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

2024-05-17 04:41冯刚郭修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冯刚 郭修远

摘 要: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内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也在客观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首先应当始终面向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任务变化,适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规律,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其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横向壁垒、巩固纵向衔接三个维度着手,不断增强方法协调性,构建立体育人方法体系,最后要通过内部衔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性与协调性,通过外部配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构建开放性的系统结构以应对复杂的环境与挑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新时代;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1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098-05

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内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也在客观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发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发展需要、人的成长需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密切相关,呈现出科学化、功能化、系统化的主要趋势,并以体系建构为基本表征。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进一步发挥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环节,不仅关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质量,而且对于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战略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是历史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既要坚持唯物史观,站在历史的视角来发现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也要避免固守现有经验,从事实出发、从需要着眼,立足时代方位、明确发展意义、找准发展面向。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是适应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新要求,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任务新变化,适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新特点所做出的重要判断。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实现路径与基本思路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1.适应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对于能够满足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日俱增。可以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得过、靠得住的优秀人才。具体来看,新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更要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实践能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此,面对上述基本情况,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不仅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来说,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各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简单叠加,或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简单集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而成,是一个能够根据相关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系统。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应当注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与形势时能够克服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任务的新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出现了较大改变,这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与飞速发展也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任务。具体来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数量与速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复杂多样的信息,也使得其思想观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以虚拟实践引导情感、塑造认知、转变行为的育人场域,全方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近些年来,为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种类和功能上得到不断扩充和深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诸多鲜明的时代特质。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虚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数智化的特点。在数智融合浪潮的驱动下,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算法算力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生态体系正在生成。其次是个性化。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情况与新特点,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其显著优势正在快速发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识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策,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智能教学系统等技术,采用分层次、分模块的教学方式,以智能化推荐为基础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评价,不断激发个体学习兴趣与发展潜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最后是体系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关注现实、回应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工作开展的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必须要以体系化的方式在学校、家庭、社会等领域进行使用。

3.适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新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中形成了较强的自主意识与平等观念,既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开放包容的心理倾向,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发展性与自主性,在个体认知、价值选择、精神需求等方面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此外,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灵活跳跃的思维方式与丰富的情感需求,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需要适配其思想认知规律特点,以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吸引力。

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和激励教育法等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也需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及信息接收特点主动进行调整与优化,推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范式创新,整合现代信息化分析研究方法、决策方法、评价方法等,激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更多采用引导、启发、互动的方式和手段,科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大学生更加多样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中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方法的融入,使教育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搜集分析、决策实践、反馈调节等各阶段关注到不同受教育者之间的个性差异,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个体内在需求,激发个体内生动力。此外,新时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社交媒体的较高依赖性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点,从整体上看应当用好各类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借助“新力量”改进“老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更加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列宁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3]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体和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联结起来的“两端”,均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选择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不是随意和盲目的,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明确育人的预期成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注意观察相关方法的实际效果并持续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和使用相关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而且也有助于生成“主体间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与发挥。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立体育人方法体系

顶层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得以建构的前提与保障,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成效的重要环节。首先,从整体上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以形成科學合理、协调统一的方法体系。其次,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构建切实有效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需要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决策部署为引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形成全员参与的协作机制。

此外,在探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实际过程中还要做到核心目标的厘清。这是因为,当前一段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新时代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顶层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和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使方法体系中的各要素、各环节服务于此,形成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则要紧密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贴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2.打破横向壁垒,交叉融通多样教育方法

在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横向壁垒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方法体系的构建,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学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分类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如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相关方法;按教育内容进行划分可以主要分为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等教育方法;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工作方法、调节评估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方法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只是体系建构的一方面或初始环节,更为重要的则是发现和建立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系统整合。

从内部上看,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非独立的单元或个体,而是一种相互支持且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有机构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力求形成横向联系结构,以系统性眼光将学科内部的认识、实施、调节评估等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最大效力。从外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学科研究同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和体系建构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人文学科的借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必须要在此基础之上,以开放、灵活的思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

3.巩固纵向衔接,增强多层次方法协调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纵向衔接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连贯性与衔接性的关键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首先,从逻辑维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与具体科学方法三个层次,因此落实到现实的方法体系建构中应当按照上述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归类和划分,理解和探寻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内在逻辑,真正弄清楚每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效果、作用范围以便实现方法之间的纵向衔接。

其次,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富矿”,对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对过去的经验方法进行合理审视,让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财富在当今社会焕发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则需要以现代的眼光进行守正创新,在把握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将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归纳整合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之中,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发展,也是面向现代与未来的必然选择。

最后,从学段的维度上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不仅促进了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调融合,而且也切实解决了部分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出现的断层、重复、冲突等问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概念和建设经验对于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进一步说,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身心发展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同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到不同学段之中可能在实际效果上出现的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对相关方法进行调整与优化,并且还要科学、动态调整方法之间的相互搭配,以此促进方法体系的纵向衔接,在方法层面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衔接和整体发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外贯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要素和不同方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各要素之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其他环节及相关工作之间的统筹协调,实现各司其职又同向同行,由“各自为政”向“协同联动”转变,凝聚各方力量着力破解综合性难题。”[4]与此相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内部联系与外部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内外贯通。

1.通过内部衔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往往侧重于形式建构,缺乏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方法,这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时必須注意改进的一个方面,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通过创设多样方法有机互动的教育生态的途径,使不同方法之间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优势与明显短板,以决策方法和调控方法为主导,以具体操作方法为实践抓手,推动方法之间的有机协调以形成结构紧密的方法体系,这是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次,在信息化与数据化的时代背景之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衔接与结合已经逐步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内,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具体来看,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线上的理论学习可通过线下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线下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线上理论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课堂知识能够更好地入脑入心,通过内部衔接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路径,形成更具整体性的认知结构,避免知识碎片化,提高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不过从另一方面上看,这也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也需要具备灵活、科学选择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保证育人效果不打折扣。

2.通过外部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随着社会背景、人才需求、教育目的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的开放性结构。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方进行密切配合,与其他学科之间实现交叉融合,积极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

首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应当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讲好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学科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其他学科进行借鉴的过程,更是其他学科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吸取相关各学科优势与研究成果,除了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借鉴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专业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其次,社会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和体系建构同样必不可少。与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打造思政“大课堂”、搭建思政“大平台”等模式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总的来说,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仅仅依靠单一力量或手段已无法有效回应新出现的复杂问题,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外部的协同配合,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3.通过内外交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与内生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部衔接与外部配合是方法体系建构的两条主线,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利用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能够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内外交互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在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不能用”“管不管用”上具有重要发言权。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需具备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意识,主动学习前沿理论、学科知识及教学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教育素养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则要通过教学资源经验的共享与团队之间的合作,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馈以便对其进行调整与优化。

其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要以系统、充分的调查论证为支撑。“遵循规律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5]衡量与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绝不是仅靠理论层面的充分论证就可以下定论的,而是要立足实践,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通过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现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积极调整。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以及实际运行机制同样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持续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制度机制、队伍建设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6]政策设计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有着深刻影响,对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效果,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科学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的设立能够及时有效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反馈与调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列宁选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9.

[4]冯刚.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1-40.

[5]冯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6.

[6]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创新发展的历程与经验[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4):14-23.

[责任编辑:孙 皓]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的公众形象塑造研究”(22JDSZKZ07)

作者简介:冯 刚(1968—),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修远(2000—),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