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摘要] 童话文体以幻想、夸张、拟人、象征为表现特征,是小学生喜欢、教材重视的一种文体。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文体特点,采用以读好故事为教学起点、以抓住情节为教学关键、以关注表达为教学重点、以促进想象破教学难点等多种策略,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文体特点;教学策略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是安排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作为广受小学生喜欢的文体,童话以幻想、夸张、拟人、象征为表现特征,通过离奇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奇幻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关注童话的文体特点,尝试以童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童话、走出童话,在阅读精彩故事、体验奇妙情感的过程中把握重點,突破难点,体会童话独特之美。
一、以读好故事为教学起点
将读好故事作为教学的起点,是根据童话文体特点提出的。童话用奇幻的故事情节来表达鲜活的人物形象,因此,朗读是最好的感知方式。在童话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读,那么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时,往往会忽略情感方面的内容,进而对童话魅力的感知也就不够深刻。这就要求教师采用范读的策略,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在动听的声音与语调中感受到童话的无限魅力。教师在范读中,需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适当处理”,通过模仿、夸张等方式,更加生动地表现童话中的角色形象,为课堂带来绘声绘色的感觉。这样,学生听后便会萌生读好童话故事的念头,在这样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加关注教师范读的语调与肢体语言的配合,领悟教师运用重音、停顿、节奏、语势等技巧演绎童话故事的奥妙。之后,学生在进行自主练习朗读童话时,会自觉模仿教师的范读,并在持续练读中慢慢找到感觉,逐渐练就读好童话故事的本领。
比如,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动物故事,课文第1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的外貌特征,尤其是叠词的运用,“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在朗读时,要重读“大大的”,延长读“长长的”,这样就能够让小蝌蚪脑袋大、身子小的独特形象得到突显。而在读与小蝌蚪对话的鲤鱼、乌龟时,则要读出语气上的区别。鲤鱼以阿姨的身份回答小蝌蚪的提问,应显得和蔼可亲,“你们的妈妈”一句要读出很熟悉、很亲切的语气;乌龟被误认为是“妈妈”,要在笑语中说出“你们的妈妈”,语气中要带着善意和耐心;至于青蛙与小蝌蚪的对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自然感到兴奋和快乐,而青蛙看到孩子长大,会感到幸福和自豪。通过具身代入角色理解,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将童话故事读得有声有色了。
二、以抓住情节为教学关键
小学生在阅读童话时喜欢追逐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说明情节是童话中学生最关心的内容之一,而童话中情节支撑起整个故事的架构,因而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所在。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情节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要顺着学生一味追逐情节的发展,而是要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来学习童话故事,从整体上把握童话,为之后深入理解童话做好铺垫。
首先,要抓住童话的情节内容。在童话情节的把握上,不同学段的要求是按照梯度呈现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形灵活把握。第一学段,抓童话的情节以了解为主,这与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要求匹配。第二学段,抓童话的情节则要梳理情节发展的线索,可以用情节梯来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上述这些都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或把握课文内容而服务的。
其次,要抓住童话的情节结构。反复结构在童话的情节结构中经常出现,因而可将其作为复述中的支架。以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为例,蜘蛛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的情节就构成了反复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卖口罩的情节,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卖围巾和卖袜子的情节,在提炼出情节结构后,再用于复述故事,学生在理解童话情节时就会有条不紊。
三、以关注表达为教学重点
童话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浅层阅读。实际上,关注童话语言形式及表达层面,诸如对文本中涉及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关键词句的理解,对故事表达中幻想、夸张、拟人等方法运用的体会,以及对故事结构中语言信息的提取等,这些都是童话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比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师让学生聚焦课文中描写奇特景象的内容表达,从中找出奇特的景象是什么,又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进行文章批注与互动交流。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发现奇特的景象发生在孩子与桃树之间;可爱的景象是当孩子们“坐在”桃树上,桃树就会绽放花朵、舞动枝条,周围小草吐芽冒绿、鸟儿飞舞歌唱;可怜的景象是在一个角落里,小男孩够不到树枝,桃树竟然对小男孩说话,还尽量把树枝垂下去接小男孩,但因为小男孩上不了桃树,桃树和周围仍然是风雪笼罩的冬天。在同一个园子里,出现这样对比鲜明的景象,真是一幅奇特的画面。最奇特的是桃树对小男孩的言行,被巨人听得清楚、看得明白。这些表达中,桃树与孩子们的互动充满了迷幻色彩,为了让幻想有迷人的效果,作者还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桃树的神态、动作,突出孩子为桃树带来的生机;而角落里的那棵桃树的言行,体现的是桃树盼着孩子早点坐上来的心理。通过抓住“奇特的景象”来领悟童话的表达特点,具有“抓牛鼻子”的作用,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理解、批注、交流、探索。
四、以促进想象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突出童话味是激发学生学习童话兴趣的关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不难发现,朗读故事、理解故事、讲述故事、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等都离不开想象,可见想象是突破童话教学难点的有效抓手。
首先,在朗读中想象,以体味文本语言。童话大多会用具体语言来表达奇妙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因此需要借助“朗读+想象”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童话世界中。如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开始在叶子上的时候,“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朗读时应以低沉的语调读出“九牛二虎之力”,并用舒缓的语气读出“一点点”,让学生想象小毛虫缓慢的动作、笨拙的样子。之后,“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这一句,朗读时则以轻快的语气读出“灵巧”,并用有力的语气读出“挣脱”,让学生想象出蝴蝶破茧而出时的神奇。
其次,在体验中想象,以理解角色特点。小学生在学习童话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扮演童话里的角色,在表演的情境中,他们能够从角色的言行举止中想象角色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体验,与角色融为一体。如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一课,在扮演青蛙进行吆喝时,前几次的“卖泥塘喽,卖泥塘”,学生可以想象真的有人来买走泥塘,而最后一次“卖泥塘喽,卖泥塘”,则能够想象出青蛙内心的欢喜,在体悟青蛙内心的变化中,真切把握青蛙形象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文国.如何进行童话类文本教学[J].教育文汇,2019(12).
[2]崔伟.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