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志伟,李晓童,康鑫淼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100029)
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指出,生物医药作为制造业的重点领域,高层次的工程科技人才存在严重短缺,预计到2025 年,该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45 万人。截至目前,全国共超过150 所高校设立了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授权点,但每所高校的发展历史不同,所在地区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特色不同,专业学位点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
本研究针对北京市某高校的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总结该专业硕士点的建设定位、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近五年的就业数据,归纳专业硕士生就业的主要区域、行业细分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学位点建设与硕士生就业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专业学位点的优化和专业硕士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出改进建议。
北京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高地和高端研究机构的聚集地之一,拥有19 个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2 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超过8000 家生物医药企业,大部分龙头企业在京设置了研发中心。为支持北京及周边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该校于1996 年和2003 年获得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 年调整为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近五年承担项目317 项,总经费约3.7 亿,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教师具有很高的工程实践水平,承担了大量企业委托课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水平在业内享有盛誉。该校设置了绿色生物炼制技术、合成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安全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制药工程与技术共五个研究方向。近五年培养研究生900 余人,他们多在京津冀地区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工作。毕业生深受企业界、高校、研究机构的欢迎,已成为科技、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生物与医药专业以工程科学与技术为特色,目的是为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及其相关工程领域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求硕士毕业生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拥有近70 名企业导师,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北京世桥、扬子江药业、重庆甘李药业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联合建立了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支持,开设了生物工程实践案例、生物质材料等多门校企共建课程。
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生物与医药(2020年之前为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2019 年至今,进入本行业的专业硕士生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图1)。就业数据统计以每年8 月31 日为准,截至2023 年7 月24 日,尚有部分学生未就业,2023 年就业人数偏低。
图1 生物医药行业就业的专业硕士生人数
分析近五年就业区域(图2)可知:本行业就业的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生就业区域以北京为主(50%以上),其次分布在长三角区域(上海、浙江、江苏)、环渤海区域(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大湾区(广东)和福建、成渝经济带(重庆、四川)等地,体现了首都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首都经济建设的特点。北京的生物医药企业迎来了快速增长,人才需求旺盛,在京就业人数达到顶峰,随着疫情结束,行业发展尤其是疫苗生产和生物检测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降低,2023 年(截至7 月24 日)在京就业率明显降低,更多学生分散到其他地域就业,其中大湾区的就业人数明显上升。
图2 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生近五年就业区域分析
为方便对比,本文将毕业生就业领域按照该硕士点的五大研究方向分类(图3)。
图3 不同行业领域五年就业人数
结果显示,不同领域的就业人数有显著差异。按照人数多少依次为:制药工程与技术(化学制药研发和生产等),合成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生物安全技术(疫苗研发和病原体检测等),生物医学材料(医用材料和药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和绿色生物炼制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等)。此外,每年都有毕业生到医疗器械领域就业。
2019 年至今,不同行业领域的就业人数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一是制药工程领域就业人数在逐年下降,而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就业人数在逐步增加,据文献报道,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在2013—2018 年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3.2%,其中生物创新药迅猛发展,近5 年年均增长8.7%,遥遥领先于化学制药[1],就业数据表明,相比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二是生物安全领域明显受疫情影响,疫情中后期呈现旺盛的用人需求,结束后人员过剩,招聘量骤减。三是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炼制领域的就业人数虽少,但均呈现上升且较稳定状态。
经统计发现:在该学位点的五个方向中,就业最好的合成生物技术与工程和制药技术与工程两个领域,随着很多传统化学制药企业纷纷转向生物制药的开发,用人需求稳中有升;就业人数最少的是绿色生物炼制工程领域,因为该领域多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代表着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虽短期内难以获得市场收益,但不可或缺;生物安全技术方向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2020 年颁布),在生物医学材料、医疗康复和美容、增强药物靶向性、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纳米诊疗等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所以,现有五个方向都应保持优势,继续加强建设。
此外,每年都有数量相对稳定的研究生进入医疗器械相关企业,但目前该学位点中缺少对应培养方向和教学资源,应增加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人才引进、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并进一步申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以适应行业发展对科研成果和人才的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近三年,生物与医药行业大幅增长,有必要加强产教融合,通过专业实践、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行业发展趋势,将科研工作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就业力,把握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机会,为就业做好准备[2]。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相关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超过100 个,省级以上产业园超400 个,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地区为主的产业空间格局[3]。其中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具有新型疫苗、小分子创新药等药物研制领域和体外诊断、数字化器械等方面的优势;以上海和苏州为核心的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具有以药物研制和高精尖医疗耗材领先的发展优势;以广州和深圳为引领的大湾区依托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基础,其医疗器械产值居于全国首位;而川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也逐渐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增长点。就业数据显示,研究生就业正呈现出以北京为主、由北向南的就业转移趋势,因此,北京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范围,积极在各大产业聚集区建设研究院,与当地优秀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本文以北京某高校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点建设为背景,分析了过去五年该学位点研究生的就业数据,发现该学位点的建设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科研需求和首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而生物医药行业最新的周期性和地域性发展趋势又对学科点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学位点建设应紧跟行业需求,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行业趋势,将科研工作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真正提升就业力。三是高校要放眼全国各大生物医药聚集区的发展,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校企合作,推进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进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