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美丽
摘要:田径是一项综合性运动,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田径训练中,教师往往掌握不好训练强度与训練量,导致田径训练质量不高。教师要想提高田径训练质量,就必须为学生安排科学、合理、适度的训练,既要保证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提升,又要保证其不会受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合理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1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训练强度是指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率、呼吸和运动负荷等指标的变化程度。训练量是指训练过程中学生所进行训练负荷的程度。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密切相关。训练强度是训练量的核心。在田径训练中,教师要遵循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适度的原则,不能超过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既要保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和难受,又要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2传统田径教学中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田径教学中,教师总会平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田径教学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教师把握不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关系
在传统田径教学中,一些教师很难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关系。教师只是根据经验对训练量进行调整,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大小。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很难确定学生应该做什么项目、做多少个项目。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容易出现盲目运动、过度运动等问题,进而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下降,出现肌肉酸痛、抽筋等现象。
2.2学生在训练中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
在传统田径教学中,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3保持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平衡的策略
3.1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训练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计划应包括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和休息调整等方面。其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最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升训练效果并降低学生受伤的风险。
3.2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在进行田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对田径运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来制订相应的体育训练计划。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项目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定期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以保证训练效果。如短跑、跳跃项目,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腿部力量和爆发力。因此,他们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上,同时也要注意技术训练。跨栏项目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和反应速度。训练重点应该放在速度、耐力和反应速度上,同时也要注意对力量的训练。中长跑项目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和速度。训练重点应该放在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上,同时也要注意力量训练。
3.3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田径训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田径训练中,无论是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还是训练频率,都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身体状况,逐步进行调整和提高。
首先,训练内容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其次,训练强度应该从低到高,逐步增加。学生的身体需要时间适应训练,过高的训练强度可能导致学生受伤或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合理安排训练强度。训练时间应该从短到长,逐步增加,让学生的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适应。这样可以避免过度训练,提升训练效果。最后,训练频率应该从低到高,逐步增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恢复。这样可以在保证学生维持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同时,避免过度疲劳。
3.4安排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田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合理的计划。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素质和体能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的训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升训练效果。例如,在短跑项目的训练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使训练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短跑项目的兴趣。同时,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主攻方向。
3.5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失败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挫折、失败和困难,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失败以及困难。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比赛结果,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田径训练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4学校体育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的具体设置
4.1耐力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耐力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首先,有氧耐力训练是提高田径学生耐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中长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来实现。例如,每周进行3-5次800米至10000米的中长跑训练,或者每周进行3-5次游泳训练。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他们的有氧耐力。其次,间歇训练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无氧耐力。再次,强度训练是提高学生耐力的重要手段。每周进行2-3次重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力量和速度。这种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比赛中具有更强的爆发力。此外,一定要重视恢复训练,它是提高学生耐力的重要环节。最后,心理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耐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高压力的比赛环境中保持冷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等方式来实现。
4.2力量训练
首先,基本的力量训练应该针对全身的肌肉群,包括大腿、臀部、腹部、背部、胸部、肩部和手臂等等。这些肌肉群在跑步、跳跃、投掷等运动中具有关键作用。深蹲、硬拉、卧推、引体向上等力量训练可以有效锻炼这些肌肉群。其次,爆发力训练是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跳跃运动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爆发力,因此可以进行一些爆发力训练,如挺举、抓举等。最后,稳定性训练也是必要的。例如,俯卧撑、平板支撑等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稳定性,其对于防止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都非常重要。此外,力量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4.3速度训练
第一,短距离冲刺和间歇训练是提高速度的有效方式。例如,每周进行2-3次的100米短距离冲剌训练,或者进行一次全力短跑,然后进行一次全力冲刺,如此反复进行。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和爆发力。第二,柔韧性训练也是提高速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减少运动损伤,提高学生的运动效率。例如,瑜伽和拉伸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柔韧性。第三,速度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每周进行2-3次的速度训练,每次训练包括8-12个动作,每个动作做1-3组,每组3-6次。第四,速度训练后的恢复非常重要,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拉伸。第五,速度训练应该与其他类型的训练(如耐力训练、力量训练等)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运动表现的目的。
5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与训练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控制训练量、提升训练效果。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强度可以通过增加训练负荷来增加,但需要控制负荷的大小,避免负荷过大导致学生受伤。训练量可以通过增加训练次数或每周训练时长来增加,但需要控制训练次数或每周训练时长的总量,避免训练过度。
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控制需要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目的和训练方法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体育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不断调整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通过研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控制训练量,提升训练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训练,提高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