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4-04-27 04:11张磊
考试周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班级环境创新实践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张磊(1982~),男,汉族,山东烟台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第一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初中生自主管理。

摘  要:班级文化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最基础的文化力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生态型班级文化发展中仍存在班级文化建设与应用浮于表面、教师与学生缺乏参与主动性、生态型班级文化内容趋于单一等问题,必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回归初心,筑牢根基,以责任担当驱动生态文化、打破限制,激发活力,构建班级文化生态新样式、拓展边界,内联外通,让生态型班级文化更加丰富,推动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态型班级文化;核心素养;创新实践;班级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3-0019-04

一、 理论阐明:生态教育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契合性

(一)生态教育学理论中蕴含深刻的文化因素

作为由生态学思想中生发而来的理论,生态教育学强调从生态学的系统视角来看待教育现象,结合多种因素分析教育成因,从而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概念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这里提到的生态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宏观层面,同样也包括了学生与教师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微观层面关系。围绕着宏观与微观环境,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文化因素占据着重要位置。劳伦斯的“生态教育学”以文化养成为第一大要素,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包含了精神层面的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所指向的核心素质培养异曲同工。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Goodlad, J.I.)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强调在学校这个由教师、学生及其他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文化因素发挥着促进实现生态平衡、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型教育系统中的文化因子必不可缺,是指导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实践的重要因素。

(二)班级文化建设致力于创造和谐共处良好生态

生态教育学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主体、客体、教育环境等进行了解释,提出教育生态系统兼具数量与规模,实现自身平衡与稳定发展。而生态型班级文化中包含班级环境、班级集体精神品格、班级氛围、班级作品等,同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班级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活动于教室这个客观真实存在的环境中,通过“教”与“学”互动交流方式建立起有效链接,其中掺杂着其他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稳定、动态平衡的系统结构,围绕着“教书育人”核心目标逐渐发展其他领域,实现更多功能与作用,形成了班级文化系统。在这个班级文化系统中,包括主讲教师、学生、名师专家、行政管理部门等不同物种,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支撑起这个生态环境系统,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由许多不同主体所构成的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内容丰富,边界广泛,涉及班级氛围、班级作品、班级精神、班级环境等不同层面。只有时刻保持班级文化环境生态的新鲜与活力,才能确保学习活动的高效,实现“和谐共生”。

二、 意义何在: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通过生态型班级文化的创新实践,能够有效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打造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从概念上来说,班级文化是由班级内部所有成员的个性与行为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外在的班风、学风与行为规范,展现一个班级的整体形象,一般而言更加偏向于正面概念。首先,生态型班级文化是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涵盖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大环境。在该环境中,以良好的育人文化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其次,生态型班级文化以各项班级制度为保证,例如文明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团队活动制度等多个方面。在制度保障下,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以有效运行。最后,班级文化建设涉及精神层面,例如班级基础文明、学风等,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涵养作用,使学生从观念意识、行为活动、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并合而为一,成为班级特色。

(二)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在良好的班级文化影响下,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不同于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单向教学模式,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同时能够使教师更加积极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将学生的特色与能力发挥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来,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对学生来说,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概念,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愿意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来。对学生来说,集体荣誉感是促使其更加向上、奋发有为的重要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为班级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拓展了边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利于推動班级活动的实践落实

聚焦生态型思想的班级文化,更加强调教学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创建生态型班级文化的实践中,需要更加强调开展相应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将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班级文化有效落实于现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文化思想的具体指向,从而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延长班级文化生命力。一方面,践行生态型班级文化有利于创造以师生为主体、具有充分自觉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全面展现班级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奋斗风采。同时,生态型班级文化所构建的良性循环互动模式,有利于使实践活动彼此契合,维持稳定的可持续性,逐渐形成长效化机制,从而避免在传统班级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昙花一现”现象,进一步提升班级内部凝聚力,增强班级文化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班级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敬业奉献的良好品格,以及遇到问题时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的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三、 现状分析: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情况

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设生态型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重发现并解决。

(一)功利主义:班级文化建设与应用浮于表面

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初目标也是主要目标,是能够“为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这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初始价值导向所在。在此基础上,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多元化等特点得以凸显。长久以来,班级建设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更加关注对具体人、事、物的管理。从现实角度而言,班级文化建设情况与班主任的教学能力或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难以作为有效衡量的考核指标,从而导致了师生对文化建设有所忽略。目前有限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也更多局限在对班级学风的塑造,过于重视对“学习”文化的塑造,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文化因素,导致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营养不良”。一般而言,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和外界环境。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只注重某一方面,只会导致班级文化建设逐渐发展成为口头上的概念,变得形式化、表面化,不能贴合学生所思所盼,大大削弱了班级文化所能发挥的作用。

(二)限制因素:教师与学生缺乏参与主动性

在当前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与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主动性缺失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文化因素正是当前缺失重点。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正在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过程中,班级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反而出现了对班级文化建设有所忽视的情况。同时,对教师而言,学校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激励措施与手段,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全依靠个人自觉性,导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与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其次,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奢侈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想逐渐蚕食学生的世界观,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行为,更加导致学生在思想上缺乏集体意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例如,有些学生会将班级文化建设责任归于教师或班长,认为与自己无关;一些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认为不值得参与。此类观念使班级文化建设逐渐流于形式。

(三)后劲不足:生态型班级文化内容趋于单一

从生态学角度而言,班级文化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整体系统,包含各个层次的内容。其中,作为核心架构的是全班同学与教师共同建立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无形的,但却有其他有形的载体为依托,例如文化走廊、班级黑板报、班规、班花、班歌等。除此之外,各种实践活动也是构成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班级活动更多的是由学校主导,由单独一个班级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潜意识认为与自己无关,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视为形式主义。少部分班级组织的文化活动不仅形式单一,同时缺乏全面规划与设计,在目的上不明确,在落实中不到位,最终无法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班级文化活动不仅无益于学生交流,反而会对班级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内容空洞、过于注重形式轻视内容、重物质轻精神等问题,使文化建设内容浮于表面,不能深入人心。

四、 优化提升: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一)回归初心,筑牢根基,以责任担当驱动生态文化

班级文化能够引领学生追求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更是班级建设目标、班风、班规“有愿景、有温度”的体现。生态型班级文化同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致力于达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效果。因此,在建設生态型班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始终立足这一初始目标,围绕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一步一脚印,贯彻初心使命。第一,班级自然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教室是构成班级文化的主要外在表现。学生应提高重视,积极参与班级共建,通过保持良好卫生环境、创造独特学习园地、及时更新黑板报、宣传语、点缀绿色植物等方式,使班级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发挥文化涵育功能。第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建设生态型班级文化,需要以科学完善的班规班纪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章程,帮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第三,班级理念文化建设。通过确定班级理念、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班花、班级奋斗目标等内容,确定班级的核心理念,使学生在集体观念影响下健康成长。

(二)打破限制,激发活力,构建班级文化生态新样式

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得部分学校以应试成绩作为唯一目标,缺乏对文化建设的足够重视。为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在建设生态型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充分释放生机与活力,打破无形规则的限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首先,需要激发教师活力。教师作为开展课程的主导者,同样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班级文化建设投入一定的精力与时间,通过切身教学实践体验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学校方面则应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考核指标的一个重点,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需要激发学生活力。班级是由一个个学生所构成,班级文化也是由每一名学生的个性融合而成。作为生态型班级文化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学生要端正自身态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积极主动投入各种班级活动,将班级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学习能力融合到一起。最后,激发生态型班级文化系统自身活力。为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探索建构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生态系统,要不断拓宽班级文化建设渠道,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例如,在班级中打造“美文荟萃”栏目,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书法等作品;建设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好书;组织开展“三分钟读经典”“诗文飞花令”“成语接龙”等多种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三)拓展边界,内联外通,让生态型班级文化更加丰富

生态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内外交流以实现能量流动,对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而言,首先要保证开放性与互动性,从外部环境中输入物质、能量与信息,以维持班级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首先,可以通过举办实践活动实现班级文化的有效运用。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举办班级文化实践活动,广泛获得外界优质文化资源与理念,助力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其次,创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生态型班级文化结构。通过线上平台扩大班级文化影响,实现内部与外部、线上与线下的循环互动。

五、 结论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是响应德育号召的有效举措,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立足当下时代特色,在生态教育学理念指导下,与学生共同投身于生态型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实践,以期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夏婷婷.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以“飛壹班”班级文化建设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4):148-151.

[2]陈海静.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阐释[J].江苏高教,2022(1):29-33.

[3]谭河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4]张进宝.浅析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与创新: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为例[J].企业导报,2015(12):164,174.

[5]杨文林,潘文涛,黄昆鹏.地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效益分析及其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43(3):18-24.

[6]田随凤.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2):39-40.

猜你喜欢
班级环境创新实践核心素养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提高幼师生的教学技能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例谈在环境创设中激发美与智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