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开展德育时,教师理应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扩大思考范围,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考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小学教师需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以情育人,并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逐渐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策略;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蒋小波(1985—),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安定小学。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面对小学生时,教师要重视采取正确的德育策略,以爱为核心,给学生更多的耐心、关心、爱心,帮助其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通过日积月累变得更加积极、开朗、阳光,变得更有爱心和责任感。
一、以情育人,让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灵
(一)重视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关爱
除了教授知识,教师还需要陪伴学生成长[1]。为了教会学生与身边的事物“对话”,让学生耐心地向未来一步步前行,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教师理应注重情感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更从容地向前走。此外,在日常德育中,教师不能总是从成人的视角看待学生,而应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更愿意探索和思考自己的实际生活,逐渐做出改变,健康成长。
例如,在日常的德育管理过程中,笔者注意到班里有学生性格相对孤僻,对于集体活动没有足够的热情,还时不时与其他学生产生冲突。为了了解这些学生这样做背后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对这些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而且是留守儿童,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对他们疏于关心,虽然会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对他们的情感关怀却显然不足,导致这些学生既渴望被了解,渴望他人的关心,又害怕别人忽视自己的感受,使自己受到伤害,于是他们给自己的心房上了一道锁,对于别人的言行也相对敏感。笔者以为,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向他们提供关心和支持,像阳光、雨露滋润土地一样滋养他们的内心。此外,笔者还根据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个性化的德育方案,试着慢慢走近这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信任教师,再一步步帮助他们解开心结。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及自己的少年时代,让这部分学生知道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以拉近自己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也会利用学生放学步行回家的时间,和他们在路上聊天,说心里话,关心他们的近况;还会在放学以后,与学生在教室内单独聊天时,了解他们对于父母行为的想法,并告诉学生,他们的父母并非有意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的父母其实非常爱他们。在这样的沟通、交流后,学生逐渐与笔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笔者说的话产生了共鸣,他们的内心也慢慢打开,许多学生主动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需求。有了这样的交谈作为基础,笔者对学生展开的下一步引导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顺利。
教师既是教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和灵魂导师,陪伴学生成长。在实施情感教育时,教师不能采用太过生硬的态度与方法,应当用真诚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愿意逐渐与教师、同学、朋友一起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做学生的“知心人”,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师生之间的隔阂,其实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活动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感觉教师不够尊重自己的想法。教师应明白,学生虽然年龄小,却有着细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根据教学目标思考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逻辑依旧是成人的。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的需求,再据此设计引导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此外,当发现学生做出不当的举动时,教师不能只想着批评学生,而应当注重场合,从学生的视角考虑他们需要怎样的指导,并以平和的心态与平等的方式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2]。
例如,笔者在某次集体活动中,发现有学生从图书角拿书来阅读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将书籍放回读书角,而是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将书拿回自己的书桌藏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并没有直接批评这些学生、指出他们的错误,因为笔者认为如果此时当着其他学生的面直接教育这些学生,很容易挫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也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还可能因此对笔者的教育感到排斥。因此,笔者选择了在课后和这些学生进行私下谈话,告诉他们:图书角的书是集体的,就算非常喜欢这些书,他们也不能一声不吭地拿走这些书,而且把喜欢的东西分享出来,他们会收获更多的乐趣。此后,笔者还建议这些学生短暂担任图书角的“图书管理员”,让他们了解同学在找不到书时的焦急,并感受到与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的乐趣。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犯错。小学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时,应当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何为良好的教育策略,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
二、丰富形式,探索多彩德育路径
(一)利用情境教学,灵活处理问题
在管理小學班级时,教师需要面对有着不同个性和小毛病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灵活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需要找到方法让学生自主反思,找到事情的关键以及有效的处理策略[3]。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不妨尝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在实践中,笔者遇到过常常迟到的学生,遇到过常常撒谎的学生,也遇到过任性霸道或者淘气捣蛋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不同的性情,为了教导这些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特意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影响,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笔者发现一名学生常常撒谎后,主动观察这名学生,发现她是因为害怕自己做错事后父母严厉的责骂甚至惩罚逐渐形成的习惯。笔者意识到,这名学生最初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养成撒谎以推卸责任的习惯,因此笔者先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提醒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耐心,不要动辄打骂。此后,为了在保护这名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让她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影响,笔者创设了教学情境,讲解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引导全班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白:一味推卸责任、向他人撒谎常常是于事无补的,还会让自己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更好地解决问题,自己应该主动承认错误,积极地承担责任。又如笔者发现一名学生总是不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后又感到后悔,就借助《亡羊补牢》这则故事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未雨绸缪,如果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时也很难做好。
教师应明白,在教导小学生时,如果只是采用说教的方式,学生可能难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切实发现自己的问题,有动力主动改掉自己的小毛病,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营造不同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明确班级制度,培养良好习惯
为了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变成行事光明磊落,有着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设计完善的班级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提倡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对集体有害的,同时教师要适度奖励或者惩罚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从卫生、学习、纪律三个角度设计班级管理制度。在设计卫生管理制度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是否完成自己的值日任务、学生的书桌是否干净整洁、学生在打扫班级卫生时是否认真细致等;在设计学习方面的制度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并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在设计纪律管理制度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是否迟到早退、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等。在制订这三方面制度后,教师自身需要严格遵守制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担当评审,从班级管理制度出发,对其他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估。等到期末,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并适度给予奖励。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施以一定的惩罚,但要确保适度。
班级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重要武器。为了让学生意识到班级制度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班级制度,教师需要制订清晰的班级制度,并认真执行自己制订的制度,还可以适度奖励或者惩罚学生。
(三)组织德育活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德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提升德育效果,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品质。
比如为了引导学生形成砥砺前行的品格,教师可以组织户外障碍赛,让学生尝试穿过教师设置的层层障碍,感受坚持前行带领的成就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可以组织接力赛或者跳绳比赛,让学生懂得团结一心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教师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地方参观,并完成一些志愿服务;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环保活动,和学生到户外植树或是帮助清洁工打扫街道。
在多元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良好行为的意义,会对教师的教导更加认同,也会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以爱为根,构建德育网络
为了延伸德育的触角,一方面,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学生在家中同样受到良好的影响,使德育效果更持久、更深入。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在班级内构建互助网络。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学到同学的长处,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满足感。此外,教師还需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并鼓励家长来校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做到加强家校联系,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构建德育网络时,教师需要重视同伴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也需要鼓励家长开展家庭德育,使德育效果更持久。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切实提升小学德育的效果,小学教师需要做到以情育人,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并积极优化自己的德育策略,以更加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涛.由“内”至“外”,让德育知行合一[J].教育家,2020(47):63.
[2]刘远洋.春雨润“花”细无声:小学德育实践[J].清风,2020(24):11.
[3]崔娜娜,刘娜.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