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学科学习能够更好地作用于语文学科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求。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需要立足日常生活,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块;依托“学科+问题”“学科+数据”“学科+调查”等真实情境,策划多学科融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把握动态变化,跟进多学科融汇的表现性学习评价,评价跨学科学习成果与学习行为表现的结合、跨学科学习评价策略与反思提升的结合、跨学科学习主体表现与评价技术的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习模块;学习活动;学习评价
一、立足日常生活,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块
跨学科学习就是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选择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场景”“现象”等,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块,整合多学科学习资源,通过多学科间的互动交流、吸收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和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横贯能力”[1],从而更好地作用于语文学科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求。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话题以及第一学段“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我们在二年级开展了“邀你走进中国年”跨学科学习活动。
我们以源自生活的真实问题“如果让你做一名小小志愿者,向到中国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介绍中国年,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呢?”带动学生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突破学科界限,将活动探究的视角投向不同学科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自己讨论并列出了“中国年的来历”“中国年的习俗”“中国年的美食”“中国年的礼物”等探究性话题,之后又在教师的帮助下筛选梳理,最终确定了以语文学科为主体,融合音乐、美术、劳动、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技能的“故事里的中国年”“习俗里的中国年”“舌尖上的中国年”三大学习模块,同步设定了探究性话题、学习目标以及对应的学习资源。
“故事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围绕探究性话题“过年的来历”,选定的学习资源为《开开心心过大年》整本书、和“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强调利用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知识技能,达成“围绕关键词搜集和整理资料”“阅读整本书,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完整、生动地讲述故事,培养听说能力”等学习目标。
“习俗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围绕探究性话题“过年的习俗”,选定的学习资源为关于汉字“福”的来历和演变等素材、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与过年习俗相关的材料、各地城市和乡村过年习俗的音视频素材,强调利用美术、信息科技、音乐、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达成“了解汉字演变,感受汉字文化”“能在文学作品阅读、艺术体验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审美体验”“能初步学习调查的方法,培养比较、分析、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等学习目标。
“舌尖上的中国年”学习模块围绕探究话题“过年的美食”,结合不同地域寓意新年美好祝福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制作新年美食的各类素材等,利用信息科技、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技能,达成“能够在学习探究中培养劳动习惯与动手能力”“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审美创造力”“能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等学习目标。
丰富的跨学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环境等,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依托真实情境,策划多学科融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依托多样的真实情境,策划多学科融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学科+问题”情境中策划学习活动
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累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科+问题”情境中策划语言实践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语言的能力。
“邀你走进中国年”跨学科学习活动与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紧密相连,作为小志愿者,如何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向外国朋友清楚生动地介绍中国年呢?这个“学科+问题”情境看似简单,实则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在“故事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学生围绕话题“过年的来历”,利用整本书《开开心心过大年》和“年”的传说、故事等学习资源,提出了“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中国人过的年有什么特别来历?”“中国人怎么过年?”等问题,初步尝试积累与建构语言。他们合作梳理整合材料,结合自己家过年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关于年的传说、故事,介绍自己家过大年时贴对联、做美食、除尘等风俗习惯。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学生把教室布置成过年的场景,制作PPT,现场边讲解边播放与故事相关的画面,生动而有吸引力。他们与大家分享自己动手制作的新年美食,边讲解制作过程边请大家品尝,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有些学生对课堂中的讲述意犹未尽,还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体验过程与感受写了下来,较好地完成了从语言的输入到输出。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写话片段:
【片段1】
枣馍是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因为吃枣馍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会甜甜蜜蜜。妈妈说:“做枣馍,先要把面团擀成面皮,接着在面皮上放上红枣,再用面皮把枣子包起来。最后,在包好的面团外面用枣子做一些装饰,一个枣馍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起来,好不容易做好了一个,却跟妈妈做的一点都不像。妈妈说:“枣馍不是只有一种外形。”我一听就来了劲,一鼓作气做了飞机、花朵、汽车等形状的枣馍。妈妈拿去蒸了。过了一会儿,香气扑鼻而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感觉味道尤其好。
【片段2】
在南方,过年一定要做什锦菜。什锦菜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做什锦菜要准备十来种蔬菜,寓意十全十美。我们准备了晒干的胡萝卜丝、芹菜、豆芽、黄花菜、藕、木耳和豆干。我先帮奶奶把不用择的蔬菜洗干净沥水,然后择芹菜和豆芽。我不小心把芹菜茎去掉得太多了,只留了一点嫩嫩的叶子。奶奶说:“芹菜只要把根择掉就行,不用去茎。”真是长知识了。择完豆芽后,我们把芹菜和豆芽也洗干净沥水。接着,我们把所有准备好的蔬菜挨个炒了一遍,最后把它们混在一起炒,倒入麻油、醋和少量的盐就大功告成了。
在“学科+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基于真实体验表达,给了学生较大的语用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情感需求,使得学生能主动将有趣的外部探究实践逐渐内化为积极
的自主表达活动,丰富了语言表达中的真情实感,语言能力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在“学科+数据”情境中策划学习活动
跨学科学习注重创设“学科+数据”情境,增加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突破低阶、浅层的思维局限,实现学习伙伴间思维的互补与碰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思维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这里的数据涵盖线上线下的图式、学科知识点、学科技能素材等。
在“习俗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关于过年习俗在城市与乡村有哪些异同,教师创设“学科+数据”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异质分组分工,具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被安排到各个小组。如某组中,1号、2号学生在乡村待过,就负责调查和了解乡村春节习俗;3号、4号学生在城市长大,就负责调查和了解城市春节习俗;1号、3号学生查阅资料、对比分析能力较强,就负责比较乡村与城市习俗的异同;2号、4号学生整理素材、总结表达能力较强,就负责制作PPT,展示汇报。他们经历了实地调查和了解,自主设计谈话、记录采访内容、汇总调查数据等探究活动后,了解到城乡习俗的差别、变迁与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合作互动过程中,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倾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故事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教师并不满足于引导学生集体阅读整本书《开开心心过大年》,而是与美术教师合作,创设“学科+数据”情境,利用阅读课和美术课,引导学生边读边绘制“阅读地图”。从一个章节到一本书,再到整套书,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与过大年相关的知识,学会了读目录,学会了提取关键信息,学会了制订阅读规划。学生最终展示的丰富多彩的“手绘阅读地图”,及时再现了他们的阅读内容、阅读想法、阅读安排等,让抽象的阅读文字具象化,让碎片的阅读知识系统化,实现了阅读隐性思维的可视化,凸显了高阶思维的参与与发展。
(三)在“学科+调查”情境中策划学习活动
跨学科学习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质决定了要将学科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学科+调查”情境中参与丰富的活动,持续探究分析,合作实践,发展能力。
在“习俗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学生发现一到春节支付宝就会开展集五福分红包的活动,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福”字,其中很多人家还会将“福”字倒贴在门上。这个“福”字为什么对中国人如此重要?“福”字奇妙在哪儿?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创设了“学科+调查”情境,组织学生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互动,开展全方位调查活动,探寻“福”字的奥秘。在语文教师和信息科技教师的指点下,学生
通过网络检索以及查询《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知道了“福”字的字源、字义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情况;在观看历史学家关于“福”字的视频讲解后,学生了解了《太上老君青龙有福》《福神下凡解民愁》等上古传说、历代典故;在书法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并书写“福”的各种书体……形成了对“福”字的立体认知。之后,学生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歌曲《欢乐中国年》《恭喜发财》《财神来到我家门》,在歌词与韵律中感受音乐美;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品鉴年画,学剪窗花和“福”字,在欣赏与创作中提升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师引导下,了解新年美食的意义,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感受中华美食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色、香、味中凸显的独特美,并学做一道美食与同伴分享。由此,学生对“中国年”不同层次的美有了形象直观的理解,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把握动态变化,跟进多学科融汇的表现性学习评价
优化跨学科评价,就是要把握学习评价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特点,关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过程,跟进多学科融汇的表现性学习评价,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进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能。
(一)评价跨学科学习成果与学习行为表现的结合
跨学科学习中,我们既要关注对学生学业水平、学习成果的评价,又要关注对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外在行为表现的评价。与传统静态测评注重考查事实性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相比,跨学科学习评价更关注借助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参与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4]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跨学科学习成果与外在学习行为结合的表现。如“习俗里的中国年”中对春节城乡习俗调查中,我们针对学生能否按时完成小组交给的跨学科调查任务、能否在跨学科调查遇到困难时与其他成员合作解决问题、能否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积极主动并有突出贡献、能否在调查中筛选提炼出丰富多彩的多学科内容、能否将多学科数据分析清楚、能否在成果汇报中制作出效果突出的PPT等制作星级评价量表,师生共同以打星的方式,多维度展示学生的真实表现,既关注学习能力,又评价学习品质,较好地促成了学生会合作、会学习。
(二)评价跨学科学习评价策略与反思提升的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对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等方法策略进行评价,就是引导“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伴随着行为反思,并通过完成项目最终获得学会学习的隐性能力”[5]。图1展示的是“城乡习俗调查比较”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意在引导学生再认识、再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调查方式、调查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方式进行回顾。
对图1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在自主反思、伙伴合作中不断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不断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使得学习力得以提升。
(三)评价跨学科学习主体表现与评价技术的结合
跨学科学习过程需要融入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主体的参与,根据不同的学习模块、实践活动形式等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观察、系统分析和客观评价,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探究学习。如“习俗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在“城乡习俗调查比较”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对同伴、对自己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在“制作和分享一道春节美食”活动中,请父母观察孩子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对“积极参与”和“乐于分享”给予评价;“故事里的中国年”学习模块中,在听讲“年的故事”活动中,鼓励学生借助“喜马拉雅”等平台录制讲述、互动评价,同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新工具。评价方式、技术的创新,也促成了师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为了让语文学习根植生活情境和真实问题,让“参与学科”更好地为语文学习助力,让探究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发展,跨学科学习需要不断“跨”出语文学习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倪中华.芬兰的“现象教学”:基于跨学科理念的项目式学习[J].上海教育,2021(24):707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6.
[4] 刘笛月.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功能及设计框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4447+62.
[5] 李腾飞.“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问题与对策——以语文学科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1(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