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05-17 07:02刘少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中国共产党

摘 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而作,是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文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运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先河。文章强调,调查研究要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了解实情;要选择适合的调查研究类型、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主张对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思想;恩格斯;中国共产党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06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033-07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并且是开展调查研究的杰出典范。恩格斯为了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曾用21个月时间深入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开展调查研究,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下文简称《状况》)一书。《状况》是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文献,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之一”[3],不仅在调查方法运用、调查类型选择、调查原则遵守等方面具有示范价值,还是我国调查研究思想的源头活水。因此,站在新的征程上重温《状况》一书,深刻把握恩格斯调查研究思想的精髓,对推进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调查研究要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了解实情

恩格斯以副标题的形式强调《状况》一书是建立在“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基础上,直接表明恩格斯运用了实地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考察。在恩格斯看来,只有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又借助必要的可靠材料补充自己的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痛苦和快乐。对此,恩格斯在《状况》中直接说道:“我曾经用了21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4],“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5]。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之所以如此重视和长时间的深入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进行实地考察,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状况。基于此,恩格斯于1842年11月底开始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直到1844年8月才离开,他不仅考察了工人阶级的居住情况、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教育情况、道德水平等,还考察了英国的城市布局、工人区域、商业区域、街道、贫民窟、大杂院等。恩格斯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以及分析搜集到的可靠材料,发现工人们不仅居住在潮湿、空间狭小、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差的房子,还吃劣质、不易消化、掺假的食物,“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消化不良症”[6]。工人“正是缺衣少食和生活需要不能充分满足,使身体容易感染疾病”[7],导致流行病在工人当中盛行。恩格斯在查阅《苏格兰贫民的管理》资料后,发现在利默里克(1817-1818年)患热病的居民高达总人数的25%,而在沃特福德的贫民窟里竟然高达95%。恩格斯认为,生病不能请高明的医生诊治是工人阶级健康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在曼彻斯特医院每年医治的2.2万个病人当中,只有部分工人能够住院接受治疗,部分只能接受医生的忠告和药品,还有一部分由于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只能不看病或者求助于江湖医生,甚至服用假药。这一切,使得工人阶级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出现高死亡率、短寿命。对此,恩格斯指出,一个生活在“连最必需的生活资料都如此缺乏的阶级,不可能保持健康,不可能活得长久,这是不言而喻的”[8]。

此外,恩格斯还发现,整个工人阶级基本上得不到教育,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能够有机会去很差、教师缺乏的日校学习,而这些学校的教师是不堪使用的,因为“多数人甚至不具备最必要的基本知识,缺乏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9]。而资产阶级明知道这种状况以及问题严重性,却一点也不设法去改变,唯一为工人考虑的东西就是如何用法律来钳制他们,“对工人只有一种教育手段,那就是皮鞭”[10],一切理性的、道德的、精神的教育都被摒弃或忽视。对此,恩格斯指出,一个教育无人关心、命运受偶然事件支配、生活朝不保夕的阶级,有什么理由和兴趣使其过有节制、有远大眼光的生活。这些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工人当中出现大量“酣酒、纵欲、粗暴以及对私有财产的不尊重”[11]事件,其中最为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根据英国内务部“犯罪统计表”统计数据,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因刑事罪被捕的人数由0.46万(1805年)增加至3.13万(1842年),短短37年时间里就增加了差不多六倍。除犯罪之外,醉酒和纵欲是工人的另外两大恶习。根据《人口原理》统计数据,“在格拉斯哥,每个星期六晚上大约有3万工人喝得烂醉”[12],仅伦敦街头每天晚上就有4万个妓女靠出卖肉体为生。此外,恩格斯还认为,强制劳动是对工人精神上“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13]。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从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从事制针头或锉齿轮的工作,……那么,当他30岁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14]

基于此,恩格斯认为,“对于一个忍受了社会秩序的一切害处却享受不到它的好处的阶级”[15],唯有起来反抗,甚至蔑视社会秩序,才能捍卫作为人的尊严。因为资产阶级受利己主义天性支配,“一切生活关系都以能否赚钱来衡量,凡是不赚钱的都是蠢事”[16],牟利精神已经渗透了资产阶级的全部语言,自私自利到不可救药。在资产阶级看来,“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17],至于工人是否挨饿、是否有衣穿、是否有房住,他们根本毫不在乎。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工人阶级不指望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任何援助是正确的,是完全正确的”[18],因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且双方的矛盾会“一年比一年更加激烈、残酷和不可和解了”[1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会愈发认识自己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会愈发不甘愿充当资产阶级的奴隶和私有财产,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一个阶级,虽然分散时是软弱的,但联合起来就是一种力量。为了摆脱非人境况,争取比较合乎人的身份和利益,恩格斯坚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小小的推动力就足以引起山崩地裂”[20],“资产阶级的整个国家的和社会的建筑物将连同它的基础一同倾复”[21],与资本主义同步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必然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未来社会的创造者。

二、调查研究要选择适合的调查类型、综合运用调查方法

选择正确的调查研究类型和方法是确保调研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调研成效的关键因素。恩格斯在综合分析各国工人阶级发展状况后,最终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英国作典型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工人阶级状况只有在不列颠帝国,特别是英国本土,才表现的最完备、最有典型形式,“只有在英国,才能把无产阶级放在它的一切关系中并从各个方面来加以研究”[22],“只有在英国,才能搜集到这样完整的并为官方的调查所证实的必要材料”[23],因为世界上“只有英国才有不断公布的官方统计材料”[24],而这些材料正是阐述工人阶级状况所必不可少的佐证。二是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典型形式,对当时的德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恩格斯认为,德国和英国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相同的,因而造成两国工人阶级贫困和受压迫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对英国工人阶级贫困和受压迫原因的揭示,必将推动德国工人阶级贫困和受压迫原因的揭示,还能“衡量德国的贫困的范围以及在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的骚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危险的程度”[25]。虽然德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发展到英国工人阶级的典型形式,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恩格斯认为德国工人阶级必将能达到英国工人阶级的典型形式。

此外,恩格斯根据调研工作的需要和调研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实地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作为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主要调查方法。

第一,实地观察法。为了把调研结论和理论研究建立在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之上,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实地考察期间,直接到工人家中与他们进行交往,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拒斥“纯粹抽象的知识”的思辨形式。1844年,恩格斯在回到德国巴门后,开始整理和研究在英国考察期间搜集到的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各种材料,写成长达 21 万字的《状况》一书。从实地观察法的种类划分来看,恩格斯主要运用了实地观察法当中的参与观察法和直接观察法。一是参与观察法。恩格斯用大量时间直接参与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获得了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对此,恩格斯在《状况》中说道:“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你们的境况进行了一些了解”[26]。二是直接观察法。恩格斯直接观察了工人的饮食、住房、穿着、休闲等生活方面的情况,还直接观察了城市环境、地势、布局、河流、街道、商业区域、贫民窟等社会方面的情况,从吃、穿、住等生活方面逐步延伸到生产环境、健康状况、政治观念、教育情况等社会领域。对此,恩格斯说道:“这就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这种状况是我在21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亲眼观察并根据官方的和其他可靠的报告所了解到的”[27],还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说道:“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28]。除此之外,恩格斯还观察了工人阶级的敌人——资产阶级,注意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第二,文獻分析法。恩格斯除了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进行考察之外,还尽力搜集所能找到的各种报刊、杂志、官方与非官方报告、著作、档案等文献材料来补充自己的观察,提供必要的佐证。对此,恩格斯在1844年11月写给马克思的信中说道:“目前,我正埋头钻研英国的报纸和书籍,给我的那本关于英国无产者状况的书搜集材料。”[29]其中,报刊主要有《泰晤士报》《观察家》《曼彻斯特卫报》《每周快讯》《每周纪事报》《北极星报》等,杂志主要有《彩色杂志》《工匠》《伦敦统计学会会刊》等,报告主要有《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英国户籍总署署长关于出生、死亡、婚姻的第5号年度报告》《工厂调查委员会报告》等,著作主要有《过去和现在》《手工业和手工业者》《宪章运动》《英国的工业人口》《工厂哲学》等。此外,恩格斯在文献材料征引、阐释和运用上,并不是简单的把文献材料照搬或者堆砌,而是站在整体、系统、全局的高度,把文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此,恩格斯在《状况》中说道:“我非常认真地对待所获得的认识,研究过我所能找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30]一是文献定性分析。恩格斯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把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工人运动与未来社会联系起来,不仅综合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城市、农村、饮食、居住、健康等方面的变化,还综合分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小佃农与大佃农、穷人与富人等群体,既剖析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典型形式,又把握了世界工人阶级发展状况的全局。二是文献定量分析。恩格斯运用描述性统计、数据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文献材料中的人数、百分数、平均数、频数等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描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后棉纺织业、麻纺织业、羊毛加工业、城市人口、交通运输业、死亡率、流行病、犯罪率、酗酒、人均寿命、工人运动等方面的变化,还阐述了工人阶级在政治观念、文化素养、健康状况、精神状态等方面的状况,揭示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对立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可靠依据。

三、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活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才有目的和方向。19世纪40年代上半期,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思想界非常活跃,但整体而言,这些社会主义思潮还停留在空想阶段。恩格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德国科伦地区在1844年围绕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那里人们非常活跃,但也明显地表现出缺少必要的支柱。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在几个著作中发挥出来,人们就仍然不会真正清醒,多数人都得盲目摸索。”[31]为了适应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宣传的需要,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肃清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空想、幻想,恩格斯在《状况》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还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让人们看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消除空想主义者和博爱主义者在共产主义问题上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以工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32]。除此之外,恩格斯还决定对工人阶级状况进行单独研究,改变最初把这一部分内容作为英国社会史著作的一章来论述的计划。因为在恩格斯看来,“德国的理论家对现实世界了解得太少”[33],以至于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了解实情、了解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状况。因为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多地是从理论前提出发,有的理论家甚至主张“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的”[34]。同时,恩格斯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当时社会对工人阶级的状况了解太少,即使在英国也没有一本考察一切工人的著作,而工人阶级状况是当时社会灾难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也“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35]。基于此,恩格斯认为,考察工人阶级状况以及揭示工人阶级陷入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还能“为社会主义理论有权存在的见解提供坚实的基础”[36],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

此外,实事求是是恩格斯调查研究思想的精髓,也是其开展调查研究的首要原则。恩格斯不管是在描述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还是揭露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所引用的数据和文献材料都是他亲自搜集、确信无误的可靠材料。对此,恩格斯在《状况》中说道:“这本书里所叙述的,就是我看到、听到和读到的”[37],“只有当我通过亲身观察了解了真实情况或者引文作者本身或文章的声望使我确信所引用的证据真实无误的时候,我才引用托利党人或宪章派的材料”[38],“我要毫不迟疑地向英国资产阶级提出挑战:请他们拿出像我所引用的这样可靠的证据,向我指出哪怕是一个对我的整个观点多少有些意义的事实是不确切的。”[39]因此,恩格斯在《状况》中所阐述的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依据和科学逻辑推理之上,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剪裁、加工或虚构历史事实,不仅排除了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还客观、真实的描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为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及确保调研结论的信效度。因为在恩格斯看来,调查研究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避免调查者主观感情、意志和愿望对调研结论的影响,还要避免调查者带着条条框框去作求证式调查。因为一旦调查者带有主观成见或条条框框去调研,就会按图索骥、按需求证,把事情和问题看走样。对此,恩格斯特意以英国调查委员会为例,认为英国政府虽然设有专门调查工人状况的委员会,但是委员会对工人阶级状况调查往往带有偏见,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导致没有一个调查报告是可读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以至于这些长篇大论的报告被永远存放在内务部档案架上的废纸堆里发霉、腐烂。

四、恩格斯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价值

《状况》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可靠的证据”考察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运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先河,不仅在方法运用上具有示范价值,还是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文献。虽然,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与恩格斯时期已大不相同,但重温和研究恩格斯围绕调查研究所提出的思想主张,对推进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恩格斯为了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曾用21个月时间深入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开展调查研究。正是因为长时间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工人,做足了调查研究基本功,才真实再现和还原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遮蔽的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的真相,使得列宁称赞《状况》“是对现代无产阶级状况的最好的描述”[40],“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41]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决策和指导方针就会越发符合实际、越发贴近人民群众,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越发顺利,而什么时候忽略调查研究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就会造成决策失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蒙受损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42]。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长期以身作则深入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3]、“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44]、“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45]等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调查研究、如何开展调查研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问题的实招、硬招。对此,陈云说道:“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46]。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带头深入实地、深入實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把实干、责任、担当书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2.调查研究要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

当年,恩格斯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社会对工人阶级的状况了解太少,即使在英国也没有一本考察一切工人的著作。为了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意识,肃清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空想、幻想,恩格斯决定对工人阶级状况进行单独研究。就新时代的中国而言,调查研究同样需要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力戒一个“空”字。因为问题意识是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把问题理顺了、想通了,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和重点,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动力。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47]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48]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正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尤其是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这些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因此,调查研究要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展开调研,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因此,调查研究要直奔突出矛盾和问题去,绝不能事先定调子,不仅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还要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的声音、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突出矛盾、重点问题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更好地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

3.调查研究要坚定人民立场,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就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等重要论述,“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政治属性”[49],还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充分表明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公仆情怀和价值坚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50]因为人民群眾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一切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社会制度的兴亡更替,都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贯的追求,“建党百年的历史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演进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引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5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特别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党和国家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人民的所想、所急、所盼,进而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落到实处。因此,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的生产生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调查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针对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要紧抓不放,主动调研,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人民可感可及的实事。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4.调查研究要重视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调研实效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无论是实地观察法、文献分析法,还是统计分析法,都是基于调查研究工作的需要。恩格斯之所以重视调研方法运用,是因为正确的调研方法直接影响调研成效和调研任务完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52]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过去相比,影响决策的因素增多、风险增大,而科学决策的制定离不开调查研究、离不开大量客观有效的数据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适当引入调查研究,不断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和创新调研方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有效的数据信息。同时,调查研究还要灵活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座谈访谈、走访调查、问卷调查、蹲点调查、抽样调查等传统调查方法。因为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些调查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制定方针政策提供科学指导,毫无疑问需要继承并加以完善。因此,调查研究要重视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既善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又继承优良传统,把传统调研方法与新兴调研方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着眼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问卷调查、随机走访、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统计分析等调查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调查研究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工作同党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科学决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2013-07-25(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94.

[3]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0.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5][26][27][28][30][33][34][35][36][37][38][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5,382,414,414,409,423,428,440,440,432,432-433,442,477,476,383,446,498,388,385,386-387,382,494,382,382,386,386,385,385,385,387,38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48.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8.

[29]列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年)提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8.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32]列宁全集(第五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5.

[40]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1]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42]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1).

[4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4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3.

[4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18.

[46]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4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

[4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9.

[49]宋甜甜,韦冬雪.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建构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2):31-38.

[50]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24.

[51]邱吉,钟思雨.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百年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8-13.

[5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6.

[责任编辑:张学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革命文化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涵养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20BKS204)

作者简介:刘少锋(1985—),廣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恩格斯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