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的区域实践

2024-03-18 10:12许小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摘要】 为特需学生提供科学的转衔支持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强化一体统筹、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教师家长育人能力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转衔活动等方式,推进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的县域实践,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帮助特需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许小燕,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南通,226600)。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要尊重残疾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现适宜发展。适宜融合是贯穿特需儿童融合教育全过程的基本理念,关键在于打破壁垒、消除障碍,促进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然而,当学校、学段、安置方式等发生变化时,特需学生因缺少支持导致问题发生、发展受阻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在学校、学段、安置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为特需学生提供科学的转衔支持,是摆在特教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挖掘区域优势,盘活本土资源,开展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的县域实践,提高融合教育质量水平,帮助特需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高位谋划,强化一体统筹

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是一个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过程。近年来,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从特需儿童生活质量与支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聚焦特需儿童人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探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时代等背景对特需儿童发展的影响。坚持高位谋划部署,进行顶层设计,从特殊教育的愿景使命、科学转衔的意义价值、融合教育的育人目标以及普惠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战略行动、实施路径、责任分解、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成立转衔工作领导组,由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负总责、副主任负专责、中心组成员具体抓、各学校(或康复机构)负责人全程办的工作责任体系,为转衔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转衔工作组集聚教育、康复、医疗、民政等资源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统筹家、校、社协同转衔的课程开发、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研制高效可行的家校转衔、幼小转衔、小升初转衔、普特转衔、康复机构与学校之间的转衔支持策略等。

二、双向兼任,加深家校融合

海安市着力促进学校(或康复机构)教师的理论优势与学生家长日常育人优势的双向融合,将学校课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大课堂相互贯通,使科学转衔的理论与实践形成合力,充分彰显大课堂的育人功效。“融合”重在相互靠近、优势互补、相互渗透,最终融为一体,而“双向融合”强调互为主体的双方迸发活力、注入力量,强调同心、同向、共商、共建。学校(或康复机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双向融合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既有各自工作内容的延展,也有相互工作间的融通。海安市通过搭建双向融合的转衔服务平台,贯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课上与课下,使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发挥各自专长,形成聚合,同频共振,相互赋能,共同成长。目标指向在于通过支持性教育、支持性康复、支持性生活,让每一名特需儿童克服障碍,顺利过渡,人生出彩。

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推动的家校“双向融合”转衔路径,帮助教师与家长实现了从“资源共享”的优势互补到“双向兼任”的共同成长。家校“双向融合”中不断筑牢“育人共同体”与“发展共同体”。一方面,教师为家长的日常转衔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家长发掘学生转衔过程中典型案例的科学规律,提升其理论素养,落脚点在于更好地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家长向教师提供学生居家的情绪、思想、行为等信息,让转衔工作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双向兼任工作(教师兼任家庭转衔指导老师、家长兼任学校转衔助教),达到深度融合,增强转衔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教师兼任家庭转衔指导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和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推进科学转衔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家长兼任转衔助教,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发挥与孩子具有天然情感黏性的优势,给予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提高转衔实效。

三、专业提升,赋能科学转衔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发展融合教育,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海安市通过融合教育推进会议、融合教育主题培训、融合教育主题研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对全体教师普及转衔常识,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塑造人格魅力,提升专业水平。比如幼小衔接,海安市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落地生效,开展小学教育集团与融合幼儿园联合举办的“童享自然,‘幼见秋天”“衔一缕春光,接美好成长”“‘幼见小学,奔赴美好”等活动。再如小升初转衔,通过培训,引导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努力发现每个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兴趣点,从正面引导,减少负面感受。如:组织学生及家长讨论、分享对初中的认识、期待和担心,通过同伴交流和教师引导,增加学生入学期待,缓解入学焦虑;通过参观学校、观看学校宣传片、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体验中学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学的学习生活;通过“大带小”、角色扮演、独立自主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恰当释放消极情绪,学习积极应对和化解问题的方法。

海安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牢牢把握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对全体家长开展主题为“关照自己”等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家庭教育讲座,讲座中介绍普通孩子与特需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健康基本常识,从健康预防、孩子常见的行为问题、转衔支持的环境创设以及科學转衔的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整合多方资源化解普通学生家长的担忧与特需学生家长的焦虑等问题,用心用情为特需学生的科学转衔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普通学生的家长能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对待特需学生,特需学生的家长能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因成人的疏忽和不当做法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引导全体家长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不愉快的事情,通过每日自助打卡、晨间谈话、一日观察、快乐分享等活动,了解特需孩子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干预。除此之外,学校还引导家长选择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故事书、角色扮演活动等,帮助学生感受愉悦、关爱与满足,对未来充满乐观和期待。

四、织密网络,推进协同育人

海安市在市级层面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融合教育领导组、工作组。不断加强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对已建成的53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按3∶1的比例配备资源教师。组织全体资源教师参加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等专题培训,多次组织资源教师线上观摩来自省内外以及南通各县(市、区)的优质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讲座、融合教育课堂。组织融合教育优质课、优秀案例以及教学基本功展示等评比活动。

在学校层面,各融合学校(或康复机构)成立了特需学生融合教育关键节点科学转衔工作专班,坚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建立特需孩子科学转衔“一生一档”。各学校深入推进融合教育管理制度有效执行,通过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个体心理素养、科学转衔业务水平,幫助教师扮演好观察员、信息员、宣传员、转衔干预员等角色。

在家庭层面,着力推进市、镇、校三级家长学校建设,在市教师发展中心设立家教部,在各区镇教管办成立家长学校分校100 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均成立基层家长学校。构建起市、镇、校、班四级家长培训体系,创办家长学习班,开设线上家庭教育大讲堂、家长教育微课堂、云讲堂,举办线下家长课堂。各学校把特需孩子教育与转衔指导作为家长学校必修课,帮助家长提升识别和应对孩子在转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在社会层面,积极整合残联、妇联、民政、社区、村居志愿服务团队等多方力量,努力实现海安市教体系统三级家长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步辐射校园周边社区(村居),尝试从根源上降低乃至消除家长忽视特需孩子关键转折点心理、情绪及行为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五、多彩活动,引领学生成长

一是全员家访活动。各学校建立了“党员干部作示范、班主任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全员家访工作机制。党员干部带头走进特需儿童家庭,了解家庭现状,为家庭教育、科学转衔进行指导、提出建议。班主任及一线教职工带着学校的深切慰问深入学生家中,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探讨育人方法,宣传适性教育、减缓衔接坡度等知识。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教师叮嘱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做好季节性情绪与行为问题的防范工作,鼓励家长倾情陪伴、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为孩子顺利过渡、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家访之后,教师及时整理、分析家访记录,为特需学生科学转衔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个性化“定制”活动。在做好面向全校及班级的集体转衔服务的基础上,各校面向学生及家长个体,采用预约活动单的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活动。学生及家长凭预约单参加各种个别化辅导游戏或主题活动课。此外,各学校探索将转衔服务贯穿于全学科、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让转衔服务全面落地。

三是牵手共建活动。传统节日前后,邀请普校学生来到特校校园参加牵手共建活动。围绕“入学季”“成长季”“毕业季”分类设置转衔教育主题,开展多彩活动。对在特教学校发展特别好、有望转衔安置至普校的学生进行适应前专题指导、迷茫期心理引导、融合期跟踪疏导,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转衔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于国宁 赵华丽)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模式探讨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浅谈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认数个案研究
更新特殊体育教育理念适应特殊体育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