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2024-04-27 14:14王晨光
考试周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晨光(1977~),男,汉族,甘肃平凉人,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城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地理。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可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探索了利用合作探究、问题导学、情境教学、地理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6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155-0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强调“地理课程目標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具备优秀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然而就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缺乏积极性,或者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或经验的支撑,未能有效地以地理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笔者进行了此次探究。

一、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人地协调观是指学生能以正确的观念看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地关系,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注意引导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全方位、系统化地认识某些事物和现象。人类生活在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交织和影响的复杂环境中,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认识地理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够让其以系统、动态、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这对其学好地理乃至其他学科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认知是指学生能够从空间视角入手,认识到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地理现象等方面的差异性。良好的区域认知能力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认识或了解某一区域,并且抓住区域特征,以合理的方式处理该区域人与自然的相关问题。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具备参与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活动的能力。良好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同时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点燃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

二、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新课程标准的顺利落实。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要“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可见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于新课程标准的顺利落实是极为重要的。其次,有助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等,在此基础上探索能够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培育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向,这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是极为有益的。最后,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不仅要认真解读核心素养内涵,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引导能力,积极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比如各种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同时还要通过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探索更多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益。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或活动的设计时,应当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要注意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其去理解、行动、试错、交流和发现问题,这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之时,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合作探究任务,各小组可就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予以反思和改进。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气候》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下合作探究活动:观察教材第39页的漠河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了解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量最多、最少的月份,描述当地气温和全年降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说出漠河的气候特点,与教材中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做对比。继续观察海口、吐鲁番、五道梁这三个地方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参考教材中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这三地的气候特点。最后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尝试分析它们各自发展旅游产业有何优势。当然,教师还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向学生展示本地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图表并结合自身感受,描述一下本地的气候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地发展旅游产业有何优势。通过上述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还能在分析各地气候特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能力,这对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而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之时应当设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般而言,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教师想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以问题为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设计恰当的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促进其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这一节时,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其思考: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有什么特点?造成了什么危害?这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为何?根据教材中的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和地质灾害分布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成因等,还能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自然灾害可以预防吗?你知道哪些防灾措施?结合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防护林的行为,思考一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有影响吗?如果有,想想有哪些影响?借助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清晰地感知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尊重和保护自然、坚持绿色发展的观念,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自然灾害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这里可能发生哪些自然灾害?遇到这些自然灾害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如果想要减少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借助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从而促进其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其学习或探究的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探索地理知识或问题的意识及能力,这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如运用时事热点、影视资料、图片、视频等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增强学生代入感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河流》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方式,创设“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教学情境。借助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了解三峡工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此外,2023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九江市考察调研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教师可以搜索相关视频,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借助这一时事热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概况,并为其布置如下学习任务:探索长江水资源、航运、洪涝灾害等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会造成何种影响,思考如何才能做好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工作。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教师除了让学生参考教材内容,还应为其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比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些有关长江开发与治理的理念,政府部门颁发的有关长江开发与治理的一些政策性文件等。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其人地协调观念也会更加牢固。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验、野外考察或者是社会调查等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单纯依靠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其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以下地理实践活动:调查本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项目包括“当地用水水源有哪几类?清洁卫生状况如何?农业生产用水分为哪几类?是否干旱缺水?缺水程度如何?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是否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等。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调查项目,调查完成后需要结合调查所知的本地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一系列节约水资源的建议和措施,并且撰写调查报告。借助上述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将地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其对家乡水资源的了解,增强其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点燃其为节约家乡水资源贡献自身力量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其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目标。此外,学生在调查分析本地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节水建议、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对其综合思维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五)实施跨学科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板块,专门列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项内容,并且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重点在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的发展。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助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地理涉及的不仅是气象水文、河流山川等自然环境问题,它还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甚至是科技发展等人文内容,因此地理教学具备突破学科限制的基础条件。而突破学科限制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地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还能促进其综合素养提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口与人种》这一节中有一个知识点是“人口问题”,在进行该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以“中国人口问题分析”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目前的中国总人口增长情况、地区人口增长情况,并且综合运用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情况会受哪些因素影响,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区的人口增长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我国最近出台的人口政策,如在2021年出台了三孩生育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分析国家为何出台现在的人口政策,这样的人口政策对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会造成什么影响等。通过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初中生对中国人口问题的了解,而且还能锻炼其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其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效培养其核心素养。

(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AR、3D技术,将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通过立体、透视的技术手段,实现用“上帝的视角看宇宙”,在空间中展示宇宙、太空、天体运动,以及其他自然地理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以AR+3D、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游戏、插图等方式呈现初中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和交互性,从而点燃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对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运用AR+3D技术,直观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场景,以及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场景。身临其境的场景,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景观以及人类活动的差异,如此就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在自然景观、人类活动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从而有效培养其区域观念。再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这一节时,教师运用AR+3D技术生动直观地展示出干旱、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场景,以此增强学生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感知,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防范这些自然灾害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强烈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

四、 结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非常重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巧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当然,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认真总结反思,积极改进创新,如此方能探索更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手段等,为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洪应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教育界,2023(25):53-55.

[2]朱金花.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26):142-144.

[3]王红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8):50-51.

[4]余华.核心素养視域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第二课堂(D),2023(7):54-55.

[5]王佳鸣.基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措施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1):4-6.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