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准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环节。精准作业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全面认识作业类型及其不同的教学功能,既要重视课后作业,也要重视课前作业和课堂作业;既要重视作业的预设,也要重视根据教学状况的及时生成。精准作业的本质内涵在于其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学习过程、认知发展规律及作业时间的对应都“非常准确”,必须在教学管理、作业设计研究、资源库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中数学;精准作业;作业设计;作业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29-05
【作者简介】石志群,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江苏泰州,225300)研究員,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学校教学中的“作业”就是布置给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任务,它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学校教学质量有着内在关联。长期以来,过重的作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此,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要求。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业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效率应该成为各学科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减负”的同时增效,而增效的关键是要提高作业的“精准性”,尽可能避免无效、低效的作业任务。要实现精准作业的设计目标,就必须弄清其逻辑起点,明确其本质内涵和保障机制。
一、精准作业的逻辑起点:对作业功能的全面认识
为什么要做作业?作业只是课后做的吗?教师必须精准认识作业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正确定位精准作业的逻辑起点。
按课堂教学的顺序,作业通常分为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按章节内容的学习阶段,作业可以分为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假期作业。按作业内容形式,作业又可分为习题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操作性作业。不同类型的作业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功能,也与其设计目的相关。
课前作业是一种前置性作业,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特别是与新学习内容相关的前置性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与新学习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排除新课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形式上可以通过预习性任务增加学生学习新知所需要的感性认识,或课前通过操作性、实践性任务为新的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即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课堂作业的功能在于及时巩固所学的新内容:通过首因效应这一心理机制增强学生对新知的记忆效果,并促进正向迁移;帮助学生了解新知,发现认知上的偏差,及时纠正错误或发现掌握不到位的内容,及时查漏补缺;还可以对课堂内容、基础性练习作适当变式拓展,促进认知深化。
课后作业除了有课堂作业的巩固、深化、拓展等功能外,还可以将新知识与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度综合,促进知识的融合、贯通。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新知识的应用空间,能够提高学生模式识别能力、背景应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一学期可以安排几次实践性作业、研究性活动,提高学生学科建模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安排一到两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作业除了诊断、巩固、发展这些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的功能外,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为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效率提升:适合的作业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的信心;文化味浓、应用性强、形式多样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程性问题链形式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研究方法;预习性作业、总结性作业、独立性和限时性作业、反思性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精准作业的逻辑起点就是全面优化学习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促进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精准作业的本质内涵:对作业科学、全面的判别标准
精准作业关键在“精准”,所谓“精准”就是“非常准确”,结合字面意义和现实情境,这里的“精准作业”是指:非常准确的作业。那么,这个“非常准确”的标准是什么呢?
1.与教学目标对应“非常准确”
作业设计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的,精准的教学目标是精准作业设计的基础。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目标,从整体上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课时教学目标中。
单元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依赖于对课程内容的教育、教学功能和价值的准确、全面的认识。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思维、意识与观念、素养等方面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力求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尽可能落实相关目标。
一方面,依标教学是教学原则,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也是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基础也是制订具体实施目标的重要因素,它牵涉教学定位的精准,即知识、能力、素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影响作业设计的内容起点、难度起点、整体难度分布、呈现方式、设问形式、综合程度等。
2.与教学内容对应“非常准确”
教师精准理解教学内容,并在作业中准确地体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本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针对现实,消除疑点,实现作业的教学价值。
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相关概念要有层次分明的理解,并运用不同的情境、问题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以高中数学“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中的应用”教学为例,导数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既有知识结构上的内在关联,又有着较强的现实基础,即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充分地感受。对于前者,导数和单调性都是刻画函数变化规律的数学概念(模型),教师可以运用这个关系提出问题,并运用两个概念结构上的关联性来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个过程的抽象性比较强,对学生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只适用于部分数学素养比较高的学生。对于后者,教师可以通过汽车加速与刹车的过程中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体验并领悟相关概念。加速阶段,加速度为正数,速度越来越快;刹车过程中,加速度为负数,速度越来越慢。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再通过具体、熟悉的函数的图象加以验证,从而可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与想象得到相关的结论。这对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对课后作业的设计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基于问题情境,设计相应的基础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本质。
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历史过程、逻辑过程、认知过程),不仅对教学过程设计非常有价值,对作业设计同样很有用。例如,上述“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中的应用”一课中的前置性作业中的“预习”,不能只从书中获得结论,更要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又如,课堂、课后也应该设置适当的复习知识生成过程的作业,或有别于课堂中已经经历的生成过程的新的生成方式的作业。
教师对内容的理解要放在学科大观念、大概念、大单元的背景下进行,并在作业中体现。作业设计不应该是单节课孤立进行的,而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体现知识结构体系、知识与能力的渐进发展过程。要做到将每节课的作业整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提炼出来就是本单元的思想体系,核心框架就是本单元的大概念、大观念。
3.与学生状况对应“非常准确”
作业设计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状况,又要关注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否则就谈不上“精准”。学生状况决定了基础性、巩固性作业,应用性、变式性作业,探究性、拓展性作业的占比,也决定了每个题目难度和作业整体难度的确定。
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特质、惯性、风格)的差异,因为有些学生习惯于理性思维,有些学生则倾向于直观思维,不同的思维风格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方法。从教学到作业,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通过设计个性化作业,既观照他们的思维特性,又注意在训练中弥补他们思维的弱项,全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确定学生的状况后,教师还要重视选择性、个性化的设计与要求。部分学生可以免做、选做某些特定的题目,个别学生还可以指定做某个(些)特定的题目,要给资优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对智力超常学生、在某个(些)学科上有特殊能力的学生,作业要兼顾他们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其成长提供空间。教师要重视拓展性作业、创新性作业和欣赏性作业的设计与运用。拓展性作业,指的是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收集证据,进而对证据作出解释,将结果进行交流讨论的作业。创新性作业,指的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解决问题的作业。欣赏性作业,指的是将学科发展史上、科学研究中的著名案例、故事,编拟成阅读材料(在苏教版高中教材中有较多这样的材料),让学生从中学习数学家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大问题或实用性较强问题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科素养的作业。学生通过完成此类作业,能够提升思维水平、学习品质等素养。
4.与学习过程对应“非常准确”
课堂与作业的关联性、一致性也是作业精准设计的重要方面。作业内容要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巩固、运用、深化、综合、拓展,聚焦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做作业对课堂学习过程有所体悟,甚至有新的体悟,在做作业过程中深化认识。
拓展性作业应该是章节内容的自然发展: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内容向更深处、更高处的自然发展,甚至从初等数学自然地“窥视”高等数学的思想。
5.与认知发展规律对应“非常准确”
课堂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作业也要符合认知规律。作业结构应该由易到难,由形式到本质,教师要关注问题之间的递进性、联系性,创设个性化的问题。
有一种流行说法:学生会了的,就不用再做。笔者认为,即使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仍然需要继续进行练习。首先,通过重复练习,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其次,通过深入的练习,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第三,对于核心内容和重要思想方法,重复练习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思维,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到,学生所谓的“会了”可能只是停留在听懂、理解的层面,并未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实现从“懂”到“会”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学生可以了解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应用方式,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练习的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而应深入到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层面。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学生可以逐渐上升到观念、意识层面,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精准作业要有恰当的呈现方式,即适合学生学习基础、认知特点、习惯和能力的呈现方式。教师要设计合理、丰富的题型,增强问题的情境性,精心构造设问形式,特别是要注意构造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问题链,或连续运用所学知识,或变式递进,或综合、融合。
6.作业时间“非常准确”
教师要了解学生有效作业时间的一般规律,过少的作业时间达不到训练效果,过多的作业时间会降低训练效益。在作业设计时,控制时长非常重要,心理学上的实验、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结果都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存在最佳作业时间。
作业时间既取决于作业的难度、题量、运算量等因素,也与学生学科能力基础有关。因此,对所有学生都统一要求的作业不可能做到“非常准确”。梯度合理、难度适中、覆盖全面,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弹性的作业才能实现作业时间的“准确”。
三、精准作业的保障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的体系建构
精准作业体系建构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单纯依靠教师个体是很难完成的,因为“精准”的要求是高标准的,它需要学校统筹、教研组、备课组协调与教师个人参与,在管理机制和研究机制建设、资源库建设、平台建设、使用和创新等方面協同。
一是建立作业管理、质量提升、使用和评价机制。学校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作业管理基本要求和规范,形成作业审核、评价的系统机制。在教学管理办法中,学校要将作业设计融入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让作业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链,提高学科教学的系统性。
二是建立作业设计技术研究机制。作业设计要作为学校的重要课题进行集体攻关,教研组、备课组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细化、分解,组织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知识分解、分类和能力水平分层描述等技术工作,为作业设计提供层级标准和难度定位;要研究并丰富作业的题型,研究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常见题型的训练功能及如何有效发挥这些功能,研究探索一些新的题型,如填空型解答题、选择型填空题、操作实验题、小组合作实习作业、跨学科综合作业等。
三是建立教师作业设计技能培训机制。学校要组织培训教师的分析题目能力、命题能力、组卷能力,使教师能独立命制满足一定要求的题目,能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题目,对其背景、解法、运用的知识(方法、思想)、难度、训练功能、教学策略等进行全面分析。
四是建立作业资源库建设及更新机制。通过各年级目标分解,进行学校题库建设,按知识点设置训练目标,从不同维度建立不同层级的题目群,组成学科题库。题库中的所有题目都要有双向细目分析,包括设计目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思想、功能与价值、解答时间(区间)、难度系数、可能犯错的地方等。教师既可以自主命制题目,也可适当选用或改编题库中的题目。还要定期增补与删减题库中的题目,做到动态丰富。
五是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建设机制。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学习型学业系统:学生在线上就能做作业;教师能够及时批改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纠偏,让学生进行再练习、再巩固;当学生表现较好时,平台自主推送进阶性作业,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教学形态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保障。紧跟时代脚步,发挥技术优势,改革作业方式是提高作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有了标准、机制、题库与平台,备课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状况及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单元作业的设计要求进行整体设定,并根据要求设计每个课时的作业,送教研组长审核。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进行知识增补或改编,形成班级作业,送备课组长审核。教师还要对班级的个别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当然,作业的及时批改、评讲、辅导和训练跟进,也是提高作业精准性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