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缺失或是思维上的惰性,需要教师积极介入,展开适度、适时的追问。教师可以通过追问作品本身,引导观察;通过追问作品内涵,深入解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基于欣赏的“核心点”、学生的“兴趣点”、作品的“创新点”展开追问,在提高课堂质效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提高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追问
追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审美经验的缺失或是思维上的惰性,需要教师积极介入,展开适度、适时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不是平铺直叙的交流,而是基于欣赏的“核心点”、学生的“兴趣点”、作品的“创新点”进行的探讨,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的美术学习走向优质高效。
一、追问美术作品的“本身”与“内涵”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追问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眼前看到的,即作品本身;二是能够想到的,即作品的内涵。教师围绕这两个方面,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让学生在不同观点中相互碰撞、融合,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追问作品本身,引导观察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往往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注意作品细节,更不能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度开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追问,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本身的某一细节进行观察,让其对作品的解读走向深入。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可将主问题细化成次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追问,让学生的美术思维跟着作品细节纵深漫溯。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海洋怪兽》时,为了让学生在欣赏中抓住怪兽的特征,教师可以适度追问,触发学生观察。学生欣赏刺鲀、海龙时,教师引导其观察细节,并借助“海龙身上什么多?线条是怎样的?”“刺鲀身上什么多?线条是怎样的?”等问题进行追问,一方面引导他们观察海洋怪兽的外表特征,另一方面也引导他们观察海洋怪兽的美术特征,并从美术的视角进行对比观察。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中,学生对作品的观察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了解和掌握了作品中海洋怪兽的特征、表现方法等。
又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水墨画蔬菜》,教师出示蒲华、齐白石、石涛和张大千等大师画的青菜,学生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从墨的浓淡、枯湿等方面泛泛而谈。没有从更为细致方面对大师的创作进行欣赏。为此,教师追问学生:“他们画菜叶的笔法有什么区别?”“他们如何表现叶子的滋润?”“他们如何表现叶脉的?”在追问中,学生细致观察作品,自然理解了大师们的墨法、笔法等。
(二)追问作品内涵,深入解读
美术欣赏是一种主客观交融的观察、品评。对同一幅作品,不同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见解。作为教师,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实物的联想》,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牛头》,让学生欣赏。学生的看法五花八门,教师适时介入,追问学生:“牛头是由什么组合而成的?”“毕加索为什么这么设计?”“作品巧妙在哪儿?”“毕加索是哪国人?”通过追问,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仅了解了西班牙民族斗牛活动,也侧面了解到毕加索借助《牛头》这一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即西班牙的斗牛勇士精神。
追问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围绕作品本身和内涵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层次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能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养成严谨治学、为自己的观点负责任的态度。
二、基于“核心点”“兴趣点”“创新点”展开追问
追问的形式有很多,过多的“追问”或许能够帮助学生“追源”“追错”,但必然会影响课堂效率。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基于欣赏的“核心点”、学生的“兴趣点”、作品的“创新点”进行追问,在提高课堂质效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一)基于欣赏的“核心点”追问
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鉴赏的“核心点”,这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精心备课,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基于作品欣赏的“核心点”进行有效追问。追问时,对美术欣赏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美术欣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九课《人物装饰画》,在拓展欣赏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这一环节,教师由于事先没有深入备课,在教学时只简单地询问:“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学生说,看到了一匹马;有的学生说看到了一头牛;有的学生说看到了一个妇女、一个躺着的人等。显然,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只停留于作品的表面。另一位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格尔尼卡》,准确把握抽象作品中所传递的反战情绪这一欣赏的“核心点”,由此展开追问:“小孩怎么了?”“躺在地上的人怎么了?”“马怎么样?”这样的追问不仅能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能引导其从中读出作品流露的反战、厌战的强烈情绪。
(二)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追问
生动、新颖、富有启发性的追问,能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关照学生的“兴趣点”,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美术欣赏中来。教师通过追问,实现学生兴趣、需要与美术欣赏活动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美术欣赏效能。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现代建筑》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拓展现代建筑,如东方明珠、水立方、鸟巢等,学生欣赏的兴趣盎然,教师跟进引导,拓展欣赏传统建筑故宫、苏州园林等,然后进行追问:“现代建筑给人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哪些优势?”“比如材料?灯光?”基于学生的“兴趣点”连续追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建筑在追求多元造型的同时,也强调实用性。
(三)基于作品的“创新点”追问
创新能力是影响现代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作品的不同,通过连续“追问”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美术欣赏的同时,突破作品本身,基于“创新点”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装饰瓶》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依次让学生欣赏中国陶瓷艺术品、毕加索的作品等,接着追问:“中外彩绘艺术有哪些共同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如果给你一个瓶子你会如何装饰?”这样不仅可以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学生也能从中真正感受到美的意义与价值,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追问不仅是美术教学的一种策略与技巧,更是教师主动“让学”,引导学生从“被学”走向“自学”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追问特有的“赶”和“引”,启发学生获得美术知识、技能体验和审美感悟,点燃学生的美术思维,引发其对美术作品进行持续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