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晏颐 石乐乐 王嘉幸 朱以财
【摘 要】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在多重信息的传递和情感共鸣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插图的应用仍存在插图风格与教材文本联系不够紧密、插图表达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插图利用与教师实际教学情境不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活用教材插图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化策略,即以图为基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图为媒介,提高学生共情能力;以图为依据,完善插图制定规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插图 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9-11-05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指导思想。由于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在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情感体验及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切实面对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如何在课程标准背景下利用语文教材插图进行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发现学界对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德育相关研究较少,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教材中“小插图”带来的“大价值”,无法活用教材插图进行德育。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辅以心理学相关理论支撑,以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作为切入点,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德育现状,指出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阅读与教材插图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等资料,本文从认知、教学、行为三个维度分析教材插图在德育方面的价值,从而实现“小图大用”。
(一)认知价值
由于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能够将文字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现,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表象,因此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在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中,7~11岁的儿童身心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中的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图像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而难以利用语言文字所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例如愛迪丝、苏珊和莉莎“3个人中谁的头发颜色最黑”的实验,证明了该阶段的儿童在有具体图像的辅助下能实现更好的识记,但却很难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1]认知阶段理论在小学阶段教育中的应用之一就体现在插图的辅助功能上。因为插图所呈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其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掌握文本概念。根据认知阶段理论,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在早期阶段占主导地位,因此插图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视觉方式进行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认知发展。
德育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这种抽象的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过于复杂的。因此,教材以强调体现国家意志、传播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编写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德育资源渗透于教材的各个角落,尤其体现在教材插图中。[2]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彩色印刷,配有大量清晰、鲜明的插图,几乎做到了“一课一图”。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用“中国风”的插图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插图类型分为国画(水墨山水画、花鸟画)、水彩画、摄影、工艺等,其内容涵盖神话故事、传统节日习俗、历史伟人等多种题材。如封面的《舞狮》图,鲜明生动的色彩图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舞狮时热闹的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材插图的内容积极地展现着中国特色,传递着“中国温度”,以直观的图片为媒介,讲述最生动的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价值
鲁迅曾说,“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3]相比于大段的文字内容,在课文中辅以插图的形式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记忆,这也意味着插图对于德育具有积极的价值。根据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学生在接受图文信息时的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接受文字呈现的材料并建立文字表征的联结,进入长时记忆并形成命题;其次,接受视觉呈现的材料并形成视觉表征,建立记忆储存中的心像;最后,建立文字和视觉表征的参照连接,文字表征提供了规范叙述,视觉表征形成了直觉性的形象,建构出了用于实践的心理表征。[4]这样的图文联结往往比单独的图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时,学生通过建立这样的图文联结,可以在阅读课文和生活实际运用时联想到相关插图,形成一种记忆的辅助机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自觉。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为例,这篇文章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支持和鼓励“我”买书的往事。课文中用大篇幅的环境、外貌、动作描写讲述了“我”纠结地去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被母亲工作的艰苦环境所震惊,而母亲却仍然给我钱,支持我读书的经过。这段文本的周围配有相应场景的插图:拥挤的工厂里,“我”站在狭窄的过道里,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那便是“我”的母亲。在这幅图里,泛黄的色调凸显出了工厂的破旧,工人的脸上挂着疲惫的愁容,母亲缩在缝纫机前,表情专注,“我”的眉头已然皱成一团。这幅生动直观的插图给予了这段课文描写最好的呈现,它将母亲的辛苦和劳累,“我”内心的纠结和心痛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在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解读这一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加深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如有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容易忽略母亲的奉献,对自己幸福富足的物质生活感到心安理得。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细节、发现母亲辛劳的付出,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学会尊敬,懂得感恩。
(三)行为价值
教材中生动直观的插图能够引导学生深化个人情感和提升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境界和精神素质,以促成健康积极的社会行为。插图对于德育行为塑造的积极价值体现在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两个方面。首先,在个体行为层面上,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5]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并且可以加速学习过程。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的重要性。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经验,学生可以学习到新的技能和知识,并且可以了解到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观察也可以帮助发展社交技能,并且更好地了解社会。例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中配有“小女孩和小男孩分享彼此的喜好”的插图,在图片中,两个小朋友微笑友善,彬彬有礼。一年级学生通过对于图片的观察认识,就能意识到在人际交往时要表现出礼貌友好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发展。模仿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模仿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新的行为,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而插图的直观性为学生的模仿行为搭建了即时的平台。在一年级上册的《大还是小》这一课中,插入了“小男孩自己穿衣服”和“小男孩给小女孩撑伞”这两张图片。通过读取这两张图片,学生可以模仿“小男孩”的行为,加上教师的引导,培养自己独立完成穿衣服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
其次,从社会行为层面来看,如果学生在德育方面受到了插图的影响,特别是正值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时期的小学生,则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这些道德意识的形成将指引他们不仅表现出追求个人的利益的行为,而且还会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插图的德育行为作用能够被充分挖掘,将对学生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人,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应用现状
为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使用教材插图进行德育的现状,本文以教师使用插图进行教学设计的频率、教师对于插图资源的认识、插图的使用价值和问题等方面为切入点,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以江苏省泰州市、苏州市等地小学在职语文教师为样本,共回收问卷520份,且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设置了14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以了解教师对于插图的德育价值认识和使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等。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初步分析后,针对部分教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以进一步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使用的现状。在整合问卷、分析数据、梳理访谈内容后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插图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
(一)插图风格与教材文本联系不够紧密
插图作为教材的“第二语言”,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载体,也是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储存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构成。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普适性,对于插图风格的要求必定是极高的,合格的插图应当能形象、简洁地表达文本的内容,辅助学生记忆,帮助教师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图画具有抽象性和多样性特征,部分教材中存在插画风格相对抽象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在选择插图时会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兴趣、插图风格、插图内容等,并针对教师在使用插图进行教学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见图1),多数教师认为“插图风格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规定“照片、地图、插图和图表要和教材内容紧密配合”,这要求插图内容要与文本内容高度一致。如果插图过于抽象,则不仅无法起到辅助教学和识记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学生阅读的不便,影响其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二)插图表达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
教材插图作为重要的学习辅助手段,其切适性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相比于文字信息,学生对于图像信息的接收是更即时、更直接的。因此,图片内容的选择必须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阶段性理解能力,不能够超出学生在相应阶段内的认知水平。在问卷调查中,有39.42%的教师反映插图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符的情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低年级学生过早接触了一些复杂的插图,但这些插图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是没有生活经验支撑的。这不仅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容易让学生在梳理课文时产生困惑。此外,在学生形成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插图对于其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塑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部分教材插图中存在角色性别分布不均衡,男性人物形象插图明显多于女性人物形象插图的情况,且对男女性的职业、家庭分工等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男性多是科学家、工程师等角色,女性多为教师、护士等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更是多以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形象出现。[6]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科学看待插图,以免学生产生错误观念,影响其社会行为。
(三)插圖利用与教师实际教学情境不合
通过调查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忽略插图的存在。例如在“您在备课中会考虑使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设计吗?”这一问题中,有52.88%的教师选择了“偶尔使用”和“不使用”;在“您教学中使用插图的频率”这一问题中,有65.38%的教师选择了“偶尔在每节新授课或复习课时使用”“不定期使用”和“不使用”。由此可见,插图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对于插图的利用率低不仅是“不知道要用”的问题,而且还是“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相对单一固化,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一味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暇顾及插图,甚至忽略文章中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意趣。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在精美的插图中感受人间词话,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触摸”时代情怀和文人风骨。在“您有没有接受过与课本插图进行德育渗透相关的教育培训”这一问题中,将近4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事实上,有的学校在集体备课或者教研的过程中会忽视对插图的解读,这就导致教师几乎不具备对插图的欣赏和解读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关联图文,或者在哪个教学环节使用插图。而插图一般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将其作为课堂导入,还是解读人物形象时的辅助,教师都应该深挖其背后蕴藏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读图的情感意识。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基础的语文知识点,还要通过插图这种直观的形象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真正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德育优化策略
语文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德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鲜丽明亮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传递中国文化的课文插图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插图的内容,把握德育元素。其次,为完善教材插图,相关部门要牢牢守住“质量关”,确保教材插图内容合理合情,以达到“小图大用”的目的。
(一)以圖为基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读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日常对于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上。为进一步发挥插图资源的价值,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读懂图片内容。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封面插图是“泥塑”,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没有接触过泥塑,要读懂这幅精美、有趣的插图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搜集有关泥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读图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经过多次的读图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璀璨,以充分涵养其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在读图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外拓展中选择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插图作为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在教学中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图像语言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图像的表现手法、符号和视角等知识。
(二)以图为媒介,提高学生共情能力
教师在利用插图教学时结合具体事例,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具体事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文本。在讲解时,可以选择与文本相关的视频进行展示,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刺激,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本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小组讨论,通过交互式的讨论深化学生的共情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倾听其他同学的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中所表达的内涵。最后,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将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具象化,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例如泰安市岱岳区某小学2021年举办的手绘《四个太阳》课文插图活动,学生以绘画的方式画出了他们心中不同色彩的太阳,深刻感受到阳光带给世界的美好,从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三)以图为依据,完善插图制定规范
要使插图资源的教学轨道更加通达,应重视教材的编订,以真正落实插图教学的效用。完善的图文使用规范应当成为确保教材图文内容质量的第一关。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教材图文使用标准,让插图的制定有理有据,保障插图的基本质量,避免出现科学性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健全插图的审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和心理学等领域专家的能力,通过多方审查评价,确保插图的科学性和切适性。[7]只有教材插图本身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各方教学主体才能更有效地使用插图,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插图,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4.
[2]陈海燕.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简析: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7):57-59.
[3]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61.
[4]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2-26.
[5]任朝霞,陈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138-140.
[6]宋美亚,季楠.中小学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3(1):61-64.
[7]常超.教科书插图的科学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出版,2016(2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