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育策略探析

2024-01-15 07:40陈海锋
职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策略

陈海锋

■摘 要: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技工院校虽然一直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本文从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海宁技师学院为例,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专业设置契合产业发展、坚持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三大对策,以期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指导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意见》也为技工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技工院校必须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扎实地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增强技工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校企共育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育人目标不明确

培养高技能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但由于产业与教育分属不同的社会范畴,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目标追求,学校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企业侧重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逐利是企业的首要动力。校企育人目标的差异造成部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所需不匹配、不对接。校企育人目标不明确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的“拦路虎”。

(二)校企育人行为的同频度不高

由于校企育人目标不明确,所以会呈现出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现象,这也是一直以来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学校释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主动走出去,寻求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而企业只有在急需用人时,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才积极主动,等用工处于饱和状态或生产淡季时就相对比较被动,勉强接受学生实習,甚至不愿意参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若与这样的企业合作,校企育人行为就难以达到同频。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产教融合的文件和政策,但对于个别企业来说,目前还没有树立起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

(三)校企育人成果的共享度不高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开展项目化合作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遇到了难题,回归真实场景进行的生产项目不可避免地存在投入与回报的归属和分配问题,涉及生产红利、人才输出、产权归属等。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激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产教融而不合,校企育人成果的共享度不高。

二、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对策

(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意见》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包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质量为保障、以创新为驱动,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技工教育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党管人才的政治要求,确保技工教育稳中向好,培养一大批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意识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海宁技师学院将党建和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加强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忠诚、理想、勤奋、认真的沈鸿精神融入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培育具有海宁技师学院特色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过实施“知史明理”师生思政素养提升工程,高举红色思政旗帜,打造“红旗”特色德育品牌。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作用,抓好主阵地建设,同时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坚持“三全育人”,搭建立体式德育架构,夯实德育长效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校企合作,扩大育人主体,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将思政教育纳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工作内容中。

(二)坚持专业设置契合产业发展

当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急迫。要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校企共育人才的前提是专业设置要契合产业发展,实现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海宁技师学院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高度契合区域重点产业。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专业群发展咨询委员会及时把脉,群内专业以数控、电气专业为核心,以机电复合技能为纽带,集群发展,主动适应区域高端装备、光伏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需求。专业群内电子技术应用等多个专业高度契合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与世界技术同步,与企业发展同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泛半导体产业领域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泛半导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坚持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使其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借助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能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

1.校企共定培养方案

坚持教学与生产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团队作为专业建设顾问,依托企业力量进一步优化专业设施设备清单、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达到“岗位上所需的技能在学校全部掌握”的目标。以集成电路专业订单班为例,学校专业教师与专业发展顾问及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园委派的专家团队围绕泛半导体装备产业需求,按照装备设计、制造、控制等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技能实训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技能认定,为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2.校企共组教学团队

集成电路专业订单班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园委派的15名技术人员组成教学师资库。企业指定的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教学,一方面,可缓解学校师资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将岗位上的操作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同时还实现了“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产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启发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创新,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衔接、教学流程与生产过程相匹配、人才质量与产业发展相符合,建立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3.校企共建合作平台

建立校企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技能人才供需、人才培育、行业新动态情况,实现资源共享,校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建立校企人才共育平台,集多方合力培育技能人才,制定实施政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文化共融平台,融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沈鸿精神等,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建立校企项目共研平台,优秀教师、企业骨干共同开发机电技改项目,同时作为学生技师研修项目。加强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建共享培训基地。与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共建电气专业培训基地,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与火星人天通股份等上市公司共建数控、电子专业培训基地,开发专业、科学、切实有效、更贴合员工需求的培训项目,实实在在地助力企业在岗员工技能提升。

4.校企共搭技能竞赛平台

对标工匠,推进教赛融合。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教学改革,构建“導师+项目+团队”的训赛机制,建立符合新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联合行业协会、企业等,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等高层次赛事,定期组织海宁市职工技能大赛,采用“竞赛+考证”模式,让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能工巧匠。

三、结束语

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大有作为的技能人才,因此,学校更应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把握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推动我国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海宁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策略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