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娜
【摘要】情境游戏非常符合幼儿园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满足其游戏需要,还能较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教师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小班活动中加入情境游戏来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兴趣的实践策略,梳理了运用情境游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情境游戏;小班数学;激发兴趣;操作体验
小班年龄段幼儿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有意注意时间有限,在集體教育活动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打扰,这就增加了教师组织活动的难度。教师借助情境游戏开展数学活动,有助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根据兴趣需求,选择游戏情境内容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明确,不能随意更改。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研课磨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容易出现角色定位不准确的状态。有时活动刚开始以老师的身份进入活动,到活动进行了一部分,没有任何说明,突然就变成了情境游戏中的某个角色。这样的不确定很容易造成幼儿在感知和情感上的错乱,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和幼儿专注度的持续。因此,教师在备课、研课时就要考虑角色定位的问题,避免过程中出现混乱。例如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一起去郊游”中,以外出郊游情境为主线,教师开着火车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野餐游戏,再用彩虹伞和分享美食的情境带领幼儿感知“1”和“许多”量的不同,设计加入捡树叶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1”和“许多”。所有的情境都是围绕郊游展开的,每个环节都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进行设计的,教师和幼儿从头到尾都是一起出游的身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验“1”和“许多”的数学核心内容。
二、基于发展目标,设置操作体验情境
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是起点也是归宿,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数学核心经验内容,结合小班年龄段幼儿要掌握的核心经验内容,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再根据活动目标遵循幼儿初步感知、操作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步骤,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让幼儿不断丰富和积累数学核心内容。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教师在准备材料和场景时要尽可能的真实和直观,利用实景、图片背景、手偶、玩具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等,通过语言或声音的带动,帮助孩子带着情感进入到情境中游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充足、真实、具体的操作学具,鼓励其观察操作、尝试表达,在操作中体验不同的数学关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经验。
在教学活动“小兔子过生日”中,教师运用了立体小动物手偶和课件背景图,紧密结合幼儿熟悉的拍照生活经验,逐步引导他们感知3至4的递增关系,并具体感受4只小动物的数量。活动中,幼儿不仅帮助小兔子插上生日蜡烛,实际感受数量4的概念,还亲自为小兔子准备了数量为4的糖果礼物。在“过生日”的游戏情境中,幼儿通过亲手操作,深化对数量4的认识,并学会准确地取出对应数量的物体。在活动的尾声,当幼儿将4颗糖果送给小兔子并共同唱生日歌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大灰狼偷袭的情节,它偷偷拿走了一些糖果。这一情节旨在促使幼儿们再次进行点数,巩固对4颗糖果数量的理解。整个活动通过情境游戏与环节目标的紧密结合,使幼儿能够循序渐进地感知和体验数学的核心内容,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善用生活情境,拓展数学学习
数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从具体到抽象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从生活、游戏及各种操作活动中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真实情境,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空间,帮助幼儿积累数学核心经验。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场景中藏着诸多数学核心经验内容,教师要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留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概念,调动幼儿的感官进行学习,用手的触摸感知、眼睛的观察和辨别,充分感知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在洗手间里,经常都会有孩子把水龙头拧开玩水,打湿衣服,弄湿洗手台,也有孩子在便后按马桶冲水键玩,既浪费水又对班级的整体管理造成了困扰。老师们观察和交流之后,发现是孩子们对水流大小和马桶按键大小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也是数学核心经验里量的比较。于是,我们利用游戏“大巨人和小矮人”,帮助幼儿从自身身体感知大和小的不同,以及变大变小的概念。再通过游戏吹泡泡,让幼儿知道大和小的相对性之后,再带着幼儿一起到洗手间把水龙头打开,观察和体验水流大小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说一说怎样辨别大小。同时设计一个幼儿能看懂的区分大、小的图案贴在对应的按键上,帮助幼儿解决生活问题,通过生活和游戏的结合,为幼儿积累巩固了数学经验。
四、巧用规则游戏,增强数学兴趣
幼儿在遵循规则的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游戏中的规则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遵守集体约定,更是游戏有序、安全进行的基础。诸多民间游戏和自主性活动中均巧妙融入了数学核心经验,通过这些游戏,幼儿能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为例,孩子们在狼追小羊的过程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游戏规则要求幼儿根据老狼所报数字走相应步数,这既锻炼了幼儿的数字感知能力,也为其序数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帮助。
此外,区域活动作为规则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集体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集体活动结束后,根据教学效果和实际需求,可将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投放至区域中,以便关注幼儿的个体学习差异。通过观察与协助,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掌握程度和需求,适时调整区域内容或增加难度,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效支持。以小班数学活动“喂小动物吃饼干”为例,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触摸不同形状的图形,结合语言提示,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图形的特征,随后将饼干喂给相应图形的小动物。此类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五、捕捉游戏情境,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活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核心经验。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当提供的环境和材料中蕴含了数学概念时,幼儿能够通过游戏互动巩固数学经验。当幼儿与不同的材料、环境和同伴互动时,不同的数学核心概念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尽管小班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但他们的动作和思维能够体现数学概念。因此,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学习动机,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分享,帮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以幼儿自主游戏中的“开饮料店”游戏为例,当“顾客”提出需要吸管时,“店员”会给予满足,并在之后主动为每杯饮料添加吸管。在這个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杯饮料里有两根吸管的情况。此时,教师会介入引导,让幼儿仔细观察每杯饮料里放了几根吸管,并通过观察和调整,使每杯饮料只有一根吸管。一一对应数学概念便会渗透于游戏中。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集体分享,让其他小朋友也能理解这个数学经验,为之后的一一对应和比较多少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使用各种形状、大小和造型的积木进行搭建。他们不仅能够创造出大型作品,还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同时,在结束游戏收拾积木时,他们会通过观察找到与自己手中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积木,放回相对应的柜子里。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认识形状、进行量的比较、感知数量,还能锻炼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在运用情境游戏开展数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创设出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情境。情境的设计应该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情境的设计也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能够引导幼儿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具体操作时,要考虑游戏环节与材料的适宜性,根据实际需要,适量设置情境,保证每个情境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能力、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丽明.深刻领会《指南》内涵 把握幼儿学习方式与特点—以情境教学法在小班社会活动中的运用为例[J].幼教园地,2015(6).
[2]郭小瑜.爱上运动,快乐成长—浅谈情境游戏在小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幻画报, 20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建构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QJZ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