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23 13:35陆素平
新教育·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维进阶高中政治课四新

陆素平

【摘要】“四新”即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给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教学中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从大单元教学推进思维进阶、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经常性教学反思等维度,探索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大单元教学;教学反思;思维进阶

作为一名正经历着部编版新教材第一轮教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总感觉每天从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答疑……时间总是不够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例举到:有一位老教师开设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深深折服了同伴。当别人问她备课消耗的时间,这位老教师回答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故事令人感动也引人深思。在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四新”背景之下,教师要顺应发展的要求,用一生的积淀和智慧完善对课程的理解、构思、设计等,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一、丰富知识体系,练就过硬本领

1.拓宽学科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经典、读名著,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研读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政治学科的跨学科特性明显,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广泛涉猎其他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政治教材不断更新,增添了法律、逻辑等相关知识,要求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阅读,学得广、学得深,对知识体系加以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2.与时俱进提高实践能力

(1)提高数字素养。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赋能变革提供了客观条件。教师需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既要利用数字技术追求持续的知识更新,让每一个学生学到最实用、最先进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变革教学手段、更好地掌握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譬如通过沉浸式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赋能课程改革的推进。

(2)培养创新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需要教师坚持守正创新,磨炼成新型智慧教师。不仅要善于继承和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或经验,而且要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和能力,善于根据新的教学情境,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与时俱进,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总结、创造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改进教学。

3.灵活运用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

对于政治教材多、知识点多、学生容易遗忘的实际特点,借助艾宾浩斯“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改变学生临近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组织学生及时巩固复习;将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学习不能回忆的部分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视听结合开展多样化复习;运用头尾记忆法,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头尾去记;数字记忆法,如记忆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党建);关键词记忆法,如法律里的“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合法、正当、必要)等;主体记忆法,如公民、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图表记忆法,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做便签等方法改进记忆效果。

二、落实大单元教学,推进思维进阶

1.构建系统完整的教材观

教师首先需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自觉把握政治教材的性质和要求,把握教材体系结构和理论观点。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承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不同功能,教材通过课、框、目三个层次,明示大概念、教学专题、教学要点,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则是对教材理论的延伸、拓展,承载着核心素养培育功能。

对于新教材应按照“通读整套教材—详读整本教材—细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的层级结构,在系统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方能实现灵活驾驭教材。借助《教师教学用书》重点研读单元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明确教学重难点,整合单元间、单元内部诸要素间的逻辑联系,实现知识的横向梳理与纵向贯通。如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是对必修课程“哲学与文化”中涉及但又因篇幅等原因而不便细化的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教材将关注点聚焦思维方法,以思维方法为视角进行深挖和发掘。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阐述了什么是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規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随后,第二单元“逻辑思维”、第三单元“辩证思维”、第四单元“创新思维”,都是以科学思维为教材的主线,完成教学内容的逐层铺展。

系统完整的教材观需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专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所在。如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的核心概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整个单元。主要分析了“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怎么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

2.多向整合拓展教学资源

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注入活力。

(1)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熟练而自如地活用新教材,综合采用整合、增拓、简删、迁移等具体方法。如在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十二课第二框“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运用教材探究活动“变废为宝”等内容例证逆向思维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更好领会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2)全面开发时政资源。利用各种时事政治教育资源,譬如传统媒体资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时事》等,还有学习强国、人民网等APP平台,从中开拓时政资源,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需把时事政治和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等有效串联起来,在解析试题时作必要的时事背景知识拓展。

(3)充分发挥学生作用。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特点。要着眼于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各种困惑、观点碰撞以及可能发生的价值冲突。高中学生的思想活动具有多变性、自主性与可塑性。教师指导学生筛选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去伪存真,学会分析鉴别,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价值认同。其次要积极创设平台,为高中生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比如在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六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中设计了“寻找身边的奉献者”这一环节,学生谈到了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环卫工人、曾经的和现在的老师、身边的同学,饱含真情实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3.素养导向情境任务

(1)创设情境增进理解。新课标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政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依托生活设置真实性情境,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教师需要根据学情、教情设计情境,体现情境设计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启发性,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充分理解认知,在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发展与个人实践的统一中感受高中政治课程的价值。

比如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引入“夜经济燃旺烟火气”的生活情境一例到底,通过创设一个个问题搭建知识点相互联结的桥梁:①谈谈夜经济的火爆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②夜经济的火爆是否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性?③结合联系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夜经济火爆对经济发展有何启示?④剖析我市经济发展的条件。⑤针对不少城市夜经济发展“千城一面”的现状,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建议。

(2)巧设活动灵动课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倡导“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活动延伸课堂,立足的是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努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组织时政述评、时政演讲、辩论会、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搜集、筛选、整合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和论证的能力。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整合社会信息资源,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渗透,做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与时代发展和谐统一的魅力。

比如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健康积极的偶像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偶像,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增强偶像的教育性和榜样的吸引力。就此,在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中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文化”为总议题,组织学生辩论“青春偶像崇拜有利于/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学生进行论证和辩驳,最后形成统一、正确的观点:正确发挥偶像崇拜在中学生情感发展、价值认同和追求方面的作用,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

4.完善多元评价机制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互评、自评、师评相促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教师要积极发挥表扬对学生的激励功能,比如我会在学生的优秀作业上打五角星,促使学生乐于进步成长。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生成素养,提升其知识、方法等的灵活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论证的能力,促进学生内涵发展。教师在促进学懂、弄通、会用上下功夫,坚持学思用的贯通、知信行的统一。

三、发扬师者大爱,教与学“双向奔赴”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教师要有大爱精神,做到严爱相济,以博爱之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以仁爱之心铸造师德,以赏识之心催生希望;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启迪学生智慧,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温暖学生。做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能力,具备长远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

教学是师生间沟通与合作、对话与交往、探究与分享的舞台,教与学不断相互交织,发生着互动。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由单向交流转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互动,改变不对等的交流为平等的交流互动。组织集体活动,课后与学生多交流、多谈话,与学生建立起情感的联系,加以更多的关注、鼓励、激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

四、勤于教学反思,让教学更有实效

教学反思聚焦问题,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将反思成果应用于接下来的工作中,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工作后再对实践验证后的结果进一步反思,碰撞出新的内容,还可以与相关的理论知识构建链接,得出新的教研成果,在思辨與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助力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要写好教学反思,教师要先把自己定位成“学习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抓手。阅读多了,会在无形中提升教师修养,能解决教师看不见、说不了、写不出的困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教学反思要写些什么呢?

1.叙成功之处

详细得当地记录教学过程中完成的预设教学目标,有效培养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改进;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的心得;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具体举措,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2.查“败笔”之点

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回顾、整理与反思,寻求有效的整改措施,供以后教学时借鉴。

3.录“智慧的火花”

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常常是瞬间的、一闪而现的灵感,如果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时过境迁就可能会烟消云散,让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学生在课堂上的见解是不可预设的,其中不乏令人意外的惊喜。这些独到的、难能可贵的见解,是教师教学的丰富养分,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深入实践、勤于反思,坚持以高度的热忱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学研究的线索与方向,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董波,陈艾睿.教育神经学:心、脑与教育整合[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4).

猜你喜欢
思维进阶高中政治课四新
让思维在深度教学中进阶
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思维进阶活动设计
引“思维进阶”之视角 注“课堂习题”之活力
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借力“互联网+”构建高效政治课堂
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四新”驱动:从制造到“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