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统编版信息技术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探析

2023-12-11 12:06王文龙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新教材教学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具有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属性,对智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培智学校统编版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全面投入使用,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在培智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新教材的实施路径,是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推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64

推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以及统编版教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教材)的全面投入使用,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了具体方向与抓手。新教材是基于全面落实信息技术学科育人目标,依据新时代背景、智障学生学习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实际编写而成的,教师需要紧扣课标精神,用好新教材,开展学科教学。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建议、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持与保障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实践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培智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面向生活,引领学生融入真实生活。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编排上,注重加入智障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作为补充。同时,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的促进作用,有机补充了休闲娱乐、社会参与、健康生活、职业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重要支持。智障学生在新教材的指引下,能基于熟悉的生活资源,在生活化课程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技能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打破固有的学习与生活空间,突破简单知识技能学习的局限,由课堂、训练场走向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1]。例如,在新教材第二册“学习生活小助手”这一单元中,新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范例,引导学生从使用计算器软件、操作时钟、查看日历和天气等基本的知识学习,過渡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来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以及依据天气来开展活动。教师需将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新教材引领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辅助和实践运用,使学生从相对熟悉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逐步走向更为开放的社区、社会生活,从而发展他们的自我服务、沟通、社会与交往等能力,更好地融入真实生活。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辅助与支持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紧跟时代,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生活。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这就要求智障学生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教材注重满足学生适应当下信息时代生活的需要,将利于学生改善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信息终端、人工智能等生活中常见的新设备、新技术、新科技,有机融入教材,通过相关智能设备及技术的运用,使学生享受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例如,新教材第三册的“电子地图助我出行”这一单元中,教师依据教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等设备进行位置分享、地图查找、出行路线规划以及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有效解决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时可能面临的社会空间不熟、沟通能力不佳、优化决策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学生借助智慧出行,实现有效的社会参与。再比如,新教材第六册“拥抱智慧生活”这一单元中,教材例举了学生借助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支持,实现了智慧居家生活,增强了学习成就感,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积极影响。

新教材重视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辅助与支持,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智能家居、智能学习设备、智能出行设备等操作的使用,改进他们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转变生活方式,实现生活便捷。例如,新教材第四册“记录美好生活”这一单元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并通过拍照、录音、录像来记录与定格美好记忆。而在第四册“文件交流与分享”这一单元中,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记录美好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在线文件分享的方式,与同学共享所记录的内容,实现美的分享与交流。新教材重视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到运用相关所学内容来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为学生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智能化支持。

二、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建议

(一)开展全面的学情评估,找准教学起点

学情评估是基础。开展系统、科学、专业的评估工作,是体现因材施教、施行适性教学的基础[2],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起点。立足课程教学与个体发展的双重视角来开展学情评估工作,有利于找准智障学生的学习起点,是用好新教材的重要前提。为了能直观、快捷地了解学情,一方面可以通过常规医学检查、儿童认知发展评估、儿童行为评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家长访谈、生态评估、课堂教学观察以及学生档案袋分析等,重点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学习掌握情况。较为全面的学情了解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实施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重要依据。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等其他因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视角来开展学情分析。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加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与学校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积极发挥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职能,通过组织医生、康复师等专业人员来开展医学诊断评估,并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估,辅以家长访谈、学生档案袋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信息技术学科能力水平,为制订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二)统整多方教学资源,适当调整教学

适性调整是关键。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相对抽象,在开展学科教学时,要基于智障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特点,做好教材调整,避免枯燥的文本讲解和机械式的刻板练习。首先,教师要进行跨册主题统整和单元主题统整,梳理新教材不同册之间、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容联系,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做到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例如,新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聚焦“文件管理”,而第二单元聚焦“文件交流与分享”,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本的“管理文件”操作,拓展到“运用文件进行沟通与交流”,围绕学生的自我服务、社会与交往来开展跨单元主题教学,实现知识学习和情境运用的一体连贯,避免碎片化学习,利于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局限于新教材的图文内容分析与讲解,教学中要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补充运用,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的音视频、设备辅具、人工智能技术等生活资源,有机融入教学之中,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趣味,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三)重视迁移运用,促进学用相长

实践运用是重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引导智障学生感受抽象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并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体验,避免机械的简单操作练习。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思,从而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新教材第六册“在线分享办法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班级中秋联欢会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使用社交软件、邮件和云盘来进行班级活动照片的交流与分享;调动学生已有的情境体验,在程序化的操作练习中,实现与他人互动交流。基于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依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学习水平差异,提供不同的实践操作工具或平台,多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足的实践练习。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引领智障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技能,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的知识讲解与简单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新教材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学习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幸福生活。要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生活与就业的支持作用,通過全学科导师带领、全过程开展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技能与设备平台,如AR技术、AI技术、智能机器人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与工作效率,提高他们的职业就业能力,实现价值创造。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全学科协同育人,因地制宜地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三、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持与保障

(一)实现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优化育人环境

用好新教材,要围绕新教材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3],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4],是推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支持,打通课堂与生活的壁垒。学校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方面,在硬件上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加强环境创设,建设便于智障学生体验与实践的真实生活情景教室、虚拟情景教室和学科主题教室等,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在教学上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情境教学,带领学生通过搭载物联网技术的家政室、实现智能支付的校园超市、场景逼真的AI教室等功能教室来开展情境学习,增加生活实践与体验。例如,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入校园建设与学科教学之中,通过智能机器人、AI教室、主题情境教室等融汇运用,有效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境体验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缺陷补偿作用。

(二)开展“家校社”共建,打造信息技术学习空间

用好新教材,要着眼于智障学生未来生活的需求,重视学生生活空间的延展,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融入真实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要进一步打造信息技术学习空间,拓宽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师通过新教材的指引,积极带领学生走进校内外空间,学习与运用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应用切实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兴趣和动力[5]。具体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校企合作等项目合作形式,引进爱心单位,为学生提供主题研学、社区实践、岗位实训的机会,为开展新教材的教学与实践提供必要条件。例如,学校通过党建团建、校企合作、志愿服务项目等形式,确立了一批主题研学基地、社区生活实践基地和职业就业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医院、车站、政务中心等日常生活场景,观察、学习与操作信息技术相关设施设备。

参考文献:

[1]邓猛,景时,李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28-33.

[2]李玉影,王文龙,邓猛.培智学校新生入学评估实践探析——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晨昕学校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8(19):28-30.

[3][5]郭芳,傅朝晖,仇森.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思路[J].现代特殊教育,2023(11):26-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60号[A/OL](2021-12-31)[2023-10-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01/t20220125_ 596312.html.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晨昕学校,361027)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新教材教学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