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丹(1984~),女,汉族,安徽铜陵人,芜湖市中江小学,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工作。
摘 要:小学德育工作在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受关注,在注重小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则需要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其共同完成德育学习与实践。为此,文章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构建小学德育共同体的观点,通过对德育共同体的内涵进行研究,分析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共同体构建要素,并提出了展开德育体验活动渗透德育理念、注重情感疏导发挥群体作用、开设专题教育强化践行意识、创建评价体系发挥榜样作用的建议,以期能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德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4-0006-04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促使小学德育工作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尽管始终在不断努力推进德育工作,但是在小学德育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使学生感到枯燥,对德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且在课堂中难以获得良好的实践体验,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紧密,小学阶段的德育并未能够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笔者结合非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教育理论,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绪,促使其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参与到集体中,希望能增强德育效果。
一、 对小学德育共同体的理解
(一)德育学习共同体
德育学习共同体,一般情况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以及辅导者等成员构成的团体,通过成员丰富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沟通交流,对学习资源进行交互共享,确保在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统一学习任务。借助共同体,能促使成员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影响,满足学习目标,同时也能够促进人际沟通往来,强化成员的人际社会关系。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强化以及信息交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共同体中,促使学习者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强化了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热情,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这就是社会强化的功能。其次,在学习中通过与多个不同的成员主体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从多个角度学习他人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从而能强化信息交流。
(二)德育管理共同体
与此同时,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学习共同体创建过程中也包括了德育管理共同体,其包括:学校层面需要对现有的德育资源进行综合统筹应用,通过精准界定德育目标、内容以及途径等方式,在学校内部合理创建稳定的德育队伍结构,进而充分开发基于校本内容的德育课程。而另一层面则是基于班级开展的,要求班主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等展开有效的强化教育管理。因此,构建德育管理共同体是为了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加以培养,并且促使学校等对德育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应用,对现有的德育队伍构架加以优化,从而通过更加积极的教育手段,确保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综合提升。强化积极心理,能够更好地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基于知识与行为转化过程的良性循环。
二、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共同体构建要素
(一)目标与内容
在当前教育改革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德育目标成为人才培养的最终标准,其意味着人才培养的实际结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最终所培养的人在社会中应当具备何种应对竞争的软实力,这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德育共同体中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素质目标上,而需要从情感角度出发,培养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人。
艾伦·卡尔说,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其通过科学手段对生活积极面进行理解,并努力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而德育工作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共同体构筑要素之一就是学生情绪与特质的积极性,这也是在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情绪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也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包括勇敢、善良、宽容等。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内容中,可以从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创建更加合理的教育内容,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方法与途径
作为承载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载体,德育方法将会对德育工作效率与成果产生影响。若方法不合理,将会影响德育作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授手段,同时也包括学生如何接受的方式。传统上的德育方法较为单一,仅仅是理论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无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而在积极心理学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理解、赞美、引导、鼓励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对德育产生认同感。
基于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来讲,德育途径的延伸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构建共同体的目标下,应当基于多渠道展开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到进入学校,再到适应社会,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通过更加丰富的德育途径,将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丰富其思想认知的同时,更好地强化情感交互。这样,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管理与评价
德育共同体涉及成员众多,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德育目标,应当对各种力量进行合理组织。应当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只有确保全员参与,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才能够在构建德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形成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德育工作。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每一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自身行为表现加以约束管理的过程中,参与管理,从而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更加平等的地位,感受到在共同体中的民主关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其创造性与创新能力。
在构建德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展开评价尤为必要。通过评价,将会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也能够在评价中获得自信,从而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逐步优化完善。在德育评价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能够更好地判断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基于更加广泛的评价主体,多向的评价内容,以及动态化的评价过程,创建更加符合学生的评价体系。在教师与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活动中,更好地对学生心理产生正向影响。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构筑小学德育共同体的路径
(一)展开德育体验活动,渗透德育理念
基于积极心理学展开小学德育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注重发挥成员主体性,关注在德育过程当中的成员参与情况,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德育工作的有效与否不仅仅在于学习者是否能够良好地践行道德标准,更在于学习者能否从心底形成自主意愿的表现。道德体验活动本身建立在主体意愿的基础上,能够将体验活动当作一种乐趣,才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性。
在小学德育共同体中存在多个主体互动关系,而其中学校则是主要阵地。因此,在构建德育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中,将学校这一关键德育主体作为研究重点之一。其中学科教师是德育的重要主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这就需要强化教师树立学科课堂教学育人的理念,探索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已有理论成果与学科属性有机融合,引导塑造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在班级中构建德育共同体,可以开设讨论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体验活动当中,对现实焦点问题进行探讨。如,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德育教材中的“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短视频,视频展示了在公共汽车上的场景,有大声打电话喧哗、外放视频、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也有小学生为老人让座、公交司机礼让行人等行为。在播放短片之后,组织学生共同展开探究,以小见大,从公交车上的种种行为探究道德问题,进一步向社会上的重大道德问题进行延伸,如破坏公物、在出行旅游时乱涂乱画损坏名胜古迹、乱丢垃圾等问题。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谈一谈如果是自己应该怎么做,阐述自己的立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确保学生选择正确的符合道德准则的内容。通过积极心理学,在视频画面的辅助教学下,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从而探究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观念的渗透作用。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探讨中抒发各自的想法,还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组织全体成员以小组作业的方式,写一篇观后感式总结,通过这样的德育课程,既能够满足共同体的学习要求,又是强化共同体道德体验的极佳路径。
(二)注重情感疏导,发挥群体作用
构建德育共同体,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体作用,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环节中。德育共同体的创建意义在于展现集体力量,因此应当在教育中强化共同体的对话作用,扩大共同体的话语权。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及活动追求,共同体创建的过程中应当秉持专属的道德精神,确保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清晰明确地意识到共同体存在的意义,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价值与乐趣,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正向情绪,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活动。这是促进共同体构筑的关键,同时也是保障每一个成员获得充分实践的关键。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集体的力量不可忽视,每一个体所具有的个性智慧经过加工之后,将会大于整体之和,从而形成丰富的知识宝库。通过实践活动,将会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每一个成员对道德知识的差异性理解。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开展情感教育,以爱为本,借助于以爱换爱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德育学习中的心理状况,从而基于情感疏导,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如在德育工作中,结合“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单元,由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中国近代史,呈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探索,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艰难历程。通过视频教学,促使全体学生感受到中国奋战百年的历程。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资料,组织排练有关抗战历史的情境表演活动。让小组内成员各自安排相应的任务,从收集历史典故,到对成员角色的安排,再到故事背景的组织以及台词的背诵演绎等,最终完整地呈现历史画面。这也使小组成员深刻地感受到先辈们的抗争、奉献等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上的教化与感悟。与此同时,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展开多次磨合,最终才能够形成默契配合的完美表演。这一过程就是共同体基于情感交融形成的交互历程,有助于学生在共同体中展开交流、对话与学习,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开设专题教育,强化践行意识
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小学德育共同体的构建,除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受传统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观念影响,学生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难以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互表现。基于这样的问题,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要求教师在班级当中创建民主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融入学生,引导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深刻地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需求,进而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发挥德育的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教育受到高度关注。德育中的学习与实践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沟通交流,对双方的行为规范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此,共同体中的成员首先是践行者,教师作为其中的成员之一,需要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对教学以及自身行为等进行反思,对自身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反省。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推进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同步开展。如结合“我和我的同伴”这一单元展开专题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在班级中探究自我的独特之处,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讨论。
而考虑到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等角度,教师也可以结合微信、QQ等创建网络联系平台,促使所有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在网上一对一地发表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参与到其中,进而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匿名”辅导作用下,促使小学生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实现健康成长。通过开展专题心理教育工作,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使小学生对德育共同体产生认同感,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学,增强德育意识。
(四)创建评价体系,发挥榜样作用
班杜拉的社會学习理念中强调,基于共同体的构建,其中人、行为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交互。而德育中,道德行为的体现本质上是由环境、社会、文化等众多关系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中就包含榜样强化作用。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其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在德育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励小学生向榜样学习,努力地做好自己。且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方法对学生的良好德育行为加以鼓励,为其提供各自所需的奖励,也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 结论
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当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德育中,应当创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共同体。通过打造更加民主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感受人际交往,使学生高效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其兴趣的培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德育行为的自主践行中。
参考文献:
[1]袁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大学,2023(18):137-140.
[2]王琪.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99-101.
[3]高洁,贾琼.积极心理学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2):120-121.
[4]郑亚昌.积极心理学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9):232-233.
[5]刘志军,郑金玲,宋官巧.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基于党史教育素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3,9(8):35-38.
[6]王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