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27 04:11张振宾
考试周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XCZX22-365)。

作者简介:张振宾(197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德化第八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落实,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评价理念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将“教—学—评”放在统一的高度来抓。因此,文章立足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学科,就“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等,希望可以给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

中圖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4-0051-0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了教师、学生和评价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可以加强对“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教学有效性。

一、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和评价有机结合,形成连贯的教学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教师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而“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使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测验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更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辅导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绩,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和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导,而是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和评价的过程。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并根据评价结果自主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加主动、自觉,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教—学—评”一体化要发挥其促进作用,还需要教师具有统筹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需要平衡好教学和评价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输出知识,学生有学习的情感需求,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开始产生了联动。而“教—学—评”一体化则强调师生互动和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学生也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更加畅通,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迅速。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形式,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认知和理解水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而且要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讨论、小组活动、实验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获得及时反馈和指导,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的过程,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并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难,请求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更加畅通,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加迅速,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有助于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在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在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标准,“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将教、学、评有机联系起来,客观地反映学生情况,让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策略,实现高效教与学。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校评价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教—学—评”一体化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和对话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反馈。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如作业、测试、项目等,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和能力水平。这种结果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和差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通过结果性评价,教师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结果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和能力。通过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避免单一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准确的教学反馈和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 基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做好对教的把控

1. 精心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

我国一直倡导因材施教,这充分反映了教育者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的尊重。在初中阶段,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个体之间往往会存在明显的不同,针对学生的个性,基于新课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首先,针对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合适的目标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过难而使学生感到无助和挫败。通过精心设计阶梯式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挑战和成功体验。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和成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事实认识、概念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最后,教师在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时,也需要考虑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教学目标应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评估教学资源的充裕程度,确保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目标可以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充分考虑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做到对教的把控。

以“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学习领悟这部分内容能够为后续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阶梯式教学目标。第一阶梯是基础知识部分。比如学生要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求根公式;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该部分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完成。第二阶梯是技能提升部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技能发展。比如教学目标可以包含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因式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针对第二阶梯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可能这部分学生会掉队,教师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自信,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自己。第三阶梯是知识拓展部分,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的挑战性也较高,这部分也主要是针对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如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能够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最值问题、函数问题等;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在第三阶梯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的限制,將数学知识与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改进提问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对待很多问题都喜欢问为什么。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也会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引导,展开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从课堂提问入手,不断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常常会产生各种疑问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原因、原理和解决方法。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引导性和层次性。教师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和回答。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随后再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索。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在提问时还可以采用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问题常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得出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能够主动运用知识。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在提问方式方面下功夫,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提问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具体如下:假设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活动,需要确定参加人数和活动地点。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需要选择既经济又安全的活动地点。为此,学校需要制定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决策。春游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创造性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下面是教师在问题情境中为学生设计的具体问题:①设计两个不同活动地点的方案,每个方案对应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用于比较活动地点和费用的优劣。例如,方案A为公园,费用为每人50元,人数须达到30人以上;方案B为动物园,每人只需30元,人数不限。②确定最佳人数和活动地点。教师为学生设计矛盾型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问题冲突,并为了解决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展开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具体如下:假设你是一名数学老师,学生小明对一元一次不等式很感兴趣,他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不等式的应用。现在,你打算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小明和其他学生通过解决不等式问题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应该怎样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个开放型的问题情境,例如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学生们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寻找最优质的解决方案。

(二)做好对学的把控

在新课标背景下,我国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并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瞬间在教学中普及,教师应该从学生学方面入手,做好对学的把控,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1. 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知识学习的尽头是应用,如果学生仅仅掌握知识但是不会应用知识,就会背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此,在学的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探究生活的真谛。

首先,通过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调研、社区服务、数学建模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商场进行价格比较和打折计算、到公园测量距离和面积、到社区作民意调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增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

其次,学习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统计调查”一节为例,统计调查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统计调查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调查的主题。比如在本次统计调查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选择调查内容,如“学校食堂的用餐情况”“班级同学的运动爱好”等,并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数据收集和整理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提高数据整理的效率。

再次,加强数据分析。学生利用Excel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探讨数据收集和整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将统计调查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学校食堂提供改进建议,为班级运动会的组织提供数据支持等。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调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2. 突出学生主体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应该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参与和表达,激发其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材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取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例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愉悦。例如,通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实物模型的展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最后,教师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学情分析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以“画轴对称图形”一节课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并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探究新知阶段,教师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如画一画、折一折等),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学会识别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在作业布置阶段,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校园平面图等,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加强对评的把控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教师要加强对评价过程的把控,并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第一,教师应该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明确要评价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展。

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测试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思维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项目和研究报告等。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水平。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解题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重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的意愿。

第四,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讨论,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第五,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使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和有效。教师还可以参考教学评价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和策略,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以“整式的加减”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加强对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应用。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包含若干个选择题和计算题的测试卷,检测学生对整式加减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等。总而言之,形成性评价是当前教师进行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应用,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但是在这期间,教师也要做好反思工作,如本次评价的设计和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等,同时还要针对本次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改进教学策略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式加减知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加强对学的把控和评的把控。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明确评价目标和标准、多种形式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以及反思和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共同努力,将创造出高质量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堂,将教、学以及评有机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婷.“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3(3):88-90.

[2]赵钦良.探析初中“数—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23(16):24-27.

[3]林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5):59-61.

[4]诸应星.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3.

[5]刘平.“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50):90-93.

[6]沈木勇.“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J].中学数学,2022(2):91-93.

[7]歐阳銮容.探究“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J].名师在线,2023(1):10-12.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