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家校社三方联动,将成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場景化班级活动育人为主方向,通过低、中、高三个年段一体化的设计,按照阶梯状层层递进的主题活动模式,学校联合家庭和社区,走进多样化的场景中开展班级活动,借助成长性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场景化;班级活动;赋能;学生成长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的校外培训时间变少,学业负担减轻,家校共育迫在眉睫。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难以提供有质量的陪伴,学生生活较为单一,继而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出现与父母沟通困难、难以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融入集体等现象。在虚拟世界里得到较多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社会中难以体会到意义感,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较弱,是当下青少年的一种普遍感受,被称为“弱现实感”。
场景化班级活动的育人模式正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带领他们走进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尽情观察,学会欣赏,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一体化设计,形成阶梯状育人模式
在设计场景化班级活动时,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年段的不同需求精准定位,进行层层递进的一体化设计,强调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低年级聚焦习惯养成、学习方法和情绪管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中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积极锻炼的好习惯,帮助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高年级注重理想教育,用积极的方式应对青春前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打好根基,筑好道德底线。班级活动只有形成横向系列化、纵向阶梯状,才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涯有清晰的成长定位和明确的目标导向。
学校以“尚美教育”为核心育人理念,遵循校训“智圆行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及具体的培养任务。通过学校、家庭及社区的多方合作,学校用心组织,带领学生走入不同的场景场馆,进行跨学科整合,发挥同伴的重要作用,发挥学科教师的整体优势,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表所示(见表1)。
二、家校社协同,构建多样化育人场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是教育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能量场,关注家庭原生环境,指导家长参与互动交流,为学生成长提供力量。社区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社区场所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家校社三方合力共建,既促进了家庭教育,又能很好地带动社区教育,让育人的途径更宽、更广。
(一)革命文化场所,为学生成长铸魂
韶关市地处广东省北部,俗称广东的北大门,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曾经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地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布置精美,故事详实,照片清晰,历史的回望一目了然。
学校的研学活动便聚焦于此,班级活动以此为契机,以年级为单位,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路线,给予不一样的活动指导。例如,六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五年级时他们的各种习惯已渐渐成形,现在对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树立自己的理想,坚定内心的信仰。因此,红色研学活动——粤北红军长征纪念馆,在品格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班主任为他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流程:(1)演唱革命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军中绿花》等。学生利用音乐课进行学唱,保证人人会唱,注重情感渲染。(2)分享革命故事:组织学生提前搜集当地的革命故事,并把故事讲出来,把英雄记心中。(3)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默哀—致敬—致辞,使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学生心中的美好回忆。(4)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听讲解—实地逛—说感受,让学生在走进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得到视觉和听觉享受,从而树立自己的信仰。(5)体验武器发射活动:听解说—真演练—秀技巧,让学生体验电子射击枪,感受武器的力量,学会基本的射击技术。
育人要立德,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感受革命文化的力量,播下信仰的种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生活区域场所,为学生成长助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双减”之后,学校和家庭要合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不再陷入题海困局和各项补习活动中,拥有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并且,父母还要让孩子的假期生活过得有意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社区环境出份力。我们把学生可以活动的场所转移到社区每一个角落里。小区里都设有保洁员,但由于管理工作的疏忽,部分居民仍然存在乱丢乱扔的行为,导致生活中的垃圾随处可见,影响了社区容貌。此外,我校属于城乡接合部,学生们的生活区域涵盖了城区、农村,范围非常广,卫生死角更是随处可见。为此,班级成立了劳动服务小分队,深入居委和村委中,摸排出卫生死角,利用周末时间,学生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逐一攻破。在具体的活动场所中,学生们根据居民或村民出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说服和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居民懂得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一起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周边常常出现的卫生死角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们也被我们的服务态度所打动,乱丢乱扔的现象少了许多。
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社区里有一批老人独自生活,周末几乎都是待在家里。为了让这些老人也能过上有人陪伴的周末,我们联系当地社区组织,组建5—8人的爱心小分队,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入户慰问。学生们帮忙收拾整理,或者陪老人聊天,或者给老人捶背。学生们能从老人们的讲述中了解时代的发展,感知他们经历的岁月。
为幼小儿童送能量。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双休日,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如何让学生们的周末过得更有意义呢?为了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我走访了社区和村委,建议社区或家庭提供一个公共场地,把住得近的学生们召集起来,开展周末读书活动,让高年级的大朋友带领低年级的小朋友一起读书、识字、玩游戏。人数控制在3—5人,并邀请一部分周末有空闲时间的家长轮流陪伴。这个举措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他们乐于为孩子提供活动场所,有的家庭甚至把客厅都主动让出来,支持这项互帮互助的学习活动。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
为社区生活添光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非常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其实,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但在学校的舞台上,能够出彩的机会不多。因此,我们联系社区为学生搭建一些小舞台,用以展示学生的才艺。每个小区都有绿化公园,那里常常聚集着居民,要么谈天说地,要么遛狗带娃,或是三五成群地在下棋。为了丰富居民们的娱乐生活,我们的笛子小分队每周学一首新歌,周末就到小区公园里表演,常常吸引一群居民围观欣赏,学生的内心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地区特色场所,为学生成长助跑
我校处于石硖文化发源地——马坝人遗址公园附近。遗址公园根据马坝人的头盖骨进行人体复原,在宽敞的岩洞里进行了生活区域的复原。如此一来,马坝人的生活状态就很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此外,当地还建立了马坝人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柴烧陶艺馆、马坝人群居部落等。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设计场景化班级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石硖文化。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走进马坝人群居部落,参观欣赏,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绘制部落人群,设计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年级的学生则走进陶艺馆,向师傅请教,学习基础的制陶技术,制作精美的陶瓷。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鼓励他们搜集更多的资料,独立创作马坝人群居生活图景,深入了解石硖文化。学生们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到人类的进化历程,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异,体会到不一样的乡土文化。
三、成长性评价,多元激励促成长
评价是促进场景化班级活动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场景化班级活动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意识,也为更好地做好每一場活动,多元化的成长性评价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生成长,要杜绝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评价,包括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等评价对象的多元化,网络、现场等评价场域的多元化等。
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在设计场景化班级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好问卷调查、现场跟进等多项摸排工作,找到适合学生、调动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活动。例如,在设计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阅读呈现方式一一分享出来,共同商讨分享过程中的成果评价,把阅读活动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及时在任务卡上注明评价等级,以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个评价标准后面有具体的要求,以此保证评价客观且科学、简便且有促动性。
场景化班级活动是一项值得推广且具有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育人方式。我们借助本地区的特定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活动规划能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良性互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规划课题“小学场景化班级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BQW20021MBX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默.当下青少年“弱现实感”的十大成因[J].教育家,2021(11).
[2]蒋敏华.论儿童成长性评价体系构建[J].吉林教育,2020(27).
黄丽云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