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姝辰
【摘 要】高中地理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文字系统、图片系统和活动系统中包含了多种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德育内容。为深入解读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运用内容分析法横向比较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素,揭示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促进道德教育的观点和建议,旨在促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高中地理教材 德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9-16-05
一、问题提出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關键部分,是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材作为传播特定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的载体,其文字、图片、活动系统中蕴含大量德育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并不明显直白,无法被学生直接习得,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如何解读高中地理教材,如何基于教材渗透相关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否科学、是否合乎当今社会发展实际,教师如何合理利用教材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等等,成为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和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9年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2019年版教材经过多次改编、修订,被全国各省市的学校广泛使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符合学校具体教育学情。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符合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肩负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呈现了党和国家所认同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数据的定量处理工作,通过深入阅读、仔细挖掘、分析拆解教材中的内容,将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视作可测量的单位,确立分析单元和分析类目,从而建立起各类德育要素存在的频数模型,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的数量、质量、存在形式进行更深刻、更精确的分析解读和意义诠释,获得一般定性分析难以发现的联系和规律。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分析单元
分析单元是指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时,选取解读研究对象并进行新的意义诠释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判定单位。[1]高中地理教材德育内容研究对象涉及教材中的众多研究要素,难以进行合理归类、划分,笔者通过查找有关文献书籍,根据研究需要和教材编写特色,最终确定以文字、图片、活动作为三个主要研究系统。
文字系统以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最小判定单位。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介绍地理学科知识和描述相关德育内容,文字系统在地理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即为教材文字系统组成部分。
图片系统以一张独立的图片作为最小判定单位。地理图片可以直观形象地传播大量地理信息,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绘图能力。例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图1-1-2 世界人口分布示意(2016年)”(见图1),可以通过判读地图三要素,并观察图片中颜色的深浅变化,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引发学生对资源与发展的思考。
活动系统以一个完整的活动为最小判定单位。地理教学包含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绘制图表、深入思考等形式,更好地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中“四大地区共同发展”的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区域共同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确定主次类目
一个完整有效的类目分类,应该确保每一个分析单元都有所归属,不同类目之间需要相互独立,同时类目要划分清晰准确,防止不同研究者对同一分析材料的评判出入过大,产生偏差,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不同研究对德育内容的分类与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本研究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国内外学者对德育内容的分类标准,将德育内容划分为“自我意识”“自然科学”“社会关系”三个方面。为精准判读不同种类的德育要素,继续细分每个类目,最终分出十五个次类目。确定主次类目之后,结合分析单元,建构高中地理教材德育内容分析类目表,具体如表1所示。
(三)进行量化处理
确定主次类目后对四个版本的教材进行量化处理,这一过程由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个部分组成。为确保编码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编码人员有2名,编码员1为笔者本人,编码员2为另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两名编码人员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编码处理,进行评判记录与信度检验。编码员1、编码员2的统计结果分别为19870处和19635处,两人统计一致的内容为19526处。
内容分析的信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编码的人数,即N的数值为2。平均相互同意度为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程度的平均值,相互同意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所得信度值越接近数值1,则表示研究人员编码一致性越高,研究结果越准确。在本实验中,根据两位编码人员所得数据,计算得出相互同意度为0.9885,本研究的信度为0.9942,表明两位编码者的评判具有高度一致性,本研究的信度较高。
四、各个系统德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文字系统
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是由文字组成,文字系统中包含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内容。对教材的文字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文字系统都蕴含丰富的“自我意识”“自然科学”“社会关系”这三大类目的德育要素,但是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次类目德育要素的频数有所不同,且差异较大,人教版和中图版教材中涉及大量的“科学技术”德育内容(频数分别为228和238),而鲁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频数分别为152和148)。例如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节介绍宇宙的概念时,中图版教材中多采用“依靠现代空间探测技术”“借助望远镜或者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这一类型的语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渗透有关“科学技术”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二)图片系统
图像在地理学科中是极为高效具象的信息载体,作为储存和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围绕地理图片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高中地理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因此,地理教材中插入了许多图片,种类丰富,呈现方式多样,其中蕴含大量的德育内容。自然地理地图多存在于地理必修一中,人文地理地图则多存在于地理必修二中,两者数量相差不大。
对教材的图片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发现四个版本的教材都蕴含丰富的各主次类目的德育要素,其中“求真务实”“科学技术”“国家认同”这三个次类目的德育要素在各版本教材中出现频数都较高且相对平均。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征,教材加入了大量色彩鲜艳、富有明显地理特征的景观图片,图片呈现的地理信息弥补了语言文字的枯燥乏味和实践活动的抽象困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直观感受和印象。例如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敦煌风蚀地貌”“湄公河支流形成的曲流与牛轭湖”“黄土高原的塬、墚、峁”等图片,搭配文字、活动系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感官体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活动系统
地理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一个有效的地理探究活动需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立足于德育需要,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对教材的活动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4),发现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国家认同这一类目的德育内容较为平均,且出现频数都较高,符合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活动系统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兼顾道德教育,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例如鲁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中的单元活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中,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考察商业街、绘制商铺分布图、分析商业网点的布局,活动问题层层递进,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理事象中,培养求真务实的能力,锻炼合作交流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
五、教材编写与使用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选编德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是实现地理学科德育目标的载体之一,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编写需更重视德育。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与德育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与地理道德教育共同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进行正确引导,最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实际行为。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介绍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等相关概念,以及自然灾害等重要知识板块时,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了解并内化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共同发展等德育内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和重要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和区域的角度观察分析地理环境,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地理学科中自然科学与社会关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重要的学习研究方法,课后练习和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能力,提升自我意识。因此,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地理教材时,需要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选编体现德育要素、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地理学科内容,合理编排教材。
2.构建德育类目体系,多方面渗透德育要素
地理学科包含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领域,德育要素众多,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具体、合理、可行的德育类目体系,以此作为教材编写的德育框架,使德育内容更加合理地渗透在地理教学内容中。
教师也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学校特色,开发优秀校本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认同与热爱之情。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具象的文字描述、色彩鲜明的图片、各种形式的活动探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内化地理学科中的德育要素,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师教学的建议
1.紧扣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内容
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和教材中不同的内容系统蕴含着不同的德育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熟读地理教材,以每一章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主线,细心挖掘、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总结、提炼出重要的德育要素。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从“气候”“人口”等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我国基本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培养家国情怀。又如在学习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巨大影响,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再如在课后地理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制作图表或实地考察,进而回顾、总结并不断延伸课堂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精神。总而言之,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材中的内容,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活化,才能在教授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地理教学、评价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需要在备课时解读教材不同内容系统蕴含的德育价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地理现象与规律,以此为基础,运用结构图、流程图等多种形式渗透德育内容,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另外,教师还要结合热点时事开展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或者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进行讲解,将地理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课堂评价体系。德育对学生的培养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情感、态度、信念、行为等,常规的地理考试成绩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德育的学习效果。为了有效评估学生德育学习水平,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本文分析的类目体系为基础,制订合理、有效的评估标准,根据德育水平层次分别赋值,对学生习得的德育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可视化处理,综合考察、判断其德育学习水平和价值观念。
六、结论
本研究在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构建具体的分析类目表。两位编码人员分别独立研读高中地理教材,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编码归类、比较研究,最终得出具体结论,并结合我国国情与教育方针政策对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因种种现实因素,本研究难以检测教师对教材的实际挖掘程度,缺少对学生德育学习水平的测试环节,也无法考量课堂上教师对德育内容的讲解与渗透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朱承熙,韋祎.国家认同视角下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内容分析与使用指向[J].地理教学,2021(19):26-29,35.
[2]苏俊彩.人教版和中图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1)图像系统比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