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2023-11-22 01:07:26季碧薇
教育界·A 2023年29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季碧薇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为单位开展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可以全面整合教材内容,突出教学主线,以主题为引,串联整个教学活动,有助于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培养关键能力。教师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可以依托教学单元,开展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单元大概念的统领下,系统地學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指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它指将单元内的所有歌曲、板块看作一个整体,按照这一主题整合更多的资源,跨课时、跨年级进行知识迁移[1]。初中音乐是中学生发展艺术人文素养的关键性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打破各个教学单元之间的屏障,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以单元主题概念和教学目标为核心,不断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和转化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核心素养。本文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村寨踏歌”为例,浅论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单元主题

音乐教学中的大单元教学以整体教学为主,用主题串联整个教学活动,与传统“一课一曲”的比较割裂的教学方式不同,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因此教材的整合和主题的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时,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导向,全面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炼具有探究意义的单元主题。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本单元的知识点,还要囊括全学段教材中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不仅要有教材内的知识点,还要与课外资料、生活经验等相联系。

例如,“村寨踏歌”这一单元主要教学中国西南民歌,需要学生掌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色,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歌唱特点、特色乐器、舞蹈风格、乐曲结构等。纵观这一册教材,有很多单元都与民歌有关,如第三单元“丝路驼铃”讲的是西北民歌,第二单元“草原情曲”讲的是藏族及蒙古族民歌。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把这几个单元的内容都整合起来,提炼了“少数民族民歌鉴赏”主题,引导学生将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歌联系到一起,整体进行学习,对比不同地域、风俗对民族音乐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色,更准确地传达其内在的精神风貌。除此之外,教师还为学生精选了反映西南少数民族风貌的优秀电影,如《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等,为学生补充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相关背景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少数民族精神,唱出少数民族的味道,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教材内具有相同内核的教学单元联系起来,整体进行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不仅提炼出“少数民族民歌鉴赏”这一大单元教学的主题,还为学生筛选出合适的课外资料进行补充,帮助学生从多个渠道和多个角度去理解、把握、鉴赏少数民族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二、聚焦核心素养,分解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是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指向标”,可以引导学生在目标分类下有序获悉、理解碎片化的知识,形成核心认识[2]。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任务,为学生分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究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分层培育,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例如,“村寨踏歌”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少数民族民歌鉴赏”,教师在教学时,先立足课程标准解析单元教学任务,从音乐认知、文化理解、情感体验、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层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将八年级上册第二、三、四单元整合到一起,让学生体会不同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风格,学会多角度鉴赏少数民族民歌。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感知目标,即聆听《嘎达梅林》《青春舞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三首歌曲,能够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与蒙古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的区别,初步感知西南少数民族的歌曲特点,包括音调、节奏、情感、力度、风格等,了解音程的相关知识。感知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建立初步的了解,因此建立感知是教学的第一步。第二个目标是文化理解目标,即完成对《爱我中华》《赶圩归来啊哩哩》《月光下的凤尾竹》《歌唱美丽的家乡》《瑶族舞曲》等歌曲的学习,感受苗族、瑶族、彝族、傣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影片了解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结合民俗文化,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色。第三个目标是情感体验目标,即在理解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情感基调,体会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开朗、淳朴大方等性格特征,掌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亲和自然、热情率真的风格,能够使用准确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第四个目标是实践目标,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学会分析乐曲结构,能够以西南少数民族民歌为素材创编新的作品,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在大单元大概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音乐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标准分层培育的要求。

三、丰富教学形式,引向深度学习

(一)引导小组合作,培养探究能力

音乐演唱靠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就算是个人独唱也需要伴奏、乐器等的配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协同合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单元教学教学范围广、覆盖面大、关联性强、知识点多,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创作背景、地域特色、作者情感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深度学习,对个人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工协作,通力配合,群策群力,各尽所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

例如,“村寨踏歌”这一单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色,还需要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大单元内多首二声部合唱的少数民族民歌,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这些歌曲中共同的音乐特色。在集体讨论中,有小组发现了这几首歌曲有一个共同的特點,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组不同音调的声部,且两个声部一组高,一组低,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听上去非常和谐。由此,教师引出了二声部合唱的理论教学,让学生知道二声部合唱到底是什么以及怎么唱。接着,教师以《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为例,让学生在组内练习二声部合唱,先适应以小组为单位的二声部合唱,在练习中熟悉演唱技巧,找准各自的音准。在学生初步掌握演唱技巧之后,教师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如1、2组唱一声部,3、4组唱二声部,将练习人数进一步扩大,让学生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练习怎么保持自己的音准。最后,教师将全班整合到一起进行练习,提高全班学生的默契度和配合度,帮助学生提升二声部合唱的能力,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技巧,提高歌唱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本单元中二声部合唱的特点和技巧,并通过小组内合作、小组间合作、全班共同协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唱的演唱技巧,完整地演绎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设计有效问题,助推深度思考

大单元教学是大概念指导下的整体教学,具有广泛性、深入性、针对性、有效性等特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绝佳途径。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立足单元中的大概念,为学生设计有效问题或问题链,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中深度思考,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村寨踏歌”时,教师以“少数民族民歌鉴赏”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先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整合碎片化的信息,提炼少数民族民歌的共同特质,再以这一大概念为指导,深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色,从而让学生经历从局部推导整体,再由整体指导局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就是利用问题链来有效串联这一系列过程的。如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和鉴赏各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歌曲,运用学过的知识,试着找出这些歌曲共同的特质。这一步教师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运用之前的学习方法,对新授内容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寻找少数民族民歌的一般性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探索这几首民歌之间的不同点,从曲风、调式、节奏、旋律、歌词等角度挖掘民族音乐、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让学生明白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经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学生就能在民族、地域特色与民歌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学会追本溯源,探究问题本质。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探究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色,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也会比单独研究这一方面内容时更加透彻、具体、深入,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从“少数民族民歌特质”这一大概念出发,为学生设计有效问题链,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总结少数民族民歌的共同特点,然后以地域和民族风情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其对民歌产生的影响,最后再以此为指导,探索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具体特点,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把握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色,实现深度学习。

四、设计实践活动,丰富音乐体验

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是学生音乐智慧形成的根源,又是学生积累音乐经验最快速直接的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托主题大概念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聆听、感受、体悟、创新,学会演唱、演奏、创编音乐,切身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音乐体验。

例如,教师在进行“村寨踏歌”大单元教学时,从“少数民族民歌鉴赏”主题出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化、常态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活动实践运用知识,吸收转化技能,丰富体验,提高审美力和创造力。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电影,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鉴赏知识,为电影中的音乐写一篇乐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沙龙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唱民歌,演奏民族乐曲,分享交流看法,相互解答疑惑,等等,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分享与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技能。再次,教师为学生讲述少数民族的民族故事,科普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根据少数民族的故事来创编音乐剧,充分锻炼自己的音乐能力。最后,教师为学生讲述彝族女英雄奢香夫人的故事,鼓励学生运用彝族音乐和舞蹈,以奢香夫人为题材,创编音乐剧,深化学生对彝族音乐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鉴赏能力、歌唱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此外,教师还开展了“歌曲知识竞赛”“歌曲接龙”“歌词猜猜猜”“演奏我能行”“卡点小能手”等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与其他活动一起形成实践矩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助推学生有效迁移知识,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歌唱、舞蹈、演奏、审美、创编等各方面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音乐体验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有趣、生动、立体的音乐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串联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3]。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实施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在大单元、大概念的指导下,学习、理解和感悟音乐,学会利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态度,提高音乐能力,从而爱上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缪志华.指向素养培育的初中“民歌鉴赏”大单元教学[J].江苏教育,2022(59):54-56.

[2]冯钰荃,杨佳一.大观念统领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3(4):49-57.

[3]赵佳丽.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7):30-32.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未来英才(2017年5期)2017-05-12 22:29:42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8:3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