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四维向度

2024-05-17 07:02郑卫丽段梦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

郑卫丽 段梦伟

摘 要: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建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是应时代变局、高校使命、“大思政”工作格局变化调整的现实之需。要以“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等新思维,不断突出和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社会表达功能、时代刻画功能、对对象的实践研究功能,实现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形式等的系统建构。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05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027-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新的社会条件变化和生产生活实践要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为上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思政大课提供了现实遵循。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是进行教育内容表达和教育效果呈现的核心要素,那么以“大思政课”理念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势在必行。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语境中,着意强调“大思政课”视域,一是在话语建构中要增强时代性,体现时代变革,融合时代元素,丰富时代内涵,也就是突出在新时代大变局中,适应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求,围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条件下的教育期待,形成有效的爱国主义话语内容,不断扩充话语容量;二是强调在话语建构中体现系统性,贯通话语要素生态链条。即话语主体通过加强认知转变,以宏阔视野、在开放场域中进行贯通式叙事,不断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理念、话语形式、话语载体、话语场域等话语要素的延伸和创新。因此,本文所述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意指有丰富时代内涵、体现鲜明时代特点的包括话语内容、话语理念、话语形式、话语载体、话语场域等在内的话语系统。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进行系统建构,可以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社会生命力、时代感召力、现实说服力,在提升话语效果中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时代指向

话语是时代的先声,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与表达必须先声夺人,适应和反映时代变局变化,主动融入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调整,着眼时代新人使命担当,基于社会实践和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时代内涵。

1.站位“大变局”高度,奏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强音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民族国家间开放性增强,思想文化融合渗透加速,尤其是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促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更新丰富话语內容,极大增强了话语阐释力;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话语容量不足、话语传递不到位等状况,在应对国际变局和全球视野中多样社会思潮多元对话时可能会造成“语乏”局面,消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能效。如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中有关于爱国爱什么、为什么要爱国等基本问题的阐释,基本能够满足一般意义上爱国主义教育刚性需求。但对于全球化视野下、“两个大局”中如何胸怀“国之大者”更好做到爱党爱国、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时代课题的回应缺乏更通俗有力的解释,话语信服力、引导力不能更好满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大思政课”视域有助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扩充“大变局”下的话语容量,提升新的时代条件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话语能级,形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强音。

2.着眼“大使命”担当,谱写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和声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尤其是在青年学生网络化生存条件下,“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近年来,高校不断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以数字化、图像化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会出现“网络思潮”纷争、“网络谣言”纷扰等网络难题,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引领难度。同时,青年学生处于思想意识活跃、个性观念强烈、价值信念形塑的关键时期,对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嗅敏度高、接受力强,但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尤其是作为网生一代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生存的自主性、个性化、圈层化特征明显,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环境,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可靠阵地,用网言网语、青言青语等提升话语亲和力和生动性,汇聚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和声,引领青年学生更好肩负起时代使命。

3.立足“大思政”格局,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增效的需要

话语接受程度是衡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最直接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实践中,高校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五育并举”育人格局中的牵引作用,提升和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育人成效明显提升。但不可避免地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话语不适等弱效现象。如爱国主义课堂教学、教材话语等理论性、抽象性、灌输性明显,生动性、灵活性、互动性不足,与学生话语之间存在话语“距离”或话语“隔阂”;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日常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形式、话语表达、话语载体等传统、单一,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不足。基于“大思政课”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需要用足用好“社会大课堂”“时代新课堂”“网络红课堂”“实践活课堂”等形成话语新样态,促进与“思政小课堂”“学校主课堂”话语生成和话语表达、话语呈现的融合汇通,以增强话语效果。

二、“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贯通转向

“大思政课”强调系统性,纵向要贯穿各阶段、全过程,横向要融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以“大思政课”理念指导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之需,更是人才培养之要。这就要求教育主客体在认知层面完成对固有和传统认识的迭代、解构、重构,以“大思政课”的宏阔视野、生产生活的开放场域、图景叙事等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主体、话语形式、话语载体、话语场域等进行全面审视和系统建构。

1.“大思政课”的宏阔视野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提供新理念

视野是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寓意思想或知识的领域。以“大思政课”宏阔视野审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问题,一方面要求话语(建构)主体视野要广。习近平总书记将“视野要广”作为“六要”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育人主体要突破狭隘的微观眼界,克服刻板印象和僵化思维,做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要求话语内容和话语理念要新,即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中,要紧盯新格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在把握历史之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人民之盼中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以具有强大吸引力、感染力的话语内容增强话语表达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坚定走好强国之路,坚毅投身复兴伟业。

2.“大思政课”的开放场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提供新模式

场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和关键要素,是话语表达、思想传递的基本要件,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局限于思政小课堂。以开放式大场域理念革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一方面体现为话语生成方式的多样化。即突破“一人一室”的壁垒,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限制,实现“校地馆园网”的场域交叠,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更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另一方面体现为话语表达形式的渗透性。把社会大场景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积极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大平台,把机械灌输式、空洞说教式话语表达转变成沉浸體验式、问题启发式、互动研讨式话语模式,在春风化雨中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育人实效性。

3.“大思政课”的图景叙事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提供新样态

“大叙事”是一种叙事手法,可以具有叙事的宏大场景,也可以呈现叙事的历史厚重,通过赋予系统性、连贯性的价值意义来强化话语权威。以图景叙事理念塑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新样态,一方面表现为话语建构的宏大叙事特征。通过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育人大课堂,用好文化艺术体育盛会等重大事件、重大节点契机,发挥大党大国典礼和重大纪念活动特殊育人功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权威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体现为话语建构的历史思维。发挥历史教育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中不可替代性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和解读活动,带领学生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增强话语信服力。最后,还表现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的大协同。要超越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某一个部门、一门课程的“单打独斗”,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话语体系、话语内容的大协作,也要实现多课多场域大联动,贯通育人各环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话语生态链条。

三、“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原则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大思政课”立足校内小课堂面向社会大课堂,是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检验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关键空间领域。作为塑造和引领群体社会意识的实践活动,社会性、实践性等内嵌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诸要素各环节。建构基于“大思政课”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生态,必然要做到“深入社会”“走进时代”“融入实践”。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要增强社会表达功能

“话语”通常是指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一般认为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及其他的表述方式。”[6]米歇尔·福柯在其后现代语言理论中指出,“所有语言、话语、文本等并非自有其意义,也不是被简单给予的,而是在现代制度场景中,通过大量的制度性实践被社会地建构的。”[7]“大思政课”注重“社会即课堂”的现实观照,要求打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也就意味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生成,尽管要受物质环境的制约,但更要关注生成话语“意义”的话题、时空背景、交际意图与话语主客体的关系等的影响。因此,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不能以简单的符号整体来研究,而应突破作为单一交流工具的话语表象和局限,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系统之中进行考察,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教育发展要求和趋势相适应,重视话语表达背后的社会功能,突出社会价值导向,激发深层次话语建构力量,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社会表达能力。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要提升时代刻画功能

话语样态生成与话语体系建构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言语符号系统与价值意涵表征。“大思政课”更加关注时代,要求将时代图景融入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建构、生成、表现形式等具有各自独特的时代特点,是重要的时代标识,讲求历史与时代的统一。正如“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8]“大思政课”本身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新变化而提出的教育改革创新理念,以“大思政课”的视野和格局审视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状况,无论是教育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目标和话语载体的设定与建构,还是话语对象的实践路向选择,都要深谙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趋势、反映时代成就,展示时代洪流中人民群众真实的工作生活气息,突出话语建构的时代性、鲜活度,增强和凸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时代写意功能,着力提升话语吸引力、说服力。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要突出对对象的实践研究功能

无论是通过言语、话语表达还是通过文字形态等进行信息传递、思想写意,本质上都属于人类实践活动。“大思政课”注重理论基础上的实践与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相互促进,运用话语思维观照“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理论研究与真实实践的双向奔赴和双重自觉。因此,要“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9],以此突破关于句子、词语、篇章的语言学形式,形成具有严密逻辑关系和富有现实价值意涵的话语体系与话语实践。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理想性、价值性、规范性充分映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多重多样性、问题导向性等,使得教育话语与面向对象形成交互共生、交相建构的实践生态,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生命力。

四、“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现实路向

加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要善于运用“大思政课”理念,以系统思维和协同观念,从主客体视角的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表达等方面进行一体建构,重点回答好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话语建构的重要问题。

1.以焕新的话语理念增强话语建构主动权

话语理念决定着话语建构的总基调和总方向,什么样的话语思维和话语逻辑更易于为教育对象接受、肯定、赞扬和传播,是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大思政课”视域中,必须以更加新颖的话语理念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的创新发展。一是以开放的话语理念开阔教育视野。当前我国所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全局性深刻变化,基于不同历史和文化根基的文明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的新特点,要在多元价值冲突中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掌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主动权,需要以长远眼光和开放视野对多样社会思潮进行准确、理性的把握、判断、辨识,才能对学生进行透彻说理和有效引导。二是以平等的话语理念增强话语韧性。建构专业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体系需要对时代发展特征、青年思想特质等进行全面把握,尤其是教育主客体交互关系的新变化要求改变固有的自上而下的话语模式和陈旧的话语形式,以平等的话语理念促进话语双方对话语权利的支配,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实现双方在同一场域空间对话语资源的公平合理使用,从而激发话语积极性和内驱力,增强表达愿望和话语黏度。三是以生活化话语理念增强话语认同。“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10]尽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可能也不能绕开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但任何政治和学术话语都离不开孕育其生成的现实土壤,这个现实土壤就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生活体验的增加,对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话语体系建构中必须强化对社会现实和生活现状的体察观照,将抽象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青年听得懂、喜欢听、用得上的生活话语、大众话语、时代话语、叙事话语,做到既通俗易懂又立意高远,缩短理解阈阀,提升话语信息表达和传播阈值,增强话语认同。

2.以生动的话语内容增强话语吸引力

话语内容是教育主体所传递的教育信息、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统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的主要方面。“大思政课”的现实基础在于真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图景,如何用生动的话语内容阐释好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建构要坚持内容为王,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内容体系增强话语阐释力、吸引力、说服力。一是立足现实的中国阐释好中国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受住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是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社会大图景的生动写照,阐释中国道路、彰显中国成就、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是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内容的基本篇章。二是立足厚重历史讲好精神传承。“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11]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史的宏大历史视角,审视中国独特的文化赓续和历史脉络,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决定了中国必然在适合自身历史文化特点的发展道路上迈向民族复兴。建构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時代话语生态,就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播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在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确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赓续爱国精神血脉。三是坚持“融入日常、确保经常、落实平常”,不断拓展和深入生活实践。“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就在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场景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社会大课堂”“鲜活大实践”能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注入更多生命力,激发强大话语创造力。这就要深化和完善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定期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现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日常生产劳动和经常性实践体验活动,“从波澜壮阔、生动鲜活的实践体验中丰富教育元素”[13],深化理论认知,促进爱国行为养成;选树生活中的爱国先进群体和个人,以身边人身边事进行经常性榜样示范教育;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的社区宣讲、丰富的文化展演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3.以多样的话语载体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样态

话语载体是实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要素,是教育主客体进行话语表达、生成有效教育信息和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链接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载体较多囿于校园内部,与社会和网络资源的融通不够丰富和深入,具有明显局限性。“大思政课”视域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载体的丰富创新,要立足校内、面向校外、纵深网络,通过不断拓展话语场景、更新话语视域来丰富话语载体样态。一要善用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资源。发挥地域性爱国主义教育名山大川、遗址遗迹、平台基地的教育作用,增强与优质载体资源融合、贯通、联动,上好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大课。二要发挥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载体作用。加大对富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影片、经典爱国歌曲、红色文艺剧目和电视节目等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指导学生以剧作者、局中人等身份、以多种形式开展爱国文艺演出,坚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三要创设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数字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案例库、智能化展馆的开发建设,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创建数字媒体,打造移动端青年自主教育和交互平台,从空间、资源、产品等方面推动“互联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载体创新。

4.以灵活的话语形式聚合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效果

话语表达形式是话语内容的重要承载和依托,是超越观念层面内容、通过可观可感可触的表现形式更直接有效触动受众内在情感的一种叙事方式。“大思政课”理念不仅需要通过勾勒宏阔的教育视野、宏大的教育内容形成系统的叙事图景,还需要通过多变多样多维的教育形式构建常态化、长效化话语表达系统。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基础上,一是要充分发挥宏大叙事话语表达形式的濡染作用。把握好爱国主义重大仪式礼仪、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教育契机,善于发挥举国体制的大党大國典礼庆祝活动、国家荣誉勋章制度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在宏大叙事氛围中亲身感受、持续升华爱国情感。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全国范围内的典礼庆祝表彰活动就是典型代表。二是发挥“微言大义”话语表达形式的浸润作用。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建构时,要突出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结合青年学生使用偏好,做好教育话题议题设置,增添话语形式魅力。如以“大话小说”“习言习语”“见微知著”等话题形式增进话语传播和话语表达,推动内容话语更加接近青年思维和生活特点,做到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感染力、聚合力。

以“大思政课”理念推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生态建构,是时代条件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现实路径,无论是具有建构功能的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还是具有聚合功能的话语载体、话语形式,其生成和建构核心就是要突出时代性、凸显社会性、强化实践性,做到既要立足高校、又要跳出高校,既要面向现实、更要融入现实,不断实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话语迭代与丰富创新,推动创造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效能。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20.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4]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0.

[6]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7]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9.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9]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62.

[10]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9.

[1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13]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9.

[责任编辑:孙 皓]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家精神涵育高校教师美德伦理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研究专题项目“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增强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21&ZD030)

作者简介:郑卫丽(198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段梦伟(1997—),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
基于科学精神的“大思政课”教学设计
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与发展路径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