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3-12-08 00:17叶谋龙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双减初中数学

叶谋龙

【摘要】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要切实减少学生作业的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基于此,教师要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课堂的质量,这能从根本上减少课后作业的负担.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建构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以强化师生、生生的合作和交流,这不但能增强学生和学习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与素养.因此,教师要在“双减”的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以让学习共同体推动学生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后逐步推广到教师领域.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的功能,以让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沟通、探究中获得认知、思维、素养等的生长.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以教为主的现象,还存在着不能充分挖掘学生主体力量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发现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1 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载体,合理划分小组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短板与长处.换言之,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心学生学习结果的模式,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的思维特点、思想状况、学习能力等[1].教师可依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让每个小组的整体的学习水平相当,同时又要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例如 以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圆”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依照学生的自控能力、识记能力、运用能力、作图能力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让他们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究相关问题,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面这题为例,如图1所示,AB是⊙O的直径,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弦CD交AB于E,连接OD、PC、BC,∠AOD=2∠ABC,∠P=∠D,过E作弦GF⊥BC交圆与G、F两点,连接CF、BG.问下面哪些结论是正确的?这些结论为 CD⊥AB;PC是⊙O的切线;OD∥GF;弦CF的弦心距等于12BG.

学生不依赖教师,自己开展学习.8个人为一组的小组,每两个人一起探究其中的一个结论.在探究完毕之后,一起的两个人将自己探究的结果分享出来,其余的组员则在倾听中找寻别人存在的问题,也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以进一步地提升自己.每个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状况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第一个小组的学生先是连接BD、OC、AG、AC,过O作OQ⊥CF于Q,OZ⊥BG于Z,进而求出∠ABC=∠ABD,因为有AC=AD,由垂径定理的推论即可判断第一个结论是正确的.第二组的学生由CD⊥AB,得出:∠P+∠PCD=90°;由OD=OC,得出:∠OCD =∠ODC =∠P,∠PCD+∠OCD=90°,∠PCO=90°.因此他们推断出:PC是切线,第二个结论也是对的.第三组的学生先是假设OD∥GF,则∠AOD=∠FEB=2∠ABC,由此得出:3∠ABC=90°,∠ABC=30°,但学生发现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B=30°,因此第三个结论是错误的.第四组的学生,先是求出CF=AG,再根据垂径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可得到CQ=OZ.他们再通过证明△OCQ≌△BOZ,得到OQ=BZ,再结合垂径定理得出:OQ=BZ=12BG,因此第四个结论也是对的.借助学习共同体,学生自主地完成这道圆的综合题.学生在巩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切线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认知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思维能力,这为“双减”的落实提供更多的保证[2].

2 融入问题激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创设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可实现身份的转换,将自己转换为一名学习者,与学生共同构成学习共同体,进而一起学习,共同前行.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互动,在互动中激发学生提问,发展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教师更多时候充当一个学习者,与学生一起解决問题,再一起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下面这题为例,如图2所示,题面为⊙O是△ABC的外接圆,AC是直径,过O作OD∥BC交AB于点D,延长DO交⊙O于点E,作EF⊥AC于点F.连接DF并延长交直线BC于点G,连接EG.教师问学生能不能由这样的条件想出一些问题来.之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问,学生回答.现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想问题,再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就着题目的条件开展思考,已知条件中有垂直、有平行,这是不是意味着可由这样的条件推断出线段之间的关系?教师问学生线段之间通常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回答一般有相等、12倍、2倍等.学生再对着图展开推测,他们发现FC可能等于GC.教师问一般证明线段相等有着哪些方法呢.学生回答一般有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可能推断出线段的相等.有了猜想,学生是这样证明的,AC为直径,所以∠ABC=90°.又因为OD∥BC,所以∠ADO=∠ABC=90°,进而在△AOD和△EOF中,得出:△AOD≌△EOF.因为全等的关系,学生进一步得出:OD=OF,∠ODF=∠OFD.因为OD∥BC,学生得出:∠FGC=∠ODF.又因为∠GFC=∠OFD,学生得出:∠CFG=∠FGC,进而推得FC=GC.

学生问教师在这个图形中有没有新的结论可以发现?教师问有没有哪些条件没有用到,在观察图形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发现这题中一些常用的辅助线没有发挥出用场,他们连接AE、EC,以此为桥梁,获得更多的等量转换.同时他们对着图发现四边形EDBG可能是矩形.教师追问这个证明会不会很难,因为题目中有关的条件并不多.学生发现可以借用第一个证明中的“∠EDB=90°,∠ABC=90°”这两个结论作为条件,再证明出另外一个角等于90°就可以了.学生由OA=OE,得出:∠OAE=∠OEA;由OD=OF,得出:∠ODF=∠OFD,∠OAE=∠OFD,AE∥DG;同时他们又由AC为直径,得出:∠AEC=90°.又CF=CG,学生得出:CE是FG的垂直平分线,△EFC≌△EGC,∠EGC=∠EFC=90°.当学生再加上∠EDB=90°,∠ABC=90°这两个条件,学生就得出四边形EDBG是矩形.可以看出来,在教师与学生进行的问题互动中,他们将三角形的外接圆、矩形的判定、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知识运用起来,进而解决了问题.

解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构成学习共同体,以问题为驱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融为一体,学生获得实践应用能力与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要突显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自己要融入学生的学,并让他们充分地学[3].

3 融入探究活动,对数学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就是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对数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实现突破.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以让学生有所突破,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方面地教与学生被动式的单方面地学.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确定的重点、难点与学生自己心中的框定可能还不一样.基于此,教师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以让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显现价值[4].

例如 以下面这题为例,如图3所示,在⊙O中,AD=AC,弦CD与弦AB交于点F,连接BC,若∠ACD=60°,⊙O的半径长为2cm,能不能探究出一些问题来?有关“圆”的问题中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扇形面积,三角形面积,都是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师直接地讲解,帮助学生消化重点、化解难点.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学起来.学生先是这样思考的,既然题目的条件中涉及圆周角∠ACD的度数,那么能不能求出另外的几个圆周角的度数.学生将图中的圆周角列出来,再找一个简单一点的进行突破.学生发现因为AD= AC,所以∠ABC=∠ACD;再加上∠ACD=60°这一条件就能得出圆周角∠ABC=∠ACD=60°.学生思考借助圆心角∠AOC=2∠ABC能不能有新的发现?他们发现连接OA,OC,过O作OE⊥AC,垂足为点E,就能得出:∠AOC=2∠ABC=120°.又因为OA=OC,所以∠AOE=∠COE=12×120°=60°.在Rt△AOE中,OA=2,OE=OAcos60°=1.也就是说他们由∠B的度数进一步地发散思维,进而求得圆心O到弦AC的距离.

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之间形成了竞争,每个小组都想探究出新的问题来.教师将探究出问题最多的小组评为优胜学习共同体.这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也给他们探究的力量与信心.各成员将每次获得的结论都加到原先的条件中,他们想将新旧条件融合起来,进而再思考可能存在的结论.有学生由刚才算出的OE的距离,想到能不能求出AC的距离,进而求得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这样的:在Rt△AOE中,OA=2,OE=1,由勾股定理得:AE= 3.进一步地,他们推得:AC=2AE=23,S阴影=S扇形OAC-S△OAC=120π·22360-12×23×1=(43π-3)cm2.

显然,在整个的探究中,教师融入学生的探究中,见证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将要探究的任务交给学生,他们可以随意地探究,在探究中他们发展了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素养[5].

4 结语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培养,这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实现师生、生生间合作、互动、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师不但要建构学习共同体,还要发展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和“学”关系的优化,即,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当教师对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课堂以共同体的形式往前推进时,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提升,获得感得到强化,学习由被动跟从变成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尚权.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1(12):95-96.

[2]刘江洪.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03):64-65.

[3]李艳琴.建设“学习共同体”——浅析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深化之路[J].考试周刊,2021(22):73-74.

[4]吴荣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探微[J].求学,2020(43):20-21.

[5]王昌胜,汪秀.将学校建成研究与实践的学习共同体[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7-12.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双减初中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