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研究

2024-04-27 08:19李维江
考试周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双减政策

作者简介:李维江(1970~),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柳沟店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延伸思考、发散思维的重要渠道,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还能高质量地贯彻小学语文“双减”教育目标。文章基于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角度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以期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6-0054-05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减负增效”这一教育目标。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层面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不仅能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多元场景和多样资源完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目标、方法和内容层面的创新,将课外阅读教学当作课内阅读教学的素材库和智囊,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效果。

一、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现状

(一)意识层面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对阅读教育缺乏重视。尽管近年来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等要求,但大部分教师仍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个投入大、产出小的教育工程,十分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有教师认为阅读是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去做的事情,课堂上他们只需要专心学习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当前的教育领域尚未形成完善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育体系。加之不少小学阅读资源稀缺,阅读质量、阅读软硬件设施配备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需求。

(二)教师层面

1. 课内外阅读教学缺乏有效衔接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多数教师会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以及分析语篇开展阅读教学,课程结束后也只会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很少有教师会主动研究课内外阅读资源的衔接点并在其基础上制订系统的课外阅读计划。然而,对小学生而言,其课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真正的阅读行为只能发生在课外,教师没办法亲临指导,这导致教师在课内讲授的阅读方法不可能被百分百地应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中。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课内外阅读教学缺乏有效衔接。

2. 教师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日里忙着备课、批阅作业、教研、教学管理,根本无暇阅读,这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设置衔接点,不知道如何通过课外阅读资源实现“有限的课堂向无限的在生活中学习延伸”这一目标,以致他们还在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这样的阅读课堂虽然一環扣一环,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但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使得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三)学生层面

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经验欠缺,不具备独立完成一整篇长文的能力,亟须教师在阅读方法层面给予他们以指点。在课堂阅读学习中,尚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可一旦离开课堂,一部分小学生只会用传统阅读法去阅读课外文本。例如,不少小学生会先单个拼读每一个词,再连起来读。这样读书十分吃力,且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读物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潜意识中把阅读看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逐渐丧失自主阅读的动力。

二、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将学生从机械训练、题海战术、重复性作业、唯分数论、纸上功夫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让学生有机会和空间去实现个性化发展。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能够切实减轻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小学生阅读时间投入多、阅读学习任务重等负担,十分契合“双减”目标。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课内与课外进行衔接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累知识,从而夯实语言学习基础。阅读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语言应用是“输出”,唯有高效“输入”,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进而有效拓展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三、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阅读教学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将课内阅读同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还能基于“大语文”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质疑能力、自我反思素养、信息素养。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开展课内外阅读衔接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积累基础知识,完善其知识体系,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素材,进而系统化地提升其语言表达和创意写作的能力。因此,要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以下方面的理念。

首先,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发生在课堂之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解析语文要素、分析学习方法。而只有想方设法将课内与课外进行衔接,监督、指导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文章或书籍,方能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其次,阅读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学生在课内接触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作家生活经验、人生智慧的浓缩,唯有立足课内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生活化阅读材料,让阅读活动不脱离生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才不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综合实践,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内外阅读衔接

1. 课前预习,收集回顾

在预习环节,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利用课外阅读资源进行阅读预习,并将与教材相关的内容通过手抄报、思维导图等方式在课堂上展示或在课堂上组织阅读交流分享会,那么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知识迁移、信息整合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之前,教师不妨先向学生推荐少儿百科全书、绘本、科普杂志等阅读材料,让学生试着了解亿万年前恐龙生存的环境、恐龙的特征、恐龙的生活习性等,让学生试着将收集来的图片、资讯制成“手账”或“手抄报”,在课堂上展示。

再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古人谈读书》时,教师应先为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对学生讲述课文的大概含义,为学生后续能够进行自主预习做好铺垫。这是一篇古文,其中有三个内容,分别是:段一《论语》内容节选,讲述了孔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告诫世人学习应不耻下问;段二宋朝朱熹创作的一段文字,讲述了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以及段三清朝曾国藩创作的一段文字,讲述了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由于古文內容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带学生解读了古文的内在含义后,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预习热情,可以从了解古文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及其他作品入手尝试学习,如段一创作者是孔子,他是受人敬仰的万世之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与孔子相关的小故事,以学习孔子的伟大思想。如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饿了7天肚子,弟子颜回讨了些米回来,给孔子煮饭吃。孔子无意中看到颜回用手抓取锅中米饭,他并未说话,后来只是告诫弟子颜回,食物应先献给尊长食用,颜回忙解释说,刚才有煤灰掉入锅中,米饭脏了,但丢掉可惜,他就拿起吃了。孔子叹息,表示人的眼睛和心都有不可靠的时候。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不仅了解到其中的道理,也对古代传承的智慧表示叹服,而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有效方式。

2. 课堂学习,拓展延伸

众所周知,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唯有将教材讲授作为阅读方法教学的范例,才能给学生一把打开课外阅读新世界的钥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以语文教材内容为依据去寻找和设计与课外阅读延伸的衔接点,让小学生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成为其通往课外知识海洋的希望之舟。为了很好地把握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契机,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找切入点。

一是从课文的作者切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文章的作者,包括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的其他作品、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如在讲授《七律·长征》一诗时,教师可结合红军长征这一历史背景以及毛泽东讴歌红军战士英勇事迹的其他作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们感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来之不易。又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学生应了解这是一篇讲述五位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宁死不屈的革命大无畏主义精神的课文。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及群众的转移,五名战士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跳下悬崖。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可以为学生推荐与抗战相关的书籍或者电子版抗战事迹介绍,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1940年夏,在天津蓟县有7位八路军陷入重围后跳下悬崖;北京老帽山有6名八路军战士跳下悬崖,他们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深深激励着我们。

二是从原著切入。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节选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从原著切入能够还原作品中更加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以及掌握名家塑造人物的手法,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的印象。如《草船借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名著节选章节的教学中,不了解原著的人是无法原汁原味地品味人物形象以及了解片段之中描写的精妙之处的。因此,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妨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列入课外阅读必读清单中,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要求学生讲述各个名著的故事梗概,以及其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关系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学习历史典故。

三是从同类题材切入。同类题材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有助于教师构建完整、严谨的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同主题、相似题材的课外阅读资源,不局限于文学,可以是建筑、美术、影视等其他跨学科领域的阅读资源。如在讲授《中国美食》一课时,教师不妨引入《舌尖上的中国》等制作精良、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从美食入手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讲述自己帮父母制作美食的过程、经历及想法,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能了解到平常父母做饭的辛苦,以培养学生的孝心,做好孝道文化的传承,真正实现通过阅读拓展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3. 课后温习,深化提升

阅读与识字和造句不同,需要大量的积累,只有积累足够,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后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综合素养在课堂之外得以提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一是消化课内所学。对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等素材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内涵相对深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除了仔细聆听学生的朗诵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地理解每一个字词、每一句古文所表达的含义外,还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外的练习和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记忆力。例如,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兴趣。然后,了解古诗的内在含义,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讲述了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前,李白为孟浩然创作了这首诗,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在学习这首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关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书籍,如《李白传》《李白,追月亮的人》《李白的朋友圈》等,让学生从多维角度了解李白,进而了解他的写诗风格。同时,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拓展式的阅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学习素养。

二是拓展阅读。课内时间有限,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遗留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同一作者、相似题材、同一主题的作品等有所回应和解决。例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这两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民间故事类的书籍鼓励学生阅读,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文化,激发学生对神话文学的阅读兴趣,以从不同维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读书素养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学有所思。对小学生而言,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读的文字。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意义、背后的思想以及作者的意图。思考能力的习得,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中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促进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谨记在心、落到实处,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背后的思想,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领域。例如,在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时,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感悟其中的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思考能力。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是一个喜爱书的人,讲述了开卷有益的道理,書中描述了只有静心读书,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理共鸣,也会从每次的阅读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作者虽然是英国人,但他提出的“无论看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这一理念与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理念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了全世界爱书的人为什么都会将一本书读很多遍的原因,那是因为会在每一次的阅读中产生全新感受。因此,鼓励学生多次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素养。

(三)设计多种阅读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新课标对课内阅读教学的目标设置、流程设计、方法选择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更多地依靠小学生的自主阅读。然而,小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应用他们从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以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阅读效果。具体应设计如下这几方面的阅读方式。

首先,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制定合理的阅读学习计划,从而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基于此,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差异化的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读。其次,陪伴共读。教师可利用早自习、大课间等时间,为学生讲授泛读、精读、通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让阅读水平、认知水平、阅读偏好接近的那一部分学生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最后,探究式阅读。为了提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效果,教师应依托学校的学习平台开展“建设书香班级”“建设书香校园”等校园语文阅读交流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相关主题的阅读知识竞赛、阅读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通过活动来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阅读氛围。但无论哪种阅读形式,其主旨都在于拓展学生阅读力,也都是实施课堂与课后综合阅读的有效途径,更是减轻学生阅读负担的方式。

(四)习惯培养,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

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停留在获取文字表面信息的层面,对其表达的信息、情感进行机械地记忆,而是在理解其深意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将阅读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化为一种启迪心灵、指引行为的精神力量。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教师不仅要通过更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贯穿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磨砺学生的阅读品质。对爱阅读但习惯不够良好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组织阅读比赛、剧本表演、书评分享等有趣的阅读活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爱阅读但习惯不够良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制定阅读计划,分配阅读时间,并给予适当的监督和激励。

同时,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合作,营造一个重视阅读的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学校可通过建设丰富的图书馆、配备优质的阅读材料和举办阅读活动来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图书,并与孩子一起读书、讨论书中的内容,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才能让他们受益终身。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个蕴含哲理的小故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学生分别饰演“一把锋利的斧头”“家具”“房屋”“大树”“荒山”等,并注意结合课文内容反映出每个物品的特点,使情景剧的内容更加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学生在参加情景剧表演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表演过程开展测评,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薄弱之处,以此根据学生短板为学生推荐更多的蕴含哲理故事的文章,如《小故事大道理》《苏菲的世界》《沉思录》《爱的艺术》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字思考、理解与解读能力,凸显出课内外综合阅读的教学价值。

四、 结论

“双减”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小学语文课内外衔接性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充分意识到只有引导学生“读万卷书”,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行万里路”。而这“万卷书”的厚度在课堂阅读中远远不能满足,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主动地把课内外阅读牢牢融合在一起,结合学生们个性化阅读特点,为其课外阅读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德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教学衔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64-165.

[2]白玉婧.依托教材,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平台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0.

[3]张弘.浅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J].冶金管理,2020(15):175-176.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