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导” 放手于“学”

2023-12-27 05:31戴必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操作流程导学案教案

戴必俊

【摘要】近年来,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以“导学案”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改革。通过使用导学案的实例,我们发现课堂上的变化非常显著:老师讲得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了。老师的位置逐渐被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为活泼,更为深入。对于尝试使用导学案的改革,很多老师在不断地摸索前行,包括本人,必须对导学案这个新生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其对小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发挥其最大功能。要想创造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充分利用导学案,并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导学案  教案  作用  操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1-0142-03

一、导学案的提出

“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校还处在尝试阶段、研究阶段。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避免现实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一是课堂“因循守旧”,长期以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老师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文章的分析层面上,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归纳了,学会了分段,会归纳段意就可以了。诚然,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优点是显而易见,尤其是对于以打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它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生能通过每一次的阅读训练,来巩固自己的基础。但是,这样的课堂太注重刻板的训练,把原来趣味盎然的文本内容上得枯燥无味。因此,这种阅读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在上语文阅读课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消失了、不见了,丰富而真切的个人感受也随之消失了。二是课堂“画蛇添足”,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我们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没有领悟到位,过度地追求标新立异,使得阅读教学华而不实,丧失了本味。如我们经常会看见画蛇添足的多媒体教学,毫无意义的小组合作,牵强附会的学科整合,教学过程重主体失主导,重表演轻感悟,重对话轻朗读,阅读课堂虽然热闹但是缺乏实在的东西。

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语文科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本人执教的《搭船的鸟》和其他老师执教的研讨课《慈母情深》《长相思》《伯牙绝弦》等,这些课例为导学案使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和操作方法提供了可观可感的实例,供老师们参考、揣摩和权衡。在与传统课堂的比较中,我们的思路逐渐清晰。导学案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如何使用导学案呢?本人就半年的观摩和研究,进行不成熟的总结。

二、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不仅仅是对以往教案的简单修订,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改变了教学理念,而且也改变了教学方法,使教学更有效率、有节奏。导学案是一种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协作探索和进一步优化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由老师们经过团体调查、个别准备和再团体讨论确定,旨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导学案,应该体现的是“导”,导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导思,挖掘教材隐性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导悟,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导写,紧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引导揣摩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三、导学案与教案的异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所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会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传统的教案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导学案不一样,它不是一种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采取各种教学模式,让他们在多样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班级成绩。以往“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法的效果不佳,老师倍感疲倦,学生厌烦,课堂气氛低沉乏味。因此,“一言堂”上课教学模式必须得到大刀阔斧的改革,随着导学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不再从早到晚讲课,不再采用死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权,让教学更有趣、更有效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主学习置于首要地位,因此导学案应强调学生的学习需求,反映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参加、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

四、导学案的设计

第一,导学案设计应当清晰明了,以便学习者能够理解问题的意思,避免歧义。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抽象,可开发的元素很多,在众多取舍面前,我们很多时候表现要么面面俱到,要么取舍不当,解读教材失当,导致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不能落实到位。例如,在《搭船的鸟》导学案中,教师可以通过完成填空来引导学生思索“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索:“我和妈妈在乘船去外祖父家时,在船头看到一只小鸟,它不仅长得很漂亮,还非常会飞。这是一只________的小鸟,它不仅长得________,还很会________。母亲告诉我这是________。”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然后归纳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用填空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语表达,摒弃了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时的“东拉西扯”和“词不达意”,指向非常明确。

第二,问题的设计应该科学合理,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提问太难,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无法发挥思维能力,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提问太简单,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耗费了珍贵的学习时光。所以,提问的难易应该适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他们的情况,并有条理地设置提问。比如,在设置《长相思》的导学案时,我们可以这样开始新课:朗读“乡愁”中的诗句,然后用仿写的方式来加深对乡愁的理解,如:王安石将乡愁比作一股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张籍将它比作一片绿洲,而杜甫则将它比作一片深邃的湖水;马致远则将它比作一片深藏在心底的湖面,那里有着无尽的思念和期待。通過仿写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诗句”提炼重要素材,深入感悟,降低了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维的深浅,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第三,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训练的重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部编版教材可谓文质兼美,教材可挖掘的语文元素众多,同时,单元训练重点也是非常突出,这对导学案的设计非常有利。在设计《慈母情深》一课导学案时,教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初步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这样设计:“品读第16~34自然段,抓住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深情。”然后交流:“最打动我的句子是(          )。这是(   )描写,句中(   )词语最让我感动,因为从中我体会到(          )。”引导学生品读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课堂教學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对教材重点内容心中有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个优秀导学案必备的要素。设计方式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探究价值。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学生的语言活动、认知活动,连同情感活动,无不受思维活动的支配和调控。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那么它就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采用设置悬念和直接提问来增加思维的容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长相思》一文的导学案中,教师选择了《长相思·一重山》这首词作为延伸阅读理解的材料,并设计了“两首《长相思》有什么异同点?”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意在有助于学习者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涵,并在上课时进行总结和扩展。由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习者从被动接受认知转化为自主思考,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导学案的实施

根据立足于“导”、放手于“学”的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我们确立了“三探三学”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前置初探,独立自学。前置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提到新授前,把思维的培养从前端开始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独立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独自学习。独立学习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感知、选择和处理信息来获取知识,并发现未知问题。独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可以说它是学习群体的基础。但是,“独学”这一模块应该放在课前预习上还是课堂学习中?应该花费多少时间?应该怎样进行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能?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经过观摩实例,再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本人决定把“独学”这一环节放在课堂前的5分钟,下面就以《搭船的鸟》这一课为例简单地阐述个人的想法:在这5分钟内,全班同学必须要安静,不能讨论问题,独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完成导学案中的看拼音写词语。2.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完成连线题。3.快速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全体同学拿起笔,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静静地作答。这一过程完成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没有大声的喧哗,只有内心的感悟,把学习的时间、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第二,新授共探,同位对学。“兵教兵”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互相帮助来完善自己的思路,解决困惑,并发现新的问题。

“对学”这一环节需要5到10分钟,也应该在老师的统一指令下完成。例如在《搭船的鸟》这一课里,教师在“赏析二、四自然段,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个学习环节里就是采用“对学”的方式进行的。形成“对子”的两个同学先独自完成导学案里的重点问题:“为了写出翠鸟的美丽, 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部位来写出了翠鸟的_______特点。”和填空题:它突然消失在水中,但不久之后,它又出现在船头,一口将某条鲜红的小鱼吞下。它的嘴巴像一把利剑,把水中的一切都收拾得一干二净。以上动词中,(     )字最打动我,理由是_______。”两位同学互相学习、交流,并作出简单的评价,然后讲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两人都出现有疑问的地方,则可以互相讨论。为了让教学更有效率,老师需要适当划分教学组别。学校应按照每个学生的业绩加以分类,每4名为1个小队,由优秀、中等和差生三个层面的学生构成。“对子”是小队内同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子”应按照课堂内容实行对学。

第三,延伸再探,群体共学。构建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课内外勾连,将课上所学运用于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导学案的最后环节便是语文学习无止境的最好体现,而这一过程主要采取的是群体共学。群体共学是一种将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的方法,它能够协助解答个人不能解答的难题,甚至能够在组织内部寻找协助。

在《搭船的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重点内容设计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运用再探”环节,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橘子,并互相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出示提示:仔细观察它的外形、触感和气味,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个环节既是拓展,更是学生学习的升华,学生在认真观察后,在小组内进行自主交流,思维碰撞,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拿起笔来,自主表达,将观察所得认真写下来;之后的班级交流,更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同一种事物,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通过全班分享写作成果,耐心倾听、激发创造,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整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

语文教学需要有效的方法,而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身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它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通过导学案,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轻松愉快,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成明.导学案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5(16):35-35.

[2]龙琼华.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案[J].素质教育论坛,2015(34):60-60.

猜你喜欢
操作流程导学案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小学语文研训一体教研模式五步操作法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