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军
摘 要: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往现代化理论无法有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需要构建“全面现代化”话语体系,这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尝试性解释框架。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阶形态,其可被界定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方位、高质量现代化。全面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现代化的目标、过程、动力、模式、制度化和评价标准等诸多要素。全面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其核心在于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关键词: 全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發展阶段;解释框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5-0046-(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5.005
现代化概念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概念。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范围,现代化概念总体说来是确定的,但不同发展阶段现代化概念又是变化的、有差异的。可见,现代化概念是一个历史性、开放性概念。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现代化实践,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思想任务。本文尝试提出“全面现代化”概念,力图为阐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话语供给。
一、“后小康”时代现代化的解释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出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开放性概念。它的最初表现是“四个现代化”(本文称1.0版)。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2.0版,即“小康式现代化”,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以解决温饱、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总体小康(1978—2002年,突出经济增长、经济现代化等,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问题优先、经济改革优先);以消除短板、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小康(2002—2020年,着重解决小康社会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完善的问题,消灭绝对贫困等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庄严宣布,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自此,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何为新发展阶段?这是指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即“后小康”时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进入新发展阶段、历史方位发生新变化,使得以往的现代化理论不合时宜了,我们需要构建新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来指导新发展阶段的现代化实践,不能用“小康式现代化”理论去阐释、指导现代化新实践。如何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代化实践?如何阐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应该构建“全面现代化”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作为其解释框架,全面现代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3.0版。我们可以从时间、空间和条件三个方面,探讨“小康式现代化”与“全面现代化”的不同特点,来说明传统的现代化话语不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实际,构建“全面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1.时间上,“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1 小康式现代化立足于不发展阶段,要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致力于使中国人民从温饱走向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立足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要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致力于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现代化任务。
2.空间上,这里的空间指的是,中国与世界(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程度上的空间关系。马克思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 这一观念在很多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中呈现出来。小康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追赶型、赶超型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此时中国处在一种对西方发达国家亦步亦趋的“跟跑”位置,“赶上时代”(邓小平语)是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全面现代化意味着我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跃迁,仅仅停留在模仿或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框架已经不合时宜了。“新时代的现代化需要破除一个传统的现代化观念,即所谓的后发优势观念,依靠模仿、引进和采用先行国家创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现代化。”3 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全面现代化所要追求的现代化是创造出优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4 如果说小康式现代化表现出“后发追赶型现代化”的特征,那么全面现代化则表现为“创新引领型现代化”的特征。
3.条件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面临的诸多条件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小康式现代化是基于过去社会主要矛盾的现代化,是“一元主导”的现代化,物质现代化是压倒性的。全面现代化是基于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性、复杂性、高层次性等特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总的说来,在“后小康”时代,建立在小康时代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无法阐释新发展阶段的现代化实践,构建全面现代化的解释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全面现代化核心概念的界定
抽象说来,“现代化”或“现代性”是一个具有时间要求的性质概念,“时间界定”与“性质界定”是最基本的界定标准。何为现代(化)社会?就是在现代时期内具有现代特点的社会。作为从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新发展阶段实践提炼出的现代化概念,全面现代化有着更为具体的规定。我们可以从“四个界定”把握全面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1
一是“时间界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起点问题,从不同视角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我们普遍认为,从狭义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特指1978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小康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全面现代化”是第二个发展阶段。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至少目前看来,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构成全面现代化的主要时期。所谓“时间界定”还关涉对全面现代化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考察。当代中国远未完成工业化任务,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全面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推进工业化。与此同时,全面现代化的核心诉求还有要从工业化迈向后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并且,后工业化的诸多要素在诸多方面已经通过全球化“介入”全面现代化进程中。总的说来,全面现代化正处于(以后工业化为牵引的)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现代化不断展开(尤其2035年之后),其将逐步转向以后工业化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是“空间界定”。全面现代化是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空间范围内的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看,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低、底子薄,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人口规模看,中国要实现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从空间规模看,中国国土面积广袤、地区差异悬殊;从中国与世界空间关系看,全面现代化逐步实现从一国视野到全球视野、从“由外向内聚合”到“由内向外辐射”的转变,在强调吸纳外来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溢出效应。
三是“内涵界定”。这涉及时空属性的分析。这里,主要聚焦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基本性质。(1)核心或价值理念。“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 全面现代化,准确说来,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构成其核心和根本价值。全面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本、以物为本的现代化,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 所谓全面现代化,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条件或保障,“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4 (2)内容或范围。全面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具有全面性、总体性属性,“全面性”是全面现代化的最凸显的标志。从内容或范围的角度看,全面现代化是一个“1+6+1”系统。前一个“1”指的是“人的现代化”。“6”指的是“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涉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五位一体”,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后一个“1”指的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涉及三个层面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有机整体。(3)基本特征或倾向。现代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现代化的结果或特质的集合就是现代性。全面现代化表现为何种类型的现代性特征?抽象说,这是一种既不同于经典现代性,又不同于后工业化现代性的独特现代性,即“新现代性”。新型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绿色化、人本性、和谐性、全面性等构成新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四是“参照系界定”。它指的是借助于阐释全面现代化与“他者”的关系,来凸显其基本特征或独特属性。(1)“全面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有不同的内涵界定,宽泛意义上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体意义上指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显著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等。全面现代化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它的具体形态、高阶形态。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后小康时代”的、不同于小康式现代化的现代化类型。(2)“全面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分。西方式现代化是一个总称,也涉及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但总体说来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从社会制度看,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价值理念看,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本,全面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从范围看,西方式现代化是以经济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为核心标志的单一型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等等。
三、全面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全面现代化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表达,在回答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的目标、路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形成了一些具体理论,它们构成了全面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释框架的核心内容。
一是现代化的目标。从政治层面看,全面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涉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现代化等诸多具体规定。从现代性的基本属性来看,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主要有三个层面:(1)“社会变迁目标”。现代化首先指涉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等层面的社会变迁与文明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包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关涉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新型工业社会等)的转变,即从传统性到现代性、从现代性到新现代性的社会建构。比如,从物质现代化角度看,全面现代化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是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2 (2)“国家发展目标”。全面现代化的核心指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发展构成其关键目标。从国内维度看,国家发展目标表现为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法治国家、国家治理能力、国家软实力等一系列指标构成的“进步体系”。从国际维度看,国家发展目标体现在“国际地位目标”。全面现代化就是全面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3)“人的發展目标”。“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3 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最终要体现在人的解放与发展上。全面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全面现代化阶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目标规定或主要载体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生活品质等不断实现人的发展。
二是现代化的过程。从政治层面看,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典现代化为目标导向,是以“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驱动的现代化“全面铺开”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后工业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核心驱动的现代化“全面强化”的发展阶段。
三是现代化的动力。这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把握。宏观谈的是历史动力问题,或动力源泉问题。中观谈的是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微观谈的是动力要素问题。从动力要素看,全面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构成其基本动力模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 概括说来,世界现代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主要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第二次现代化主要指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等)的转型。如果说资本、工业化构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核心动力,那么创新构成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第一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第二次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在农业社会,创新主要是个人行为;在工业社会,创新成为组织和企业行为;在知识社会,创新成为国际行为,成为企业竞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构建全面现代化的动力根本。
四是现代化的模式。一般说来,现代化的模式指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或现代化的发展类型。罗荣渠提出了三种典型的现代化模式2:(1)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2)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3)混合式现代化模式: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于前两种模式,但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混合式现代化模式。从类型学角度,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析全面现代化。其一是社会制度。全面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模式,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并且构成其“高阶形态”。其二是战略发展路径。西方国家属于先发现代化类型,其现代化战略路径是“串联式现代化”,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典现代化),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后工业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全面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并联式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3 概言之,全面现代化模式遵循的是并联式现代性逻辑,是一种“综合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五是现代性的制度化。吉登斯指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和军事力量等构成了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4 与其有所不同,本文所谈及的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主要指现代性在制度层面的“表现形态”和“支撑条件”,也就是实现现代性理念与价值、保障现代化运行的制度安排,即“现代性的制度化”。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化安排”,是“全面现代化的制度化”。全面现代化的制度谱系包括了13个制度体系,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三个结构层面。“全面现代化的制度化”指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核心就是把全面现代化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国家制度现代化本质上是降低国家治理成本,提高国家现代化收益。”5 从功能维度看,“全面现代化的制度化”就是构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决定》基本构建起中国国家治理的大系统(详见图1),可以概括为“3+10”。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形成了同心圆的内核,同心圆内核之外是十个领域的治理。同心圆内核不仅涉及三个领域的治理,更为重要的是,同心圆内核代表着三大原则的有机统一,它统领着、指导着、带动着其他各个领域的治理。
图1 “3+10”的国家治理系统(全面现代化的功能系统)
六是现代化的评价标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指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尺度,以及评价现代化优劣程度的规范准则。对现代化的评价,主要涉及定性与定量两个标准。从定性角度看,一般说来,评价标准有四个: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的发展标准、环境友好标准。1 聚焦到全面现代化理论,其涉及的评价标准大致有五个。(1)生产力标准。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关键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程度。对于全面现代化而言,对生产力的衡量“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生产力指标的重点从“量的要求”转化为“质的要求”,从“资源型生产力”转化为“创新型”“科技型”生产力。(2)社会进步标准。现代化内含“文明化”逻辑,要根据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文明进步程度,评价现代化。全面现代化评价标准的关键是社会公平原则。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判断全面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3)人的发展标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 人的发展是全面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对全面现代化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有效评价。(4)环境友好标准。在现代化初期或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二元对立的,强化改造、征服自然的二元论思维,经济主义至上,人类中心主义至上。全面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求,环境友好标准是核心评价指标。(5)国家安全标准。亨廷顿有句名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3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全面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安全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也构成评价其优劣的内在标准。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全面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是一大考驗。何为风险社会?它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4 全面现代化阶段,也是风险逐步产生与蔓延的阶段,这必然导致对现代化评价标准的“再评价”问题。这个“再评价”,就是把安全标准纳入现代化评价体系中。当然,安全标准不是单维度的,而是全面性的,它是从总体国家安全角度评价全面现代化的质量。
四、全面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中国贡献的关键是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贡献,是文明贡献。全面现代化不仅推动古老东方大国的文明转型,而且也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全面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根本说来——在于其为世界现代化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全面现代化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模式。全面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它破除了“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话语陷阱,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以资本为本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核心逻辑,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核心逻辑。这也构成了两者的根本界分。具体说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高阶形态,全面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诸多“社会主义属性”。(1)全面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建立在对劳动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之上,“是和构成整个这一发展基础的那一部分人口相对立的”,6 两极分化、社会对抗是其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本、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而非以利润为目的、以共同富裕为主轴而非以少数人富裕为依归,这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产逻辑和生活逻辑。(2)全面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单维度的经济现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核心基础上的物质文明类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阶形态,全面现代化更是强化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2 (3)全面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對自然的改造、自然资源的攫取为基本驱动力,它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全面现代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抛弃了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传统现代化思维和模式,树立了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现代化,开创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3 (4)全面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内剥削人民、对外殖民掠夺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这是资本逻辑驱动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主义定向的,在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全面现代化阶段,这一定向依然如此。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源于中华传统文明,其基本性质是非扩张性的和平主义;另一方面(更为根本),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其超越了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进步强制、霸权逻辑。大体说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积累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以及社会主义的生产逻辑和生活逻辑,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绝对不会以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方式,对外掠夺资源、对内剥削劳动。5 全面现代化尽管指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其超越了“强国必霸”的逻辑,它所开启的是具有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性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全面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都是不存在的。现代化是多选题,人类社会“存在多种通往现代性的不同路线”,6各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标志着西方普世主义的终结”。7 从一般类型看,全面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叙事”,其最鲜明、最核心的政治表述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发展。全面现代化发展战略超越了沿着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亦步亦趋的“串联式”现代性逻辑,遵循“并联式”现代性逻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第一次现代化与以知识文明、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第二次现代化协调发展,9 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不断从现代化的“迟到者”“追赶者”发展成为“开拓者”“引领者”。当然,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仅仅指“并联式”发展战略,而且还涉及渐进性改革策略、混合型经济体制、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建构等诸多中国特色方案。
第三,全面现代化作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为整个人类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作为其高阶形态,全面现代化更是如此。在中国这样国土面积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的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也不过3亿人左右,不及中国14亿人口的1/4。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变革是历史性的。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超大规模的中国现代化带来的世界影响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窥视。其一是“权力转移”。西方国家开启现代化进程,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也重构了世界秩序:“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 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带动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逐步瓦解了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秩序,推动着国际格局“东升西降”大变革。其二是“中国贡献”。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等做出巨大贡献,比如经济贡献、科技贡献、绿色贡献、文化贡献等;以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及其溢出效应,在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世界性难题中提供积极力量。总之,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将创造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
On the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 On the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ANG Aijun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embarked on a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previous modernization theories canno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new practic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system, which is a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for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is a high-level form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an all-round and high-quality modernization with the human modernization as the core.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as a system, includes many elements such as modernization goals, processes, dynamics, models,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is of world significance, and its core lies in providing a new model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new development stage, interpretive framework
(責任编辑: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