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论略

2024-05-17 04:41彭红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党创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成功之道,是激发全党践行初心使命最持久最根本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赓续伟大的建党精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涵养功能,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刻内涵,探索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路径,有助于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和思想引导,外化为行动自觉和实践依循。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14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087-06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建党之初就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和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伊始,发展和成熟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历史进程中,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标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和魂,是激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时代意蕴和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核心课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实效性、思想性、感染力的重要支撑。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题。

一、 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精神的孕育和生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都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因而,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剖析其生成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輯和实践逻辑。

1.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

建党精神是一种革命文化,植根于悠久而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在五千多年文明延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诸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救世精神,“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民本思想,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无数磨难而生生不息、傲然屹立,靠的就是由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中华大地上的无产阶级政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以民主和科学作为“利器”,都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礼教、旧思想、旧习俗等进行过猛烈的、毫不妥协的批判。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认同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认为应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陈独秀曾指出:“就历史上评论中国之文明,固属世界文明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不过儒家之主要部分而亦非其全体。此种过去之事实,无论何人,均难加以否定也。”“墨氏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3]李大钊也提出要辩证地看待孔子学说,并吸取其精华。他指出:“即孔子之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惟取孔子之说以助益其自我之修养,俾孔子为我之孔子可也。”[4]李大钊认为,我们不仅不应当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还应该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他说:“吾汉族有世无与比的历史,这并不指记录而说,乃指民族的经历或发展的过程,所以四千年的历史一语,可以说是文化进化的代名词。”[5]可见,中国共产党早期两位最为著名的领导人在探寻国家出路的过程中,都自觉地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革命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并最终从文化的自觉走向政治的自觉,孕育诞生了伟大建党精神。

2.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也不会有革命的精神。树高千尺不忘本。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中国革命的旗帜,送来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灵魂。

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创办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组织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并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广泛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一度陷入彷徨和苦闷中的人们指明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伟大建党精神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无形激励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斗争性等理论特质不仅鼓舞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而且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程中迸发出伟大的建党精神;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形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在建党立党的具体构想和实践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人民性。

3.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活动是精神生成的源泉,也就是说,任何精神现象都植根于生动的社会实践之中,精神形成的基础和推动力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考察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基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这些探索活动的深刻反思与总结, 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反映。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传统,启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觉悟,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各种新思想的传播扫清了道路,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条件。近现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品质也深深地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之中,孕育和承载了伟大建党精神;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实践活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各地组织并建立革命团体,创办革命刊物,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推动成立青年团组织、产业工会、工人补习学校,组织领导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等斗争,这些革命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实践来源。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此后的斗争实践中丰富发展的。

二、讲透彻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

坚持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动摇了就丧失了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7]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的结合,就不可能立党建党,更不可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伟绩。“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持“老祖宗不能丢”的中国共产党人,只要能够立足中国大地,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就一定能够释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取得令世人艳羡的成就。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育学生不能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也不能做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空头理论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坚持和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

坚守理想,就是要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属。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美好设想,也是对“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去”的深刻回答。毫无疑问,共产主义是人类在遥远的将来才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我们既不能做具体的描述,也不能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就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蕴含在现实的实践运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當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9]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把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来看待的,认为共产主义是在不断的革命性实践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一伟大信仰的感召下,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舍生忘死,乃至达到“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正是在共产主义这一宏大目标的感召下,一代代共产党人在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就与辉煌。抛弃这一远大理想,党就失去了目标方向和前行的力量,就会因“魂飞魄散”而归于失败。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旧中国正处于灾难沉重的深渊之中,面临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承担起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的历史重任,并把其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践行初心,就是要切实地行动起来,破除长期束缚人民群众的旧思想、旧礼教,推翻压迫剥削人民群众的专制独裁制度,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的源泉在人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始,就强调要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党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党也因之能够在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之下砥砺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担当使命,就是要引领中华民族在获得独立解放的基础上,走向繁荣富强,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或是在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制度腐朽、技术落后、列强入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微,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这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决心,还有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信心,更有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能力。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勇于战胜一切强敌,敢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精神特质。我们党诞生于风雨如晦、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为了躲避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和干扰,党的成立也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在建党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加入党组织的成员而言都需要冒着极大的危险,甚至要承担生与死的考验。也正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成为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底色,成为此后我们党战胜强敌、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优势。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个弱小的党发展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由一个夺取政权的党成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这是我们党“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建党精神持续发挥作用的结果。有斗争,就必然有牺牲。据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有2 000多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先烈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斗争和牺牲精神已经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成为我们党一张亮丽的名片,这是我们党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政治品格和制胜法宝。

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风险还有很多,更需要发挥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斗争和牺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11]在实现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实现更为宏伟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还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国际国内的斗争和矛盾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为此,我们需要进行许多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斗争,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绚丽华章。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立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忠诚于党的信仰、组织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等各项事业,不折不扣地服从党的领导,忠实地为人民服务,时刻做到为党尽忠、为党尽职、为党分忧、为民造福。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对党忠诚的根本体现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本身就是对党的最大忠诚,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做法,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更是有害的。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具备的首要的政治品质,是党章对党员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12]也就是说,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空头口号,也不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是应有具体的实际的行动来体现。一是要忠诚于党的理论信仰。理论信仰不坚定,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摇摆不定,就不可能做到对党忠诚。只有打牢思想理论的根基,政治上才会更加坚定,行动上才能更加自觉;二是要忠诚于党的组织。对党组织的忠诚是无条件的,不能对党组织讨价还价,也不能在得到好处时就服从组织,利益受损时就背离党组织。应当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都要对党绝对忠诚;三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要忠实地遵照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打折扣,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党的事业当中,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负人民,就应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视为亲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既是党服务的对象,又是自身、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放到主人的地位,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党员干部要做好人民的公仆,对人民始终抱有敬畏之心,让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的道德自觉,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期望和重托。

三、把握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点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应坚持“双主体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同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系统论”,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始终;坚持“实践论”,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进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1.坚持“双主体论”,同时发挥好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双主体,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为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则是主体。双主体表明师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双向的,取长补短、互动促进,可以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双主体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讲解和学习。

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首要的要求是“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3]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思政课教师对于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重要论断。诚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思政课教师能把包含“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一重要内容的伟大建党精神讲好。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不仅要做“经师”,还要做“人师”,做“大先生”。“传好道”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里讲的“道”当然不是什么旁门左道,而是特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正道。因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素养要求就是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信仰,做追求真理、笃信真理、传播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引路人。否则,也就失去了担任思政课教师的起码资格。

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更加爱党敬党,达到把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而不是由老师单向度地灌输,把学生当做“局外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因而,我们必须革新“注入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摆脱“有教无学”的尴尬困境,注重通过互动式教学、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对自己成长成才的深刻价值,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2.坚持“系统论”,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要在整合系统结构、协调系统各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据此,讲好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在要素、内容与形式等多层面协同发力,才能取得最优效果。

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四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发挥着精神动力的作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发挥着实践动力的作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在表现,发挥着意志动力的作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责任要求,发挥着情感动力的作用。因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系统原则,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彰显了真理的力量,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赫赫伟业。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思政課教师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根红线贯穿教学始终,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和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合,系统讲授,做到以事实服人,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影响人,把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深刻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出“四个自信”,培育“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厚植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3.坚持“实践论”,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伟大的建党精神来源于党的革命实践,并在党的建设、改革等各阶段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升华。讲好这一精神,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把课堂理论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实践相联系,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视角,客观、辩证地看待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我们党百年历史的正确认知,强化坚持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激发对党崇敬热爱的深厚情感。思政课教师应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回应热点,阐释疑点,讲好亮点,指导学生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学习转化为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际行动。经常性地带领他们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观看反映伟大建党精神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通过鲜活的人物介绍、故事讲授和现场教学,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力量的张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做到真正入脑入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听”为“我来讲”和“我践行”,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以此提升他们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2][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1,11.

[3]陈独秀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04.

[4]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03.

[5]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5.

[6]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8.

[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责任编辑:邢炜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FKSB018);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全球正义问题研究”(21YJA72000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2ZSZ031)

作者简介:彭红涯(1974—),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