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练”“赛”“评”四者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体,“练”是“学”的手段,“赛”是“练”的延伸,“评”是“赛”的标准,而“学”又是“评”的目标。“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探索,用综合性情境引领,在做中学;用导向性任务驱动,在学中练;用激励性竞技强化,在练中赛;用多元性标准衡量,在赛中评。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评”一体化;《跑》
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单元视阈下‘学、练、赛、评’一体化的策略研究”(批准号:2021JY14L3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充分动起来的过程中享受运动乐趣,形成丰富、深刻的运动体验。[1]另外,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评价应渗透教学全过程,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练、以评促赛的作用。“学”“练”“赛”“评”四者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体——“练”是“学”的手段,“赛”是“练”的延伸,“评”是“赛”的标准,而“学”又是“评”的目标。基于此,我们展开了“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探索,尝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赛,在赛中评。下面以水平一《跑》的教学为例进行呈现。
一、综合性情境引领,在做中学
“学”,是指对体能知识的输入与理论探讨。学的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力量、速度、耐力等基础概念的定义和意义,更要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些体能元素对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2]教师要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掌握动作技能,形成健康的意识。综合性情境能引领学生在完整、系统的场景中,有效地体验、学习、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运动思维,掌握运动技能。
在水平一《跑》的教学中,笔者设计“战狼特种兵穿越丛林”的综合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到每个课时,又将其细化为“勇者行动(起跑反应练习)、特种侦察(各种形式的起跑)、穿越丛林(自然直线快速跑)、绕过沼泽地(曲线跑)、山地行进(走跑交替)、战区救援(合作跑)、运送物资(障碍跑)、传递情报(接力跑)”等18个子情境。例如,在运送物资(障碍跑)的教学中,用音频、视频及器材打造出战争的子情境,在角色扮演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战壕”“地道”等障碍挑战难度逐渐提升,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关卡中不断内化“钻、跨”的基本技术,提升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为了快速通过敌人的雷区,学生需要快速反应,从而习得“绕”的奔跑能力。通过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执行各种有趣、有挑战的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尝试运用动作技能,战胜重重难关,顺利完成重难点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创设综合性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情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和信息技术等元素,营造出结构化、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积极探寻动作知识与技术之间的联结,为提高运动认知和发展运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导向性任务驱动,在学中练
“练”是检验、巩固和提升“学”的效果的手段,练什么、怎么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需要明确的是,练不能局限于针对课时内容而进行的单纯性运动项目的专项练习,而是要在学的过程中,设计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相应的能力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中,任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驱动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练的重点是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体能、动作技能或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任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更高难度的任务,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在水平一《跑》的教学中,笔者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设定核心任务为“如何在地形复杂的丛林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穿越任务”,再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创设相应子任务,促使学生在学中练。如第1课时的“(起跑反应练习)”,围绕“当身体处于不同姿态时怎样以最快的速度起跑”的目标设定几个任务。任务1为练习作出相应反应动作,听教师语音提示,完成晴天举双手、阴天下蹲触线、雨天手持标志盘等动作,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练习提升灵敏度、速度;任务2为练习遇到不同来向的对手时快速跑到安全区域,根据教师给出的不同提示向前和向后快速启动跑,按要求首先到达相应区域的学生为勇者,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起跑反应速度;任务3为练习当身体处于蹲、坐等不同姿势时完成快速跑,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适当增加学练难度,如给勇者增加有障碍快速起跑的任务。教师通过任务的驱动帮助学生达成学的目标,并将所学的快速反应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对动作技能的认知。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运动能力和综合运用各项运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尽量设置有趣味、有层次、有运动负荷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反思巩固以及分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让学生充分投入,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运动水平。尤其要注意避免枯燥练习,及时调整练习难度,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乐趣的同时,产生继续挑战的激情。
三、激励性竞技强化,在练中赛
“赛”是对动作技术巩固和内化的一种手段,“赛”的设定能激发学生对学、练内容的实践运用。“赛”与“练”的最大不同在于,竞技氛围的激励作用更显著。体育教学中的赛应有竞争的属性,以激励为主,力求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练效果的目标。在“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结合比赛任务,最大限度提升练的实效:动作技能的比赛,应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规范地完成动作并熟练运用;增强相关能力的比赛,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和密度;发展学生个性的比赛,需指向在训练中培养学生个人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体育品德。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赛更有效地促进练。
在水平一《跑》的教学中,笔者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多个练习环节设计了不同功能的比赛游戏。如第4课时的准备部分,设计“绕过沼泽地(曲线跑)”的比赛游戏,在地面设置不同位置和距离的“圈”,学生以跳或者跑的形式通过,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激趣热身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身体重心的变化,达到了体能练习的作用;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曲线跑的动作技能后,笔者又设置高度、远度不同的障碍物,让学生在复杂的赛道中运用曲线跑的动作技能完成个人挑战赛,让学生既感受到比赛的乐趣,又提升了动作技术;当学生的动作技能得到巩固和内化后,笔者在课堂最后又设计了多人持横杆共同完成复杂地形曲线跑的比赛,学生在递进式的竞技比赛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动作技能和运动精神的双重突破。
体育课堂中的赛可以是多元、多样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个人、小组、混合等比赛形式均可。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练情况,并根据比赛效果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针对性的调整,让学生不断提升运动技能、发展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运动的内驱力。[3]
四、多元性标准衡量,在赛中评
“评”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发展等功能,对于达成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评什么,怎么评?课标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呈现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练、竞和评四个元素紧密结合。第一,注重对学生在各个情境中表现出的学练态度及体育品德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相对与绝对评价等;第二,对于学生完成练习时的运动行为和运动能力进行评价,围绕体能、技能及技能运用等设定评价内容,通过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评价定量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评价[4],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在水平一《跑》的教学中,笔者站在学生跑的综合性能力发展的角度,确定多元化评价的实施策略,运用评价助推学生不断挑战进阶性学练任务,完成学习目标。首先,用奖赏性语言,肯定学生在每个学练任务中展现出的运动兴趣,规则意识,与同伴积极沟通与交流、积极应对与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学练态度,在学练难度不断进阶时展现出的积极挑战、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精神品质。针对学生跑的知识掌握、运动能力发展和技能综合运用,笔者明确了相应的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如下页表1所示),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设置了知识考查(复述学练方法)、教师观察、个人和集体展示、等级评定、技能测试与比赛等评价形式。当发现学生没达到学习目标时及时降低学练难度;当发现学生整体掌握效果较好时灵活增加难度,通过评价实现学、练、赛的提质增效。
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持续性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谓“持续性”,要求教师不仅在整节课中持续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练习的态度、情感以及完成练习任务的全过程等各个方面。在设计评价内容和标准时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用“快速跑时前脚掌要先着地、合作跑中要讨论出保持团队节奏一致的最佳方法才能提高速度……”这样的评价语言有针对性的助学生运动思维的发展,指导学生根据评价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3.
[2] 周文水.体教融合,多元发展——小学体能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 2024(1):66.
[3] 王有余.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赛”的价值及其教学建议[J].田径,2022(6):8081.
[4] 蒋新成,刘坚.新课标视域下体育“学、练、评”一致性的大单元教学建构[J].新课程研究,2023(2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