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池永香(197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安丘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历史。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文章从问题意识角度及重要性入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4-0163-04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高中历史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中。这场改革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历史,作为一门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日益趋向深入和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发展演变,更要求他们探讨历史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在教学方式上,正在逐步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转变,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能使他们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领悟历史的智慧。在此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问题意识,不仅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也是他们未来面对复杂世界的重要武器。它鼓励学生不能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更要学会在历史的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二、 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对问题意识培养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在这些观念下,教育模式通常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和对应试能力的过度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系统和深度培养。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往往被定位为知识传授的主体,而学生则更习惯于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和提问的机会。这样的教育环境和方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的问题意识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我们需要打破这种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另一大难题。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鼓励学生多提问,但没有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未能真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是造成這一问题的原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依赖课堂讲授、教科书等单一的教学手段,而缺乏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这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接触了大量的知识,但很少有机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评价体系的偏颇
评价体系的偏颇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传统教育中,考试分数和应试能力往往被过分看重,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引导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另外,有的学生只是浅尝辄止地学习知识,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开始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不愿或不敢质疑、提问。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培养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进而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知识的浅尝辄止。然而,当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后,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还能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他们会对学习内容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不断质疑和探索。这种积极的态度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寻找答案,不断推动自己超越已有的认知边界。通过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他们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的表面意义,还能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关联。这种深入学习的态度将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学科基础,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仅仅依赖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足以应对。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开始审视和质疑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这种怀疑态度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他们开始思考这些观点是否站得住脚,结论是否合理,并尝试从新的角度、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使学生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知识和信息。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吸收知识,更是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加工和重组,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的矛盾与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创新能力在当下社会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守旧,勇于创新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将更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并在其中脱颖而出。他们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学术上,更将贯穿于他们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
(三)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展现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态度。他们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还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分析和解决。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快速识别问题的核心要点,理解问题的背景和关键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方案。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学术、职业还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更加自信、果断地应对这些问题,他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这种能力将使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同时,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们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和渴望,他们会主动寻求学习的机会,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范围。他们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保持竞争优势。
四、 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感受问题的存在。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社会事件、历史事件,也可以是经过设计的模拟场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疑问和思考,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和主动性。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具体且生动的问题情境。如,教师可以描绘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包括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人民的苦难生活等,然后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秦国能够实现统一,建立起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立刻进入历史场景中,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手段?这些策略和手段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借鉴?”等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他们会对秦国的统一过程、策略、手段及其历史影响进行深入思考,也会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更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和主动性,提升问题意识。最终,学生将会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往往习惯于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答案,而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其中的不足和矛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训练将有助于培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关于工业革命的基本背景和主要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问题和疑惑。例如,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不是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对全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开始对所学内容产生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获取上。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对历史事件本身提出问题,还要对已有的观点、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教科书或教师可能会列出一些观点,如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观点是否全面?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影响被忽视了?”“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是否都是正面的?”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也会对已有知识产生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所有观点。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合作学习,促进问题交流与解决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另一种有效策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例如:“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工厂制度的出现对劳动者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其次,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展开讨论和交流。他们可以分享对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理解,探讨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发现更多的问题和观点,并逐步形成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协商达成共识或妥协。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让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思考。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问题的交流与解决,让学生从其他小组的汇报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思考角度。
(四)提供实践机会,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应该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学生可以体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实践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以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这一主题的背景和内涵。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共享与传播。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项关于“信息革命对人类文化共享的影响”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与创新等。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他们可以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访谈专家等方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和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同时,实践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提问和质疑、合作学习以及提供实践机会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帮助他们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者。然而,教师也要正视当前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評价体系的偏颇等。历史教师只有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心.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0(4):78-79.
[2]黄姗.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1(35):175.
[3]陈晓.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6):36-37.
[4]刘慧珍.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