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感受作品魅力,提升审美创造能力。然而,整本书阅读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强化教师整本书阅读能力,开展具有现代化、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科学设置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发挥整本书阅读价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7-41-04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感,进而逐渐形成自觉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分析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读一本好书,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一)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认同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浸润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为载体,在作品中感受语言的浸润,进而帮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整本书阅读的“整”强调完整,包括对整本书整体的脉络梳理和全盘思考。[2]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魅力,促进思维发展与审美创造,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名著导读板块来落实整本书阅读,其中涉及《西游记》《朝花夕拾》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旨在通过该类作品的阅读,帮助初中生开阔文化视野和提升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进而更加坚定和认同中华文化。
(二)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积累语言经验的重要途径,在语言运用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感知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整本书阅读能为语言运用提供语料基础。语言运用的基础在于语料积累,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识记,学会储备并归纳整理语言材料。其次,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建构语感。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判断与运用的表现。整本书中的语言表达、情节发展、结构的完整性都能有力地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促进语理习得。即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语用知识结构。[3]
(三)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首先,整本书阅读是发展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直觉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因此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其次,整本书阅读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与辩证思维。整本书阅读的作品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充满联想的情节,包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个人对作品的认知等内容,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的逻辑、判断等能力发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和作品想要表达的本质思想,进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客观认识世界的能力。最后,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写作的思路。学生在进行情节严密的整本书阅读之后,会受到作者的逻辑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逻辑与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创造性表达,学生将在作品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技巧、好词好句积累运用在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水平,实现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的完美结合。
(四)感受作品魅力,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包括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首先,整本书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经验。完整的一部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想象与个体经验,作者在作品中向读者传递优美的语句表达,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品的语言文字、作者情感等魅力,逐渐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其次,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学生在作品中习得作者的语言运用精髓与思维表达方式,并逐渐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最后,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作品,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秉性和人格魅力,从而形成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假设、推理,并在此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境,完成对文本和人物形象的重构。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审美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境
整本书阅读相对单篇阅读来说,具有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不仅对完善初中生的价值观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综合阅读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泛指导”现象
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名著导读板块呈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但是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没有把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指导,而是以“泛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综合阅读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自身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自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自身并未先阅读,未能及时填补和更新自身阅读方面的知识和阅读指导方式,导致在指導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部分教师兼顾学校行政事务且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整地阅读整本书。三是部分教师不重视整本书阅读,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追求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式,而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在短期内提高成绩的效果不明显,导致一些教师对此不够重视。
(二)教师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恰当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掌握学生学情。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正是寻找自己身份认同、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关键时期。但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缺乏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关注,如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改进、阅读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关注。此外,在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时,往往以单一的测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身兴趣的培养。总之,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阅读习惯较差,未能真正体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在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追求功利化,不是为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行阅读,而是为了分数的提高进行阅读。任何带有功利化的阅读,都不利于阅读价值的真正体现。这些学生的阅读常常以教材或试卷中的单篇阅读为主,并带着题目去阅读,此种单篇阅读往往会使学生养成停顿、返读等不良习惯,难以形成速读、浏览、扫描式阅读等阅读习惯,对于理解整本书阅读中的情节、语言、抽象文字也存在无法准确把握的情况。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也不利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四)阅读课时量较少,学生对整本书理解浅薄
教材主要以单篇阅读的学习与鉴赏为主,针对整本书阅读而编排的名著导读板块在教材中所占的内容较少。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书目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教材展示了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片段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以单篇阅读的讲解为主,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的“名著导读”部分几乎只是一带而过,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然而初中生对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课后几乎不会进行整本书阅读,这导致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和数量都大为减少,难以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真正作用。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热衷于数字化阅读,在课堂外的时间几乎都被电子产品所支配。然而,这种数字化的阅读内容良莠不齐,学生又缺乏对经典内容的辨识能力,因此就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不健康的阅读内容的影响。同时,这些阅读大多是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阅读和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整本书阅读在课程标准中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呈现,其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但是由于当前还存在教师指导方法欠缺、评价方式单一、学生不良阅读习惯、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理解浅薄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视,并积极思考相应策略。
(一)强化教师整本书阅读能力,开展具有現代化、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一是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明确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提前将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和“课外阅读”提示中涉及的书籍进行深度阅读。教师对一门课程要做到科学指导,要求教师定期更新自身的语文教学知识,强化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课前,教师应主动学习,了解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方法,并深入阅读经典作品,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思考,才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二是要求教师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指导方法,要掌握不同类型书目的教学方法,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对于经典作品《骆驼祥子》的阅读指导,要指导学生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精读第一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祥子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更好地把握整本书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则要以略读为主,掌握小说的情节发展,但对于“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精彩片段可采用精读的方法。三是要重视整本书的指导过程。首先,教师可从作者简介、作品影响力、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作品内容中的人物关系、作品的经典情节等内容进行引导,并指导学生制订可行的阅读计划,定期监督学生高质量地落实阅读计划。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做笔记,帮助学生梳理情节、理解内容、记录阅读心得,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读不懂或者有感悟的内容进行圈点批注,也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将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讨分析,共同解决难题;还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法,通过对题材相关的作品进行对比,设计写读后感、书评、读书报告等活动。不同题材采用不同方法展示,如诗歌类可以通过朗诵会等方式进行,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二)科学设置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以考试分数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但是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转变评价方式至关重要。教师应从仅以考试结果为主的评价标准,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于整本书的篇幅较长,因此要注意考查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若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帮助,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做到科学设置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①要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态度变化、阅读持续性等,注意学生在初读、读中和读后的态度变化,尤其是学生在读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懈怠、难以坚持的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问题所在并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②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是个性化的人,有独立的思想,教师要用多元的方法指导不同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时常关注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查验其阅读方法是否正确,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应适时调整,以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提升对作品的理解。③认真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应通过成果展示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发挥整本书阅读价值
整本书阅读最大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学会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阅读流程。[4]要引导学生采用“1+N”阅读模式,即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定的书目,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阅读兴趣阅读若干课外书籍。[5]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①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选择书目的习惯。②要引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阅读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能力。③要引导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在遇到好词好句时进行摘录,会加深其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兴趣,增加阅读的持续性。④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参考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惑,这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参考资料解决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展现教师的示范性,展现个人文学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体现,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身处新时代的初中生能够接触到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不仅能在图书馆翻阅大量的纸质书籍,而且还能在网上探索无尽的电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检索,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引导学生在教室的多媒体上有效查找资源,查找经典课外书和优秀书评,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二是教师可以开展“云阅读”,依托微信群、钉钉等平台进行在线阅读打卡,督促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在线学习,观看优秀教师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增加学生阅读的持续性与阅读量。三是引导学生利用影视资源增加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可向学生推荐值得观看的经典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中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中的《骆驼祥子》拍成的电影,通过直观的视觉感知既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主人公祥子的经历,激发学生对祥子最终被旧社会吞没的悲惨命运的深度思考。四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资源,促使学生保持阅读的持续性,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整本书具有完整的故事线索、多元的故事情节,阅读整本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充分挖掘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存在教师“泛指导”现象、评价方式单一、学生阅读习惯较差和对整本书阅读理解浅薄等问题。教师兼具阅读者、指导者、组织者多重角色,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本书阅读素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科学设置阅读评价体系,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深整本书阅读理解程度,从而充分挖掘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帮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在作品中体悟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的精神品质。通过对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思考,最终形成一个融合教师教学、教育评价,学生习惯培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为一线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怀源.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1.
[2]李丽,刘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及其课程化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4):61-66.
[3]王崧舟.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養”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6):8-18.
[4]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8):3-11.
[5]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5):22-26.
郑娜 /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贵阳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