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赏识教育的渗透研究

2024-04-27 04:11郭银波
考试周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郭银波(1980~),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市南沙区东涌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德育中赏识教育。

摘  要:文章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并强调了小学德育中渗透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小学德育中赏识教育渗透的策略,包括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个体发展、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强化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展开、加强落实德育实践,以此着重阐述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赏识教育的实施要点,以实现小学德育的升级。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4-0018-04

小学德育与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与形成息息相关,也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养成。实践中,教育者需要结合赏识教育的引入强化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以此收到更为理想的德育效果。

一、 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分析

赏识教育对尊重、理解、激励、信任、包容等更為强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能够理解学生,主动激励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品行,包容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及时进行科学引导。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更好调动,让学生逐步形成更为正确、真实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行为态度以及学习发展目标,推动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以及独立人格的人。

二、 小学德育中赏识教育的渗透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分析

在小学德育中渗透赏识教育内容,能够实现融洽的德育教学氛围的营造,依托激励、鼓励、正向引导等,让教学氛围更为开放、轻松,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时,赏识教育的实施还能够达到有效唤醒学生道德自觉的效果,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优点的同时,正视自己的缺点,并逐步实现自我提升。总体而言,在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极为必要,它是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高尚道德与独立人格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小学德育工作的升级。

三、 小学德育中赏识教育的渗透策略与实施要点探究

(一)尊重学生差异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

1.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入赏识教育,避免对学生进行一味赞赏,这很容易导致学生骄傲自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面向不同学生使用差异性的评价方式,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对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应当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及时批评、纠正其错误认知与行为,让其认识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引下,适当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调动其积极性,确保小学德育能够得到更好展开。

能力一般的学生是小学德育工作中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却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针对他们开展德育,教师应当着重带领学生探索、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潜力,并在了解其他同学优点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心,为其更好发展提供支持与鼓励。例如,可以深挖不同学生在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的潜能,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深入了解自己,并实现更好发展。

对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及时给予该学生群体以认可与肯定,结合语言上的鼓励,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此实现对小学德育工作展开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被表扬、认可,结合这一心理特点,教师需要深化融合德育与赏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即便他们完成的事情相对较小,如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其他同伴打扫卫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等,均应当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逐步推动学生更好成长。

在此基础上,在融合开展小学德育与赏识教育期间,教师还应当在切实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一词对人而言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意味着,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欣赏学生的长处,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赏识又要有针对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表达对学生的赏识时,不能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语言或某一行为大加赞扬,而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或在适当时机进行赏识,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学生,以此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2.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与品德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学会赏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在差异中提升自己,肯定自己,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教师应当重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提高对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良好行为的关注度,给予适时、适当的赞赏。如果学生的成长、良好行为得到教师的肯定,那么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就能够得到更好满足,并发挥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实际的德育教学阶段,相关教师应当将注意力聚焦于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日常生活方面,将学生的行为表现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例如,在“学会沟通交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面向学生展示同伴交往、同伴之间有效沟通、利用沟通解决矛盾等的相关视频,促使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方式。在此期间,教师通过融入赏识教育内容,就能够达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行为品德的效果,满足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求。

(二)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教师应当着力为学生构建更为理想、放松的学习环境,在良好校风、班风、家风的支持下,提升德育现实成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好模仿对象以及学习典范,鼓励学生与教师、家长、同伴之间展开和谐交流,能够自主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同时,在德育教学期间,教师还应当适当融入一些法治常识类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法治修养。在此基础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当主动与学生家长展开密切沟通与合作,引导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渗透进赏识教育理念,推动学生的言行始终朝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小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果。

另外,为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使赏识教育的优势与作用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实践中,教师还应当围绕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表扬。在此过程中,可以以“家校共育”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结合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实现对学生的及时、有效赞赏。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不单单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钉钉班级圈向家长朋友反馈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教师可以同时对学生取得哪方面的进步与需要做哪些努力一同提出,以此表达对学生的进步肯定的同时,希望能够得到家长朋友的进一步关注与协助,让学生在后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重视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小学教师应当始终相信每一颗星星都会闪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每个学生,赏识学生的每个闪光点,赏识学生的每次进步。在赏识中给学生以鼓励、自信和胆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怯懦等心理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学生有突出表现或点滴进步,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肯定,构建更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讓学生感受到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成功,处处受鼓舞。对“赏识”而言,其根本就是“爱”,所以教师在展开赏识教育期间必须心中有爱。赏识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宠幸,不是溺爱,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期待。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赏识并不深奥,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我就知道将来你能成为科学家”,就是摸摸学生的头,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起跑线上,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能够营造更为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

另外,在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期间,为收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构建更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并实现德育与赏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还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内容:教师应当迅速转变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巧妙导入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巧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注重资源有效开发,拓宽现场教学;珍视学生学习体验,赏识每个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良好习惯。

(四)强化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展开

1. 生活化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在丰富课堂教学素材与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搭配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实现德育教学升级。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及时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赞赏,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知识点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的同时,收到更为理想的德育效果。

例如,“我的祖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对我国的海陆疆域形成初步了解,感受到我国的幅员辽阔,形成自豪感;通过学习,对我国人口数量进行了解,明确人口多的优势;通过学习,实现个人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并可以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中国力量》等纪录片,营造更加生动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经典与传统文化等教学活动的展开,促使学生深入掌握我国的历史文明、人口积累过程,让学生在了解我国领土变化过程中切实感受国家发展,以此实现对其爱国之情的激发与调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表扬,肯定学生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内容与个人思想的表达与分享,以此实现对学生获得感的有效提高。

2. 生活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旨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激发内心感受,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建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推行生活化德育教学,并合理把握赏识教育的渗透时间与节点,适时赞赏学生,对学生形成的合作学习成果表达赏识。

例如,在对“我是一张纸”(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生活的场景中,从认识纸张开始,了解纸张的分类、用途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爱惜纸张、节约用纸的意识。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小组评价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行为表现,表达赏识,增强教学效果。在基于师生合作的小组评价阶段,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是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期间,着重依托赏识评价激发活力,以评促学,深化赏识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升级。

(五)加强落实德育实践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当强化展开实践教学,提升德育实践的占比,推动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结合赏识教育的引入,对学生形成的良好的品德素养以及行为习惯等,做出积极、正向的强化,以此实现对德育实践成果的有效巩固,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升级。

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特征特点等,设定差异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并结合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例如,在寒假期间,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布置“风儿轻轻吹”手抄报设计与绘制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期间感受季节的变化。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布置“我和绿植合个影”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奇妙,感受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对三年级学生,可以布置“我心中的美丽家乡”绘画活动,让学生把心中美丽的家乡画出来。对四年级学生,可以布置“我的春节购物清单”制作活动,让学生使用手抄报的形式画出购物时的细节,从中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对五年级学生,可以布置“春节家人团聚的时刻”手抄报设计与绘制活动,展示自己的美好家园,懂得珍惜关心家庭每一位成员。对六年级学生,可以布置“保护地球,爱护家园”的手抄报设计与绘制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期间形成环保理念,了解到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空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手抄报、摄影等作品的提交,教师可以进行评选,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内展示,也可以在班级微信群、QQ群内实现学生作品的分享,以此体现对学生绘制作品的肯定,提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德育中,融入赏识教育极为必要,这是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高尚道德与独立人格的重要举措,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尊重学生差异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重视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强化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展开、加强落实德育实践等策略,有助于推动小学德育的升级。

参考文献:

[1]黄红曼.赏识与信任: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新策略[J].名师在线,2022(26):52-54.

[2]陈蓉.德育应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讨[A].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重庆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154-157.

[3]蔡舒萍.德育教育,赏识先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5):80.

[4]范银丹.德育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方法分析[J].家长,2020(12):45-46.

[5]彭静.成功教育,从赏识与信任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与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20(1):70.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