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细致地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措施,那么将有利于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本文以藏族地区城乡寄宿制小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分析当前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由此提出平衡需求、多面结合和正向引导等策略,以此为寄宿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策略;城乡小学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紧密结合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由此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寄宿制小学的学生生活在学校寄宿区内,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较远,学生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被打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远离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当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困难时,出于适应环境的需要,他们不会合理地排解自己的情绪,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据此,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校由“被动”教学转向“主动”出击,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转变被动的教育局面,实现主动发现、主动解决,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通过关心、倾听和理解等方式尽力与学生建立亲近和信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关爱,促进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平衡需求: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及学校要有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主要由于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平衡需求,提升学生的认知等能力。
学生畏惧主动交际,是由于学生不会与其他同伴相处。为了减少学生出现交际紧张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心理团建活动。例如,开展心理沙盘“我是大富翁”,让学生在组建“公司”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决策和人员的使用,去经营管理自己的公司,最终收获成功。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公司管理人”的学生要具有人员的使用管理能力,不仅是“公司”内的表率,也要合理发挥人员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会被安排到“销售”岗位,主动与其他公司进行联络;交际能力弱的学生会被安排到“行政”岗位,负责记录以及记账工作。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当游戏获得成功时,学生会收获满足感,也会在团队合作中获取乐趣,从而更加乐于交际;当游戏失败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调动人员布局,学生最终也会找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合理角色,从而减轻在交际过程中的紧张感。据此,教师通过平衡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观念。
二、多面结合:分层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在寄宿制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承担起“主动”的角色,主动地关心和爱护学生,采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可以分为原生家庭、人际关系、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等方面,但每个问题背后的具体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例如,学生的情绪管理困难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他们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本身就比较弱。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一)定期开展全体学生心理普查
由于学校学生数量较多,为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会定期开展心理普查,通过心理咨询与访谈、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评估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在学期末,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了关于“期末学习压力”的评估核查,从“学习压力的来源”“学习压力的排解形式”“学习压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影响程度”等角度分析学生在期末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情况。
通过综合评估学生在学期末的学习压力情况,我们针对学校内各个年级期末时段的教學任务进行了相关调整。例如,1—2年级学生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通过游戏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缓解学习压力;3—4年级的学生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组织班级“团建活动”,通过校园采风、社区宣传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学习之余感受不一样的期末学习生活;5—6年级的学生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增加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同时召开家长会,转变家长只注重成绩的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开展特色项目学习,不再单一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将项目学习的成果作为学生学习的成果。
(二)开展重点学生细致筛选
通过开展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虽然有部分学生的问卷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数据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由此,针对部分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将开展重点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我们会结合学校教师、同伴、家长三个角色,多元参考,重点了解。
当我们发现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我们会参考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出现焦虑情绪的学生大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坐立不安、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首先与部分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判断学生近三个月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我们也从其同伴处进行了解,询问其三个月以来是否与同伴出现争执等行为,判断学生的情绪问题。其次,针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我们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探讨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情绪,还是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由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心理状态评估,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
例如,我校位于藏族地区,学生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而他们的父母多以游牧为生。这种地理和文化背景导致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学生离家较远,尽管学校制定了“每周回家一次”的制度,但许多学生长时间都没有回家,也无法与父母团聚。在周末,一些离家较近的学生会回家与父母团聚,但对于那些离家较远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在宿舍度过周末时光。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学生变得孤僻、冷漠。在最近一次的期末全校学生心理普查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焦虑和烦躁,他们担心自己的假期是否能按时回家。部分教师也反映,一些学生在学习时无法完全专注。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始评估过去三个月内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例如,当我们意识到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我们会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进行干预。从“正面”的角度出发,我们尝试了各种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比如,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帮助他们逐渐放松情绪;协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计划,以减轻紧张情绪;利用学校的心理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心理催眠等。通过这些正向的干预措施,我们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面对情绪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还从“反面”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焦虑情绪的产生并非一日而成,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因此,我们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比如,许多学生因为思念父母、学习压力大、难以完成学业等原因而感到焦虑。据此,我们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例如,在了解到学生长时间不回家的情况后,我们积极与家长联系,解释学校的制度和学生的心理状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家长的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学生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减少学生因“思念父母”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针对长时间留宿的学生,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游戏、社交聚会、兴趣小组等,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缓解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升社交技能。
三、正向引导:营造积极的学习心理环境
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是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学校内,教师首先要营造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以及学校生活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心态。例如,在外界环境的创设上,我们采用颜色鲜明的外墙颜料来构建学习环境,从颜色上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以此给予学生更加正规化的教育氛围。
其次,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引导多为支持性的引导,通过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代替教师对学生的询问以及情绪输出,以此为模范,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同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我校每个班级中还组建了“阳光互助小组”,通过组建以“十名学生”为单位的互助小组,使学生在有问题不好意思找老师时,也能够联系身边的同学,及时地排疑解惑。“阳光互助小组”的成立可以帮助教师在生活上、学习上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帮助,由此实现对全校学生的有效监管。近年来,“阳光互助小组”在我校逐渐发展壮大,学校由此成立了“全校学生自治委员会”“年级心理互助小组”。针对部分周末在校无法回家的同学,自治委员会和心理互助小组的成员会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社群游戏,一起认识更多的新同学,学生的交友范围逐渐扩大,校园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和学习,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
四、结语
在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正向引导和干预学生,学会从多个途径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学校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观念,减轻学习压力,维持心理健康。通过这些努力,学校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建丽.关注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22(20).
[2]邓瑾,胡刃锋.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7).
[3]王艳春,金英喜.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科技展望,2016(14).
仁青道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