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077。
作者简介:王万香(1974~),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宁朔小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与学生德育。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乡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同时,德育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因此,将乡土文旅资源与德育实践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在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旅资源的特色和价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文旅实践活动,充分挖掘乡土文旅资源的德育价值,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德育实践课程,实现德育校本教材的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时代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旅资源;特色课程;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6-0022-04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盛,乡土文旅资源成为一个地方最接地气、最具实效的德育资源,它用身边景、身边事、身边人,帮助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爱乡之情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因此,我们在“寻乡土文旅资源、育时代美德少年”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聚焦德育新内容,寻找德育新途径,提出德育新观点,开拓德育新境界,实现德育新突破。两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乡土德育活动,让乡土文旅资源与德育实践相融合,引领学生了解地域特色,重拾乡情,重塑乡魂,引导学生探寻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变迁,组织学生寻访身边的名人,深刻感受名人爱家爱国的浓浓情怀,取得了显著的德育成效。
我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门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发达、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传承和发扬优秀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精华,充分挖掘乡土文旅资源中蕴含的德育价值,我校依托得天独厚的乡土文旅资源优势,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聚焦学生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精心打造和构建我校特色德育课程,使学生在文旅资源的欣赏中成长、活动中体验、熏陶中进步、创造中卓越。
一、 了解地域特色,热爱美丽家乡
在构建特色德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大量翻阅县志、镇志、村志等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永登历史悠远、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生态多样、自然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业鲜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永登地区就有远古居民依山逐水繁衍生息,这里是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彩陶之乡”的美誉。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的东部门户,今天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川国际机场坐落境内,兰新铁路、城际铁路、312国道、G30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有盆地、河谷、丘陵、山地、草原等多种地质形态,有各种矿产资源二十几种,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树屏丹霞地貌,有西北“小故宫”之称的鲁土司衙门,有吐鲁沟4A级国家森林公园,有陇上“都江堰”之称的引大入秦工程等1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有汉墓,汉、明长城等历史文物遗迹30多处。这里有众多地方特色产业:苦水玫瑰、高原夏菜、红提葡萄、冷水鳟鱼、七山羊肉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通过对地域特色的全方位了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理解和体验本土资源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和爱乡情怀,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增强了学生建设美丽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游览自然风光,欣赏迷人景色
永登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景色迷人。庄浪河畔桃红柳绿,玫瑰花海芳香四溢,水韵丹霞瑰丽壮美,吐鲁沟秀奇幽静,石屏山妙境天成,越国开心农场欢声笑语,龙王池欢乐谷寄情田园……这一处处胜景,都是学生亲近自然、陶冶身心、增长知识、娱乐放松的好去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好资源。
每年阳春三月,春风和煦,杨柳吐绿,带学生们去庄浪河畔踏青野炊,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春光明媚,作为一种很好的户外活动,踏青野炊既能培养学生关爱和珍惜自然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也能够让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五六月份,被誉为“中国玫瑰第一乡”的苦水镇,玫瑰盛开,姹紫嫣红,十里花海,芳香艷丽。在举办“玫瑰文化艺术节”期间,带久居校园的学生来到这里观花赏景,他们置身玫瑰花海,闻着花香,听着音乐,放松心情和释放压力,心中烦愁一扫而光,尽情享受美妙时光。若能带学生登上河西一公里处的猪驮山,则可远眺庄浪河畔美景,玫海香苑,苹果园林,锦绣一片,鱼塘如镜点缀在绿野之中,山下水库依偎山脚,碧波荡漾。还可在山顶遥望东山西山的水墨丹霞地质奇观,欣赏那红遍山野的瑰丽画卷。在这地心深处,摸一摸地球火热的心跳,望一望悠悠时空的烟云,数一数沧海桑田的岁月,地质科学、地质美学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七、八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带学生们去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吐鲁沟景区游玩避暑。这里一片秀水丽川,沟内峭壁纵横,峰奇石怪,林木青翠,曲径通幽,云雾缭绕,如临仙境。人们赞美她有“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景区气候湿润、林木茂密、芳草丰美、植被繁多,山溪琴音悠扬,群鸟歌喉婉转……她带着张扬的美,恬静的柔,让白云、蓝天、草场、农田、小溪、山林在这里交织,构成一幅虚幻的藏在深山云雾里的人间仙境,是那么美轮美奂,这时,你会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定会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忘了这是人间还是仙境。
通过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参加旅游观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也让学生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绝妙,让他们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且从中汲取艺术灵感和美学修养。
三、 寻访文物古迹,感受独特魅力
永登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历史遗存丰富。有彩陶文化遗址,有历史文化名镇,有鲁土司衙门,有长城峰燧遗址,有“引大入秦”工程……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镶嵌在永登大地上,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兴衰和沧海变迁。
德育实践中,我们开展了乡土文化考察寻访活动,让学生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红城古镇。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到这里是西出黄河的第一重镇,自古为军事要地、文化中心、商贸集散之地,素有古道第一镇之称,明清时为陇上四大名镇之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乡镇。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感恩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文昌殿,以及部分红城堡遗址及传统民居,还有众多建筑奇观、典雅民居,记载着古镇曾经的繁荣兴旺,诉说着古镇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见证着古镇的沧桑巨变和日新月异,彰显了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古城魅力。每年学校举行文化艺术节期间,全校师生都会去这里寻访参观,大佛寺内的汉藏合璧石碑,全国独一无二的《西游记》连环画雕塑,山陕会馆昔日的商贸发达,文昌殿的精美壁画,都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让他们感受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通过对红城古镇的寻访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其在文化、历史、风俗、建筑等方面的特色,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并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学生认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和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奇妙和情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开展自主思考和品格陶冶。
四、 体验乡土文化,打造特色名片
永登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浓郁的异域风情,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十几个民族交错居住,在各民族文化长期的交流融合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和极具价值的文化遗存,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兴盛。
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民俗表演等活动,亲身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
制作观看元宵花灯。明清时期,红城子的元宵灯会就有名气,俗称“红市花灯”,是永登古八景之一。每年正月十五,学生们把和家人一起制作的各种造型的花灯悬挂摆放在自家门前,花灯下的古镇,华灯绚丽、灿烂多姿,花灯制作漂亮精美,从历史人物到民间传说,从书法绘画到生肖卡通,无不描绘了古镇的魅力与风韵,展现了古镇的内涵与特质,表达了红城儿女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参与社火表演和志愿服务。永登的社火表演源远流长,铁蕊子、滚灯、硬狮子、高高跷、太平鼓久负盛名,是民俗文化的精品。每年春节、元宵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火表演,让他们抬花旗,打腰鼓,舞龙灯,既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放松和愉悦,同时,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节日增添了许多情趣和喜庆气氛。组织学生参与乡土文化保护、社区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还有剪纸、刺绣等手工艺也流传广泛,皮影戏、秦腔表演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演艺人员人才辈出,花儿、民歌、苦水下二调等民间曲艺风味独具……
这些丰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荟萃永登历史发展的文物精品,为我们打造特色德育课程,营造了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感知了地方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获得了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宣传推介,使我校德育课程成为县区内的特色名片。
五、 讲述名人轶事,重温感人故事
自古以来,永登文风鼎盛,书香浓郁,人才辈出。虽地处西北一隅,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佳人、乡贤名士、专家学者、商界精英、党政领导、革命英烈、奥运冠军……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感动乡邻,他们的精神值得铭记和传承。
在“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德育主题活动中,我们请县文史馆的讲解员向学生们介绍了牺牲在全国各地的70多位永登烈士的部分事迹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他们中有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团长马元俊,有在云南省镇平关牺牲的年轻战士王世恒,有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张佩林……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感人故事,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今天,我们在打造特色德育课程资源的实践中,要加强对红色文旅资源的宣传、保护和利用,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烈士、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赓续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英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今年4月,在红城镇举办的“乡村振兴,文化铸魂”活动中,我们有幸请到了从我校小学毕业的残奥会冠军费天明,他和学生们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面对面交流,重温了他艰辛而又励志的圆梦奥运之路。
他眼含热泪,饱含深情地开始了他的讲述。1986年,他出生在红城镇的一户普通农家,先天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马蹄足内翻,在常人看来,他走路都是个问题,根本和体育运动沾不上边,更不要说获得冠军了。但他有倔强的不服输的性格,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有运动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上初中时,他已经成了学校里的体育骨干。后来,他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他因此辍学在家,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他并没有放弃热爱生活,依旧自信阳光,终于,他在18岁那年被甘肃省体校录取,选拔为自行车运动员,开启了职业运动生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高强度的专业化训练,他的体能和技术都有了质的提升,在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一公里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就取得好成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此基础上,他继续艰苦努力,取得了更为骄人的成绩。在2005年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一公里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打破世界纪录。此时的他,心里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参加奥运会,要拿世界冠军。
梦想总是从零开始的,就看你如何去追梦,怎样去圆梦。2010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有人推荐他参加了浙江省残疾人赛艇队的选拔并成功获选。在赛艇队那段难忘的日子里,他每天起早贪黑,坚持训练十几个小时,从学会游泳到锻炼体能,从下艇训练到团队协作,他坚信,这是汗水更是梦想。艰苦的训练换来的是一个个优异的成绩和一枚枚闪亮的金牌。在2011年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共摘得赛艇项目上的4枚金牌,同年9月他又摘得一枚世锦赛金牌,在2012伦敦残奥会上获得一枚金牌,在2016年巴西里约残奥会上又获得一枚银牌。他一次次站上奥运的领奖台,为自己赢得了精彩的人生,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他的梦想还在继续。通过和他的交流,学生们被他的梦想之路深深感染,在他的故事里,学生们找到了人生成功的答案,学会了坚强,获得了自信,坚定了为梦想努力奔跑的信念。
六、 关注县域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迎着党的二十大的春风,我校举办了“感思想伟力,建美丽永登”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通过演讲、朗诵、作文等多种形式,学生们纷纷展现了他们的少年担当和少年作为,表达了他们为建设美丽永登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他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上,回望我县70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从永登解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的号角,从乡村振兴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们用深情的文字,嘹亮的声音,讴歌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不仅关注我县经济的发展,也十分关注社会、文化、生态和德育等方面的发展。希望社会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营造更好弘扬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发掘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城乡融合的品质永登、产业兴旺的实力永登、宜居宜业的幸福永登、青春活力的魅力永登、山清水秀的美丽永登,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让人们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七、 结论
总之,在了解地域特色的乡情中,在欣赏迷人景色的陶醉中,在寻访文物古迹的沉思中,在聆听名人故事的感动中……每一次文旅德育实践,我们都努力营造出特定的德育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德育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熏陶中进步、体验中成长,推动我校德育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做、往心里去,从而最终达到依托乡土文旅资源“育时代美德少年”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奕.乡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价值、原则与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10):19-21.
[2]徐述霞.乡村德育要有乡村特色[J].教书育人,2022(34):28-30.
[3]仇光韞.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乡土文化教育策略[J].天津教育,2022(2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