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积极传承发扬教育家、老校长唐文治先生“第一等品行砥砺第一等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成功立项2021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涵育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实践”。该项目以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课程融创行动作支撑,基于温格的实践社团理论,加强“专家对话体”“朋辈共同体”“家校共同体”三个学习共同体建设,构建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范式。项目通过实践研究,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引领学生多样高效学习、多元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家国情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在涵育“敬”“毅”“精”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青年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注重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通过“专家对话体”“朋辈共同体”“家校共同体”三个学习共同体建设,从不同角度落实新时代培养科学家精神的新要求,促进学生传承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提升品德、素质、能力,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学习共同体;中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20-0035-05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涵育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实践”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7-17
作者简介:高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德育副校长,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结合“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的高品质高中”的办学特色,围绕“敬”“毅”“精”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的品格,培养涵育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一、从理论到理念: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
涵育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实践,目标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具体载体是科学家精神,主要方式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以学习共同的知识和完成共同的任务的形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一种类型。纵观共同体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佐藤学继承了杜威的“共同体”理念,借鉴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方法以及芬兰、新加坡等国的教育方法,在日本的公立学校进行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以“倾听”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思路。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生、生生之间持续、深层合作和互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与精神追求。学习共同体既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1]。这个定义以班级为单位,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二)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依据
温格在《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中提出,只有当学习成员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影响、共同学习的关系时,这个社团才能被称为实践社团。实践社团具有拥有共同愿景、组织社群活动、持续行动三个基本特征。实践社团的含义与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是相近的。温格的实践社团理论对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首先,共同体成员需确立共同的愿景,这也是共同体“共”的本质,即明确其共同的目标,以及目前发展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其次,共同体成员需基于现状分析,明确分工,协作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長,定期进行对话;再次,共同体成员及时分享资料,充分利用汇集的资源,并挖掘其他相关社会资源,支持共同体成员全员、全面发展,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最后,共同体成员需定期对共同体的成长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进行自评(成员个人)、互评(共同体成员间)和他评(共同体外成员,如同伴、教师或家长),通过评价反馈,共同体成员不断调整行动的方向和节奏。
(三)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念
在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着重开展协作学习、道德学习、榜样学习和朋辈学习,发挥群体动力作用[2],促使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思路上,则包括学生共同完成挑战性任务、开展合作与反思两个方面。
挑战性学习任务对个体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协作和互助来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板块,必修包括8个“一”,即:精读一本科学家传记,完成一个科学小实验,模拟一次科学成果发布会,撰写一篇科技论文,申报一个科技小课题,制作一张科技小报,举办一次科技论坛,到社区进行一次科普宣讲。选修包括阅读类和实践类2大类。其中,阅读类包括阅读娄东院士和国家栋梁科学家的人物传记,阅读科学家的其他文献和科普资料。实践类包括讲述一段科学家的故事,并说说启示;小组合作模仿表演科学家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体现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片段;小组合作采访一名杰出校友并做好记录;撰写一篇突出“敬”“毅”“精”科学家精神的研究报告并进行班级分享;基于“敬”“毅”“精”的科学家精神规划自己的未来。在完成每个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和反思,设计具体的反思任务单,包括:基本信息(团队成员姓名、性别、年级等信息)、任务选择(选择的任务内容,选择实施这个任务的背景等信息)、意义审辩(对选择任务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进行具体分析和意义审辩,明确具体的品格提升点)、过程方法(记录任务实施的过程以及用到的方式方法)、反思内生(完成任务后进行反思、对任务做得好的地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进行说明,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实施和任务完成后的反思,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从理念到行动: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科学家精神”习养的“学习共同體”,“学习”主要指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场景浸润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专家对话体、朋辈共同体、家校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通过专家精神感召、朋辈相互习染、家庭成员真实场景耳濡目染为习养“科学家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一)专家对话体:专家课程引领学生感受科学魅力
《意见》指出:“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意见》还倡导用好学习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在太仓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沈康实验室、上海知氏教育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一是丰富教师资源,开展“专家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组建由两院院士领衔,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引进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优秀师资以及科技力量,邀请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来学校给学生开设普惠类的STEM课程。学生在高水平教师的引领下,激发科学兴趣,感受科学价值,培养科学精神,形成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与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提高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为未来成为能够为国争光、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贡献的国家栋梁之材奠定基础。比如,学生在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考古学专家的讲座中,不仅了解了考古的方法与过程、意义,而且认识到考古需要运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了解到专家们用航空航天仪器分析文物结构和有机残留物。科技考古与传统考古结合,给新一代年轻人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将文理科打通。在这样的讲座之后,学生认识到做一项工作要运用由不同学科知识构建的知识网络,仅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为了应试而学习是不够的,要学会发现不同知识点的相通之处,力求融会贯通,也要融入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才能成为对国家建设有贡献的全方位人才。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如与西北工业大学全面展开合作,全面构建“飞天—志远”科技特色课程、“空天地海”课程;和南京大学合作,邀请多位两院院士和学术专家,开设“科学之光”系列通识课程。这些课程瞄准未来,围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通过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进步对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未来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将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丰富的课程使学生感受到人文与科技的乐趣、奇妙与活力,拓展了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理解。
(二)朋辈共同体:扬长补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朋辈共同体”是指通过朋辈互助等方式,使每个学生既能得到自我成长,又能互帮互学互助互促,推动学生集体共同成长的组织。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借助“朋辈教育”的理念,开展团队挑战学习、导师项目学习和家长引领学习。即学生之间基于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建社团,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导师,带领学生,让学生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自发组成小组,基于自己的职业特长对学生进行引领。
例如,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传统。每年都组建活动节领导小组,紧紧围绕科技活动节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包括机器人动力爬坡比赛、桥梁制作比赛、电子技术制作比赛等科技创新类比赛。教师精心组织,细心策划,认真实施,学生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提升科学素养。每个月每个学科还会有自己的学科月活动:物理学科月、化学学科月、生物学科月等,学科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其中,设计作品在连廊展示。
(三)家校共同体:扩充科学教育资源,增强科技教育感染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学校在培育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专门设置了家校共同体板块,从科普与实践两个角度组织了系列活动。
1.科普:家长进课堂
家长进课堂是学校“五育”并举、提升学生品格的重要载体,是家校携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之一。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学校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家长资源,实现科学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
为进一步探寻“家校合育”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自2020年10月以来,学校分年级举办了家长进课堂的系列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上一节课。在家长的支持下,学校邀请了从事不同行业的家长代表,包括医疗卫生、公安、税务、化工、机械制造、计算机、教育文化等。在分享前,学校明确家长课堂主讲人分享的主题。例如,可以从自身成长的角度介绍现在从事的工作(科技类)的主要内容和需要具备的技能有哪些,需要的对口专业是什么;还可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介绍本行业的情况,播放高新科技公司的宣传片,畅谈对未来某个科技领域或行业的发展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学生的建议。家长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类别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提升职业认知力。
家长进课堂活动,不仅加强了家校联系,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家校合力的积极作用,更使学生对社会科技进步与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2.实践:亲自进现场
时空拓展的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德育活动,还可以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优势带进学校教育之中,突破校园甚至所在城市的空间,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世界,在合作、交流、实践中了解科技发展建设的日新月异。例如,在假期德育实践中,学校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裕、家庭资源灵活的有利条件,通过家长陪同参观大学、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方式进行科技研学、职业体验等,拓展有限的教育空间。有的学生和父母一起参与社区组织的参观“吴健雄墓园”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社区讲解、亲子交流、查阅书籍的方式,更好地领悟科学家精神。学生在参观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吴健雄的事迹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保持一颗求知的心,一颗进取的心,一颗爱国的心,要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它带给你的欢乐。如果你去理解它,它就会理解你,让你汲取它的精华。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只有踏踏实实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为祖国争光。”有些学生则利用家庭会议的方式,家庭成员间彼此交流感受,畅谈理想与规划。通过社区、实践基地、家庭多方位的时空探索,学生的体验无疑更加深刻,更能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
随着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学校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展示了学校的独特风貌,彰显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对本地区的教育发挥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学校先后成为“十四五”首批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苏州市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计划”项目学校、苏州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连续多年在区域内中小学学校教育特色建设评估考核中获一等奖。学生在多项活动中斩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5名学生入选“2022年江苏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世界。学校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平台,让学生全面发展,用自己确定的能力来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我国加快建设成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这也是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及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1):1.
[2]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3.
责任编辑: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