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班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出发,开发并实施了“五色”劳动课程即校园日常、家务劳动、农耕体验、剑瓷制作、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实践,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亮色。
[关键词] “五色”课程融合;劳动亮色;学科整合;家校联动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在“双减”背景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亮色?我们班结合学科整合的项目化学习,开展“五色”劳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调查分析,追溯劳动教育现状的根源
笔者对四(1)班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状一:劳动流于形式。周末班主任布置的劳动作业,80%的学生是为了摆拍、打卡,并没有认真完成。有的学生偶尔参加了劳动,但老师的评价不及时,布置的劳动作业也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导致劳动流于形式。
现状二:家长替代较多。通过问卷,仅有6.8%的学生会主动扫地、洗碗、整理房间,35%的学生的书包是爸爸妈妈帮忙整理的。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每个学校虽然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没有提供实实在在的劳动支架给予学生参与体验,也没有相应的劳动评价机制跟进;其次,目前家长和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足,参与劳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最后,社会上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仍然,使得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断被淡化,思想上不喜欢劳动。
二、课程融合,探索劳动教育的途径
针对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依托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五色”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研究,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一)绿色——以校园基地为中心跨学科整合
我们开展劳动项目化学习,把劳动贯穿在校园日常学习中:每天指导学生做好教室的卫生清扫、消毒通风、垃圾分类等;社团课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辟“金鳌开心小农场”。学生们根据季节播种、浇水、施肥、收割,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美术老师指导学生把劳动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创作出手工袋子、元宵灯笼等作品;科学老师把劳动教育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创建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等。绿色劳动课程助推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劳动资源,使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二)蓝色——以日常家务为重点学习基本技能
家庭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聚焦于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每个周末,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布置一项具体的劳动作业。当完成任务后,家长指导学生填写劳动手册,并给予及时评价和鼓励。蓝色劳动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更成为拉近亲子关系、共创家庭和谐氛围的重要举措。
(三)青色——在传承家乡文化中感悟剑瓷艺术
龙泉青瓷和宝剑是家乡的两张名片。为了把劳动教育与传承家乡非遗文化融合,我们聘请青瓷和宝剑大师作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让学生们学习体验宝剑锻打、磨光,青瓷捏泥、拉坯、刻花等传统技艺。青色劳动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传承技艺的同时,更感悟到家乡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剑瓷大师的“匠心精神”,体会到劳动的特殊魅力。
(四)橙色——在研学中体验丰收的乐趣
为了体验农耕文化,开辟校外农场,家长租用附近的农田,开辟成亲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教师利用暑假和周末,以中小队活动、亲子活动等方式组织校外劳动研学,认识古老的农耕工具,学习编草绳、编篾筐等传统手艺。国庆长假期间,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参加乡下丰收节收割、打麻糍活动。橙色劳动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农耕文化,体验到农民的辛苦,也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
(五)红色——在浙西南红色研学中实现劳动价值
在重要节日中,少先队员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公益劳动体验。例如,“七一节”走进住龙红军街、宝溪“打响第一枪”纪念馆,成为义务小导游,为游客讲解浙西南革命故事;重阳节,走进敬老院,为爷爷奶奶洗脚、捶背,表演节目等。红色劳动课程把劳动与育人相结合,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服务社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多维评价,激发劳动教育内驱力
为促进劳动评价多元化,德育处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标准:一是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品德表现评价体系,在钉钉上设立“成长印记”,通过家长上传图片、视频、文字等,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和创造的成果,班主任根据提交的材料进行考评;二是结合学校科创节,用图片、金点子视频等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体验分享与展示的成就感;三是建立家庭劳动评价手册,每周记录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督促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综合学生的奖章、记录情况,班主任组织班级考评小组,每学期评比“金鳌劳动之星”,树立榜样,在多元化的劳动评价机制中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驱力。
四、打好底色,收获劳动教育的成果
“五色”劳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补齐“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短板
“五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既涵蓋了基本生活劳动课程和传统特色课程,又把校内外劳动相结合,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劳动教育课程。
(二)促进“教学相长”的师生协同发展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发展。课程实施以及每月一次的“金鳌劳动之星”评比,撬动了学生劳动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在开发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中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提线木偶”“瓷乡童韵”“趣味折纸”“木趣”等被列入省、市精品课程。
(三)促进“劳动示范”的办学品质提升
“五色”劳动教育课程将理论应知与技能应会、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红色育人与身心健康有机结合,以多元、开放、融合的劳动特色,发挥出独特的育人价值。学校劳动教育案例在丽水市2021年劳动教育试点学校试点项目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学校被列入丽水市2022年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双减”背景下,“五色”劳动课程以家校联动、学科整合的模式,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中做了有益尝试。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将“五色”劳动课程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受教育、长智慧、履责任,让“五色”劳动成为学生成长的亮色!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重庆高教研究,2020(04).
[2]刘次林.劳动作为一种素养[J]. 教育发展研究,2019(10).
练芬玲 浙江省龙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省“三育人”建功活动先进个人,龙泉市小学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