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路径分析

2024-04-23 09:15陈思明
考试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评教学设计新课标

作者简介:陈思明(1978~),男,汉族,上海人,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研究方向:文本解读、教材教法。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体现了新课标对“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视。为此,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更需要以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塑造,也让教师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优化个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056-04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评”内容的一致性、衔接性。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上,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即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以“教”“学”“评”的内容为教学设计着力点,让学生学所学内容,用所学内容,实现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具备关键的学习能力和必备品格,塑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最佳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效益。

一、 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逐漸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性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在学生的语文活动实践中得以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得以表现、强化和形成,综合表现为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学生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以身为中国人,并学习中国文化为荣,坚信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此,学生既要了解中华文化,如语言汉字,更需热爱中华文化,主动继承和弘扬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华优秀文化,更需在语文文化学习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的文化学习观念。

(二)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个体性,学生需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形成具有个体性的良好语言和语言经验。二是规范性,学生需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并能正确和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三是语境性,学生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文字的内涵,并进行有效的交流,逐渐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思维的思考方式,包括归纳判断、分析比较、联想想象。二是思维的呈现形式,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是思维的特有属性,如批判性、独创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四是以较强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好奇心强、求知欲重,具有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主要包括审美和创造两个层面。首先,审美包括经验的获得、能力的养成和观念的形成。审美经验的获得,需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作品中,经历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过程。审美能力的养成,需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和发现,通过多种语言方式表现。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在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后,对美形成具有个体化的正确、健康的审美认知。其次,创造是学生在形成个人审美观念后,结合实际问题或是主题,进行相应文字和作品创作,进而体现的创新性思维、观念的总称。

二、 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评”设计上,教师以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以《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为教学的例子,具体阐释“教—学—评”理念在课堂的落实步骤,让每一步教学环节有所侧重,也让学生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学习内容,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目标感,以及教师教学精准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方式的提质增效。

(一)以新课标为引领,设计教学目标

1.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文词语,让学生正确、规范运用文字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式,促进学生新旧文言文词语的衔接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让学生逐渐摸索出文言文词语的固有规律,更为正确和规范地应用文言文词语,形成学生独有的文言文学习感知。

2. 语言运用:梳理信息,复述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交流

在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语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在文本的解读中,并以个人的理解为前提,结合文章的情境进行针对性复述,让学生有效、规范地应用文言文词语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积累。

3. 思维能力:理性分析,多元认识形象,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认知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因为学生已经扫除文言文学习中的词语障碍,所以可通过解读文章的形式,对愚公形象形成立体化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更为多元的角度认识愚公的形象,如从现实生活、当时时代背景等,使学生对愚公的人物形象认知更为全面和深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让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审美意识

在学生立体化理解愚公人物形象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愚公品格的可贵,感受中华文化中人类优秀品格的重要意义,并将学生的视角转向现实,进一步深化对愚公性格的认知,也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物评析方式,形成科学的文化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以“教”“学”“评”为手段,执行新课标要求

1. 教:积累文言文知识,为学习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奠定知识基础

在教的阶段,教师主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语:一是夯实学生的文言文词语基础;二是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和规律进行整理,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三是将所学的文言文词语及时应用在课文的学习和人物分析中,有效提高学生文言文词语运用的能力。

2. 学:整体阅读文本,形成整体性认知并复述,为人物形象解析奠定感性认知基础

文言文词语的积累和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总结性复述文章内容,为进一步从文章整体角度有针对性地分析愚公形象奠定背景认知基础。

3. 评:评价人物形象,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塑造学生正确审美观和文化自信

在学生对文章形成整体性认知后,教师可让学生从部分角度入手,单独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其他人对愚公的建议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愚公的短时期“愚”与长时期“智”,在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提炼出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和远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4. 延: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延展对愚公形象的认知,深化语文核心素养

以学生对愚公人物形象形成立体化认知为前提,教师设置课外作业:一是巩固学生的人物分析技巧;二是让学生在课外作业的完成中获得知识、思维能力的迁移;三是让学生从更为多元的视角,感受不同人物身上体现的愚公之“愚”,体会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可贵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理解深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达到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 新課标引领下的教学评实践

【教学思路】

在以《愚公移山》为例的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愚公的人物品格为核心,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词语为媒介,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语言基础和规则的前提下,深入解读文章,了解愚公所处的时代、与各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对愚公的人物形象认知更为丰满,进一步塑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此后,教师引导学生以文章为背景解析愚公的人物形象,以现实为背景感受愚公人物品格的可贵,并在此过程中渗透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素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在课外作业中,进一步锤炼学生的人物分析能力,达到运用传统优秀文化滋润人、感染人和塑造人的育人作用。

【教学落实】

(一)教:以新课标为引领,以学生为主导,设计教学目标

1. 语用目标

《愚公移山》的语用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具体目标:一是积累文言文词语知识,如文章中的实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等。二是辅助学生构建文言文词语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上述词语类型角度,复习已掌握的文言文词语,培养学生文言文词语的归类意识,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为后续的人物解读奠定基本的词语知识基础。

2. 思维目标

《愚公移山》的思维目标,让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具体目标:一是让学生在复述文章的过程中,整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尤其是让学生逻辑性地表达对应的文章内容;二是让学生在人物分析中,形成理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人情伦理的角度分析愚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从人性的角度感悟愚公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

3. 审美目标

《愚公移山》的审美目标,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物性格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具体目标:一是通过文章中愚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和心理等,以及愚公与妻子、河曲智叟等人的对话,感悟愚公在移山过程中的利害分析、自然规律认识以及实施谋略,体会愚公的“智”,让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分析愚公,形成正确的人物性格审美意识;二是通过将愚公“搬”到生活中,使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愚公性格的可贵之处,使学生意识到“有些人总会为了后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为了他人,而奉献自己”,塑造学生健康的人物分析审美观念。

4. 文化目标

《愚公移山》的文化目标,让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体会文化智慧的同时,继承此种文化,使学生成为延续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主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具体目标:一是让学生将河曲智叟形象与愚公进行对比,凸显出愚公的深谋远虑,在认识“山不增,只会越挖越少”的道理后制订的策略,尤其是通过坚持、努力,实现移山的目标,使学生意识到“坚韧”“坚持”“预则立,不预则废”等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二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分析愚公的可贵精神,尤其是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等的“愚”,体会这种“愚”才是中华民族应具有的精神,感受这种精神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力量,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学:以文言文词语为积累,以语文素养为方向,开展学习

1. 以单个词语为基础,静态掌握词语

在讲解本课词语中,教师单独“拎”出词语,让学生掌握,如实词中的苦、不若、且等,又如通假字中的亡、反、陇等,使学生以单个词语为单位,构建词汇“点”,记忆并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使用注意事项。此后,以词汇的类型为依据,构建词汇“场”,先是划分成实词类、活用词类、通假字类、虚词类四条“线”,并借助词汇出现的“境”(即各个词汇出现的初中课文,如针对通假字类中的“阙”,引入《三峡》中的“略无阙处”),让学生在“境”中理解词汇,在“线”中构建词汇体系,继而在“线”与“境”的双重作用下,构建词汇学习场,形成科学的静态化词汇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动态化掌握新词汇奠定基础。

2. 以词语应用“新境”为条件,动态掌握词语

在学生掌握单个词语的使用方法后,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尤其是分析文本中词语的具体用法,并以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后句,还有段落段意、文章主旨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使学生动态掌握词语,有效锻炼学生语用能力、语境思维,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以通假字“惠”为例,此句应用在“汝之不惠”中,其前句中出现“笑”,此“笑”为嘲笑之意,而后句的翻译如下:以你残念之力,连山上的茅草都不能拔掉,更何况是山上的巨大石头了。此句也是对愚公嘲笑的具体原因。然后,结合语境,“不惠”,即为此种做法“不聪明”,而“聪明”可用智慧中的“慧”代替,既与愚公之“愚”对比,又贴合此语境。因此,可推论出,“惠”为通假字。

通过对文言文词语的学习,一是扫除文章阅读的障碍,二是在阅读中形成对整篇文章的认知,更为后续的人物评价奠定基础。

(三)评:以人物形象为评价着力点,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在解决文言文词语问题,形成文章的整体性认知后,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评价。而文章中的“评”,即让学生评价人物形象。在实际人物形象评价上,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个体评价,让学生单独评价愚公的人物形象,并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性认知,使学生对愚公人物形象形成感性认知;二是对比评价,让学生将河曲智叟与愚公形象对比,既感受愚公的脚踏实地,立足长远,为子孙后代着想,又认识河曲智叟知难而退,目光短浅,重视个人得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愚公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认知广度;三是现实评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愚公,体会当今社会需要愚公的“愚”,提高学生对愚公人物形象认知的深度。通过三维度评价,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客观性、立体性,并在愚公人物性格分析中,提炼出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四)延:以课外作业为延展点,深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课外延展主要是深化学生对愚公形象的理解,以及愚公身上折射的民族精神的体会和感悟,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具体作业布置上,教师设置两个作业主题:一是阶层人物主题,让学生在基于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文章人物形象划分成权贵层、经营层和草根层,立体化思考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掌握资源、具体能力,以及对移山这件事的具体影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促使移山成功的多种因素,能辩证看待成功与个人的关系。二是历史人物主题,让学生在阅读历史人物中,寻找与愚公相似的人物,感悟愚公所折射民族精神的“再现”,加深对民族精神的认知。通过从同一时空和不同时空入手,教师让学生更为立体地感受愚公精神的可贵,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落实上,教师需要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实际,个性化解读语文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感受人物的品格美,以及折射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实现人物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代周阳.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变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语文》评介[J].人民教育,2022(15):119-120.

[2]区仕静.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5):92-95.

[3]陈海.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2(35):81-83.

[4]庄茜.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2(2):117-119.

[5]崔晓丹,韦冬余.“教學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探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J].汉字文化,2023(15):115-117.

[6]陆丽琴.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J].求知导刊,2023(23):59-61.

猜你喜欢
教—学—评教学设计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