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联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29 00:00:00曲海燕黄煌
关键词:钟表店旋律感官

摘 要:多感官联动教学是根据人的学习习惯及过程而提出的教学方法。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完成大部分的学习活动,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触觉、动觉、感觉的多方联动,能够有效增强记忆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感官联动方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课堂,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通过“眼耳联动”实现视听结合,通过“手舞足蹈”实现听演并举,通过“唱后新创”实现口脑共育。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感官联动;音乐教学多感官联动教学是根据人的学习习惯及过程而提出的教学方法,最早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进而被推广至全学科。[1]研究者指出,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完成大部分的学习活动,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触觉、动觉、感觉的多方联动,能够有效增强记忆能力,提升学习效果。[2]音乐学科天然地具备听、唱等感官运用方式,也具有联合其他感官参与的有利条件。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感官联动方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课堂,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一、“眼耳联动”,视听结合

“耳听目视,听之有物。”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利于观察的形象画面,可以舒缓学生的听觉疲劳,达到视听结合的感官联动,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例如,在《天山之春》一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聆听优美音乐的同时,教师巧妙地利用画面展示了天山的美景。美轮美奂的画面其实也是一幅图谱,其中隐藏着一段美妙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乐曲的旋律走向。学生欣赏着这些美丽的画面,看着图谱演唱这段旋律,仿佛能感受到天山的连绵起伏。他们在体验旋律的走向与变化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天山美景的韵味。这种教学方式将听觉与视觉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直观地了解旋律的起伏变化。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学会了通过图谱来解读旋律。

再如,在《孤独的牧羊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木偶剧视频,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看到视频中木偶们滑稽的外貌和行为,以及玛利亚随着孩子们边唱边表演的美丽画面。随后,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这段木偶剧表现了什么样的风格?视频中有哪些内容引发了我们的笑声?学生通过相关画面和音乐旋律的关联,总结出木偶剧风趣、幽默、滑稽的风格特点。

二、“手舞足蹈”,听演并举

在音乐教学中,可通过律动、舞蹈等方式,充分调动眼、耳、肢体等多感官,让学生参与、体验、表现。一方面,通过感受律动,让学生参与肢体运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增强音乐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声势活动和舞蹈表演,让学生身心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进一步感受音乐。

例如,在《在钟表店里》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钟表店的各种钟表,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钟表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接着,教师播放视频,展示钟表店的声音环境,如钟表走动的声音、敲钟的声音等,让学生在听觉上有所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发出钟表走动的声音,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肢体语言表现钟表店里的各种场景。有的学生用手势模仿钟表的摆动,有的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顾客在钟表店里的各种行为。这样,学生在肢体的表演中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深度,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在表演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交流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如在家中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钟”,与家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再如,在《大海啊,故乡》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然后给学生提供一段《大海啊,故乡》音乐片段,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结合歌词和音乐旋律,发挥想象,创编一段舞蹈动作。在创编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同时要求他们注意动作的协调和美感。接下来,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排练。每个小组的表演都有其独特之处,有的小组以大海为背景,通过模拟海浪的翻滚表现出歌曲中的宽广意境;有的小组以故乡的亲切为主题,通过柔和的身体动作展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表演环节,学生们穿着各自准备的服装,登上舞台。他们用舞蹈、肢体语言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内涵。在评价环节,师生共同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了点评,肯定他们的创作成果,同时指出在动作设计、表演技巧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做表演动作时,要使其事先对音乐内容有了解,明白设计的动作要在对音乐要素的不同表达中产生想象,即根据音乐内容来设计动作。

三、“唱后新创”,口脑共育

熟悉音乐的旋律后,学唱是基本的要求。学生完成学唱后,教师还可设计音乐创作活动,如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词或曲,激发其创作欲望与实践能力,实现口、脑等感官的联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自己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的体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和创作能力。

例如,在《鸿雁》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接下来,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组织学生完成“听后唱”和“边听边唱”的训练,让学生反复聆听并跟唱,以加深对音乐主题的理解。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对《鸿雁》这首歌曲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歌曲的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原曲基础上自行填词,在词作中融入自己对曲调的理解,写出心中所愿;或是创编一小段与该曲曲风相近的曲段,尝试加入和声。

再如,在《长江之歌》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长江之歌》的原版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中捕捉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元素。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热情,并鼓励学生用词语或短句来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随后,教师讲解作品的主题旋律、和声处理、节奏变化等,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美感。最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创意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为《长江之歌》编写一段新的歌词或创作一幅与之相关的画作。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作品相结合,使原有的作品在新的创作中得到升华。

多感官联动的合理运用,是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感官联动的更多参与方式,仍需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姚鑫.多感官联动方式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3):96.

[2] 谢荷香.多元感官联动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7(11):34.

猜你喜欢
钟表店旋律感官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钟表店
杭州(2020年24期)2021-01-11 02:34:26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钟表店
娃娃画报(2019年4期)2019-05-14 16:39:32
感官训练纸模
手表已洗了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大地的旋律
文化交流(2015年1期)2015-01-22 18: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