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长瑞 张乃亮
摘要:“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突破时空场域限制,运用多样教学形式,协同多方育人力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形成教学内容多元融合的大范围、“三全育人”的大格局、立德树人的大模式。因此,办好“大思政课”就需要在用活教学素材、干实社会实践、建强教师队伍、做好机制保障上下功夫。
关键词:“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宫长瑞,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张乃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生活中来讲”。[1]总书记这番语重心长、意蕴深刻的讲话充满着对办好“大思政课”的殷切期望,为思政课摆脱传统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模式,从“没有生命”和“干巴巴”转变为“活生生”和“有滋有味”,指明了方向。从学理上理解好、把握好“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点,找准“大思政课”的发展路径,对深化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
(一)教学内容富含多样思政要素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大思政课”应时而生、应时而用。“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恪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学限制,对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延伸。“大思政课”巧妙地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大致找准思政知识点和学科之间的切入点,精准地融合各个学科富含思政要素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要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学科合力,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将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既面对历史,又针对现实,还面向未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接、现实与未来的有效衔接;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思政元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既扎根中国,又融通中外。“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涵盖量大,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等方方面面。因而,“大思政课”是教学内容富含多样思政要素的课。
(二)思政教师协同多方育人力量
“大思政课”的教师不仅包括校内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校党政管理人员,还包括校外带有思政色彩的育人力量,如家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等,形成育人合力。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各行各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入了镜头、上了讲台、讲了故事,用鲜活的教学素材讲了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总而言之,“大思政课”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单打拳”“独角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组合拳”“大合唱”。“大思政课”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搭建而成的社会思政课、学校思政课、家庭思政课,其有效实施得益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参与和通力协作。换言之,“大思政课”是思政教师协同多方育人力量的课。
(三)教学活动蕴藏多种思政形式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任务、使命。“大思政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守正和创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开设的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扩展。“大思政课”是“移动”的课、“行走”的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联结,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既抓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又抓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打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藩篱。“大思政课”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于一体,集网络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于一体,贯穿于课堂活动、日常生活、学术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或文化活动等,涵盖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大思政课”凭借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实现“过去”和“未来”持续在场,“共时”和“历时”互动并存 [2],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二、“大思政课”的显著特点
(一)内容要素:多元融合的大范围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学内容的大范围。“大思政课”的一大特色是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一领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大思政课”充分挖掘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各学科带有思政要素的学科知识理论,整合并优化了课程资源,融合了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思维工具等,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教育人、影響人、改变人,科学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底色发挥“大思政课”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强大功能,力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以德育人、以智启人上下功夫、见实效。“大思政课”的一大亮点在于教学内容面向古今中外,引导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拓宽国际视野,厚植爱国情怀,形成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汇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磅礴伟力。例如: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大思政课”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人,运用疫情防控中的鲜活事例塑造人,在国内国外的比较中运用思政元素影响人,进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情怀。总之,“大思政课”突破了思政课程的局限,打破了学科壁垒,形成了学科合力,体现了“大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素多元融合的鲜明特征。
(二)时空场域:“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和地域局限,构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首先,“大思政课”不再是思政课教师的“单曲独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交响合奏”,凸显了全员育人的大格局。其次,教学形式多样是“大思政课”的突出特征,“大思政课”联结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增长知识和见识,并观照实践,回应现实关切,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智慧。“大思政课”不仅在“理”的层面说服人、影响人、引导人,而且以“理”为“行”的科学指南,在“行”的层面教育人、塑造人、改造人,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凸显了全方位育人的鲜明特征。最后,“大思政课”采用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时时发挥育人功效。因此,从时空场域的角度上看,“大思政课”具有“三全育人”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