向度。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之势。恩格斯在阐述现代化工业的巨大影响力时讲到,“德国的旧式工业因蒸汽的采用和英国工业优势的迅速扩张而被摧毁了。”[4]马克思也曾讲,“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提及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工业、国家政权等词项时,在前面都加上了“现代”的修饰,从而使“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国家政权”“现代工业”“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等词项历史性出场,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作出了前瞻性预见。第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明确了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推动力量,即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并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尤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物的层面,还应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使其“最终脱离了动物界”[6],真正“得到与人相称的地位”[7]。这是马克思主义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异化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2.内涵特质: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理论超越

讲透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嬗变。“现代化”这一概念与生俱来的打着资本主义的烙印,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自给自足的封建生产方式,便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通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路径共识。中华民族开启现代化道路探索起点的洋务运动、以变法为现代化道路开创条件的改良运动、为现代化制定系统化方案的资产阶级革命,无非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社会变革的递进逻辑,其本质目标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也就应运而生,并“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逻辑。早在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关注现代化的问题,但鉴于当时中国发展实际,现代化更多地被表述为工业化。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这便是中国共产党摆脱资本主义理论束缚,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先导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其后,在1954、1964年周恩来先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括、“两步走”战略设想,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初方案,尽管此时的现代化建设尚未突破时代的制约,但却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等立足中国实际,开启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理论探索,其后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等理念、战略的提出和践行,更加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化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是一种历时性的生成,也是一种共时性的比较,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摆脱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偉大创造。

3.战略要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讲活党的中心任务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0]这一任务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方向、战略任务和特殊优势。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政治方向,呈现出其脱胎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则,深刻彰显出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参考,前行道路上不免会遇到各种风险考验、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1]。这是党在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階段形势作出的正确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将通过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优势,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不容置否,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确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与这种文明形态相生相伴的却是扩张掠夺、剥削压迫的历史,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奠定了人们认知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传承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开创出了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三、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一个全新选择,它不仅向外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强大魅力,同时也向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明成果。高校思政课要立足广阔的视角、构建独特的话语体系、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优势,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同和理解。

1.宽广视角:用世界图景、平民表达映现中国道路

在世界历史长河和命运书写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是世界历史长河发展的主体,中国道路也是世界命运书写的主题。从人类文明形态嬗变的进程来看,尽管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选择仍存在某些偏见甚至诋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文明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坚守的价值指向、文明定位,不仅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视野和道路选择,同时也在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比较中真实呈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发展大势和世界情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命运的转变为中国道路选择提供了多样性的书写场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命运的历史性把握、前瞻性思考,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文明新形态应运而生的重要前提,进而将中国道路融入世界命运书写,并以此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由此,展现给广大青年学生一个真实可敬的中国形象,尤其要促使其深刻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人类文明发展背后的世界责任,强化其对中国道路选择的信任感、认同感。

以平民视角微观构建中国形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平民视角有着不同于官方视角的特殊传播优势,它能够更好地摆脱传统单向度的、宏大叙事的传播方式,以开放、平等、自然的表达姿态,细节、内敛地呈现发展变化中从容的国家形象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平民视角可将广大青年学生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理念作为展现国家形象的主基调,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传播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使其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的转变,以激发其对中国道路选择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

2.话语体系:以“六个坚持”为思想内核和构建原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实施步骤、重大原则、推进重点等战略安排。这“六个坚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整体性眼光、全局性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谋篇布局,从话语层面为破解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迷思贡献了中国智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以“六个坚持”为思想内核和构建原点创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坚持人民至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立场;坚持自信自立,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鲜明的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飞跃;坚持问题导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之变、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协同发展、前瞻思考;坚持胸怀天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3.方式方法:在高质量教学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亲和性、感染性、针对性、实效性出发,注重讲好的方式方法。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深耕教学内容,讲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二是优化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向;三是丰富教学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真实与虚拟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四是注重教研相长,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科理论的“互补研究”,解决好学生和现实社会提出的“双重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由衰至盛的来之不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苦难辉煌,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高校思政课要从历史与现实的接续、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世界与中国的比较中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核、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从而向青年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其以更加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和创新创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7,1437.

[2]胡绳全书(第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

[3]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4-17.

[4]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25-626.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10][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责任编辑:邢炜真]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20KSB096)

作者简介:赵金子(1981—),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筱蕖(1998—),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