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浅探

2024-04-29 00:00:00唐冠祥
关键词:欣赏教学审美小学音乐

摘 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领悟音乐的真谛,实现音乐审美的感知、体验和升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培养音乐欣赏的兴趣、拓宽音乐欣赏的渠道、挖掘音乐欣赏的深度。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审美

音乐教育家曹理认为,音乐欣赏教学是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引领其走进音乐世界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学习是从音乐审美直觉到音乐审美体验,再到音乐审美升华的过程。[1]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领悟音乐的真谛,实现音乐审美的感知、体验和升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培养音乐欣赏的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要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形成音乐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主动地体会和分析音乐作品蕴含的旋律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教师选用合适的音乐素材、创造良好的欣赏氛围,成为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关键所在。

(一)选用合适的音乐欣赏素材

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其各学段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1—2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里设置了“聆听音乐”的学习任务,3—5 年级和 6 年级设置了“听赏与评述”的学习任务。[2]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年级唱游式音乐欣赏启蒙开始,逐步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能够表达审美感受、形成音乐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音乐素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首先,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需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往往不够持久。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素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那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内容有趣的音乐作品。其次,要注重音乐欣赏素材的趣味性和教育性。音乐欣赏素材应在具备趣味性的同时,蕴含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要通过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最后,需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素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音乐欣赏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积极且富有感染力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采用故事讲解和多媒体辅助等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情境。例如,湘文艺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八课中的音乐欣赏曲目《金蛇狂舞》,这首作品由人民音乐家聂耳所作。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关于赛龙舟的由来等知识问答,增强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赛龙舟的视频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体会赛龙舟的热闹气氛。

二、拓宽音乐欣赏的渠道

音乐欣赏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教师要拓宽音乐欣赏的渠道,让学生在不同审美感受中感悟音乐,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音乐。

(一)小乐器参与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小乐器,让学生演奏主题旋律,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利用竖笛、口琴、陶笛、葫芦丝等小乐器,采用齐奏、分组演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旋律的感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审美体验。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音乐欣赏曲目《思乡曲》,这是马思聪先生于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作品,是根据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改编而成的。教师带领学生用中音陶笛演奏主题旋律,优美空灵的音色和如泣如诉的旋律完美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欣赏的参与体验,而且深化了其对乐曲所蕴含的思乡之情的感知和理解。

(二)听动结合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音乐欣赏和体态律动、创意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展示音乐作品的节拍与旋律,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感和感染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身体为“乐器”,通过打拍子、指挥、跺脚等动作,表现出与音乐相对应的情感。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中的音乐欣赏曲目《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该作品用音响模拟的方式描绘童话故事的情节和角色动态,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情景表演,结合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随着乐曲变化编创表演的动作,表现了狼与猎人的不同形态。

(三)小组合作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沟通合作和创意实践能力。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中的音乐欣赏曲目《打起手鼓唱起歌》,这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创作的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歌曲。作品耳熟能详、节奏明快、特色鲜明,展现了农村丰收时生机勃勃的景象。欣赏该曲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节奏,体会歌曲欢快的气氛。小组活动中,同伴跟着歌曲的节奏韵律,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相互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音乐情境中积极地表现音乐,更好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形成良好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意实践能力。

三、挖掘音乐欣赏的深度

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一)阐述音乐作品的背景

音乐作品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音乐欣赏要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挖掘其现实意义。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音乐作品的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文化、体验生活元素、感知音乐魅力。例如,湘文艺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音乐欣赏曲目《歌唱祖国》,歌曲结构严谨、简洁明快,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面貌。歌曲从号角式的引子开始,在节奏、音调和结构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对比,展现了雄健豪迈的气势和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详细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振奋人心的歌词和悠扬激昂的旋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辉煌和作品凝结的爱国之声、民族之魂。

(二)解读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讨论音乐现象、表现形式、伴奏音型、速度力度、音乐风格、情绪情感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保卫黄河》这首歌时,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作品,解读内涵。《保卫黄河》是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曲调坚定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这首作品采用轮唱的形式,开头的齐唱部分展现了高昂的战斗情绪,接着转为二声部轮唱和三声部合唱。歌曲此起彼伏,展现了气势磅礴、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形象地表现了百千万群众奔赴抗战一线的动人景象。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解读作品内涵,然后请学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大声朗诵《保卫黄河》的歌词,体会催人奋进的力量。接着,教师通过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感知和创意表达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扩宽音乐欣赏的渠道,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真正融入音乐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918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审美小学音乐
谈欣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9:58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8:09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