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环
摘 要:高校和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两个支点,理应有效联系和沟通,建立合作的网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践研究,摸索一条通过更加全面的教育模式,来整合高校与家庭两种教育资源,建设更加广泛的教育网络,摸索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路径,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发育。
关键词:家校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模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目前的各种心理调查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心理异常、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统计人数,大概占在校学生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每年因为各种原因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因为心理问题的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面对这样严峻的数据,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2002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3年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做出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2011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这种种措施,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然而,相对于国外自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的高校学生心理研究工作,国内的研究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权威性调研数据、实践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深入各个领域,作为开风气之先的大学生首当其冲,心理问题发生许多新的变化,而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没有跟上,造成高校内心理教育工作的缺失。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范畴,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下,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
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其心理内环境和社会外环境的特殊性。
(一)心理完善过程中的自我冲突与磨合诱发心理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二十岁上下,这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表现为心理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内心经常发生自我矛盾和冲突,譬如理性与非理性的混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勾连等等,这就导致了这个年龄阶段不成熟与不稳定。
(二)个体与他人的矛盾导致心理危机。我国教育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大学生在初、中级教育阶段,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训练,在进入大学之后,都要面临一个与他人如何相处的问题,不同的性格、喜好、生活习惯差异都会带来相处中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各种负面情绪。
(三)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引发心理问题。这个外界环境包含了大学生所需要面对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学校环境,大学与给予了学生相当多的自主,但是又有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处理不好就容易感受到学校带来的压力,包括学业、学生活动、就业等等,导致产生畏学情绪。其次是家庭环境,大部分大学生住校之后,和家庭联系减弱,在生活学习费用、感情联络等问题上往往会出现问题,导致心理危机。再次是社会环境,教育教学更新滞后和社会日新月异发展之间存在的落差,让大学生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加大。
(四)权威文化价值体系缺失致使心理混乱。心理危机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个人价值观念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冲突。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原本一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系越来越受到各种新思想的冲击,高校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但是因为自身价值体系发育不成熟,在各种新思想、新理念冲击下,许多人因此迷失,或者悲观失落,或者变得偏激,形成种种心理危机。
二、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体系以及其不足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各个高校都建立起了相关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体系。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危机防范意识。要想确保心理健康,必须要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有许多老师和学生把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对不那么明显的心理问题掉以轻心,甚至错认为是学生主观上的问题,导致错过最好的矫正和辅导时机。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心理危机。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所谓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通过完善的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和范围、指标、信息等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发出危机警报,及时发现危机因素,指导采取防范措施的系统机制。
(三)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1)形成应对心理危机的常规应激模式,能够对心理危机做出迅速、适当的反应。(2)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由老师、心理辅导员、医生联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专职人员,用专业方法应对处理危机。(3)利用学生的力量,把心理干预纳入学生事务,利用学生之间更加熟悉的特点,进行信息收集和干预辅助。(4)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要开通“绿色通道”,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全方位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
以上的各种措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了很大的作用,缓解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不过这套系统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阻碍着高校心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没有整合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力。大学生这个群体,面对的环境涉及方方面面,他们的心理危机,也是各个环境综合的压力所造成。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也因此同样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作。(2)大学生心理预警和干预,偏重于障碍性和治疗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预警和干预内容非常丰富,既要面对全体学生的普适性心理问题,又要有针对性面对各种眼中的异常性心理问题。在目前的学校心理教育中,对于障碍性和治疗性心理问题非常关注,对提高普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方面投入不够。(3)心理危机干预缺乏长期方案,只在短期内有效。目前大学生心理干预多半是短期内的行为,危机过后,大学生当事人在心理上可能有多种结果,即有可能因为心理干预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准,也有可能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还有可能暂时潜伏下来,随时会反弹爆发。所以危机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然而学校要面对大量的学生,很难做到对单个学生长期的关注和投入,这就显出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模式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作的必要性。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单独某一个方面孤立作用的结果。要着手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根源着手的话,就必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出发,缺一不可。其次,大学生虽然以高校教育为心理教育的主体,但在承担传统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高校能够提供的心理教育资源和力量都要受到限制,家庭是学生坚定的后盾和最后的避风港,它所提供的心理抚慰是学校无法供给的,在长期的心理干预上能起到最大的作用。社会拥有最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整合,妥善利用,能够提供远多于学校教育的资源。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1)在高校日常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引入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教育特殊的权威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心理教育也应该植根于家庭教育之中,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家庭旧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现代心理教育的开展,导致家庭教育处于弱势状态。同时,大学生家长基本素质的良莠不齐,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参差明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为此,高校在实施心理教育的时候,也应该将家庭纳入教育范畴,让家庭配合高校的教育思路,组成联合的教育网络。对社会而言,如果说学校和家庭是两个点,社会的涵盖面就更加广阔,对学生的影响力度也是逐渐加大。高校应该注重面向社会的教育宣传,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电视广播、心理研究团体、公益机构等,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打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在心理预警系统建设上,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心理预警系统不能单单作用于校内,要想让该系统充分发挥预警作用,必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中,大学生的家属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有心理危机的苗头,也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该以高校为主导,打造信息交流平台,让家长能及时反映学生心理动向,为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提供信息支持。就社会而言,一方面,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动向,通过多向沟通,保护学生心理安全,另一方面,社会上现在有心理求助热心以及献爱心志愿者协会等,高校要做好和这些社会组织的联系,以期望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3)在心理危机干预上,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当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时候,家庭可能会扮演两种角色。其一,家庭会成为学生的避风港。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要和家庭合作,理清双方要承担的责任,分出主次开展心理矫正。其二,家庭可能就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这时候学校要承担起责任,作为心理干预的主力,引导学生心理回归正轨。
社会上的心理干预力量,包括心理协会、公益机构等等,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更广阔的人力资源渠道,高校应该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分担高校压力,提高心理干预的水平。
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这是高校改变原本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妥善利用各方资源进行开放式教育的一种尝试。这种合作方式,应该以高校为核心,以高校和家庭的联系为纽带,以高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全面、立体、深入的教育。在这个系统中,三方面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其成为一个富有活力、运行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董奇,林崇德.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技术报告[M]. 科学出版社,2011.
[3] 范翠英,孙晓军.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约翰·桑特洛克. 青少年心理学(第11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 黄秀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社会预警系统刻不容缓[J].社会科学家,2004.
[6] 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
[7] 岳宗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8] 蒋志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