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阿真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双减”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后复习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思考练习内容中的问题、解答教师课后设计的课后作业等方面.基于此,文章从提升作业质量、设计分层作业、设计特色作业、设计专项作业、设计“开放”作业、设计“问题”作业的角度对小学高年段数学作业设计进行实践与探究,希望能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探究
作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作业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所以作业也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具体来说,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是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决定的,所以家长和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上认为只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轻松的家庭作业就可以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观念,而是要真正把数学学科引入课堂并渗透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作业质量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所做的作业质量就越高.兴趣也可以使一个人产生内在精神力量做自己最喜欢做而又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习数学有一种积极主动性,努力地克服困难,找到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做家庭作业,就等于放弃了在学校学习数学,这样学生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入更多的创新内容与教学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利用好每天、每周、每月进行学习数学练习及竞赛,或在教师带领下开展集体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引入课前学习背景,使得教师个人的导入内容更形象化.教师可以在此前先画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图形样式,再讲述出课前故事:某学校需要提前为新生购买校服,在未进行男女人数比例统计就前往购买,而后出现购买的男生校服数量少,导致男生需要穿女生校服的现象,这使学生明白了统计数量正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当学生可以理解每种统计图所代表的含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给出数据让学生在黑板上作画统计图,随后进行点评并指出误区.之后,教师可借用教室中的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相同数据在不同统计图表中的变化,让学生更能清晰地了解不同的统计图表所发挥的不同用途,进而完成这一节课程的授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二、根据学习情况,设计分层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的设计不能繁多且需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点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分层作业给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面对优等生不用过于简单,也不用太多,对于学困生不需要过于复杂,也不用过于精炼,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根据考点一般出题人会设计一些利用百分数来进行换算的题目.所以,教师就可以分析考点,设计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可以深度理解百分数与常数之间换算的知识点.如根据银行税率来计算所得利息的分析,让学困生熟悉理解在进行换算的时候需要了解哪些数值以及数值之间如何计算等,而优等生则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验算进行分层作业主要是利用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进而更扎实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分层作业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作业,兼顾学生之间知识储备的参差不齐,并确保学生都可以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完成教师设计的分层作业.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
三、根据生活实际,设计特色作业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传统的课后作业中存在“烦琐、复杂、偏题、陈旧”的弊端.因此,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设计特色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据调查,如果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学习时就可以拥有饱满的学习状态,进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整理出符合教材内容的生活事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计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以创建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更形象的记忆.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学校与所在距离较远的公园两者的图像,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学习动力,而后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授课时所创设出的场景设计出课后作业,如:“丽丽需要从学校前往距离较远的公园去寻找丢失的小狗,但由于丽丽是学校新来的转校生,对这条道路的走法并不熟悉,请你利用预习的知识来帮助丽丽寻找这条小狗吧.”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情景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思索,之后,引导学生对课后作业进行探究,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获得更良好的学习体验.在第二次授课时的作业评讲中,从学生作业“先向东北方走300米,再向西偏南方向走200米……”發现,学生可以轻松回答课后作业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就此与之进行另一问题的提问,如:“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考验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若学生回答有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帮学生改正,使学生加深印象.随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利用特色的课后作业及课间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让学生可以将实际生活情景与教材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根据“错题”内容,设计专项作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惧“失败”.因此,面对错题,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究错误的奥妙所在,再次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分析,通过如此往复的作业就能够更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通过教师的专项作业设计,学生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的易错知识点复习,能够通过较为专项的作业设计来进一步发掘数学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成绩.
例如,在进行课后例题的问答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解开来设计不同的课后作业,然后咨询同学们,问其问题所在进而有效评讲,如:在面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时去询问他在进行例题分析时有哪些方面的细节没处理好、哪些方面的题型比较难以捉摸、哪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面对学习一般的学生时去询问他在例题分析时有哪方面知识点没掌握好、哪方面的公式记得不熟、哪方面的定义没有掌握,进而统筹地讲解例题.而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针对不同类别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如: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与之相同类型、涵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新问题,让学生作答,而后上交作业;给学习掌握较一般的学生设计公式、知识点要义的抄写作业.在课后作业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多次对自己的误区进行巩固与理解,帮助学生加深和掌握该知识点.在课程结束的时间后,教师可利用学生理解与巩固的时间讲解大家的惯性错误和知识盲区,由此展现出本章例题的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课堂中的了解、巩固以及对错题的加深印象,便可以对本章例题的知识点形成深刻的记忆和形象地理解.
五、根据学生思维,设计“开放”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需要“减”,更需要“精”.课后作业的设计虽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但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受限制的.所以,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不能太具有局限性,要适当地开放一点,让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对于学困生也无须顾忌题难打击自信心,可以使其寻求帮助,或安排优等生进行辅佐,来帮助其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常见且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的事件展示出来,使学生了解在本节课知识可以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再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在学生理解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后,教师询问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让学生对问题内容进行思考、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后作业设计成一场竞赛模式,将学生分散开来,组成不同组别,并通过学生个人选出组长,再让每一组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而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拟定出本组在思考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目.最后,学生完成作业后,由组长上交作业题目.并在下一次的课堂中,开展活动,由组长来对非本组组员进行提问,让非本组成员利用自己的知识作答,各组组长由教师出题进行问答.最终,教师根据问答情况进行评判打分,得分高的组给予奖励.
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作业
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把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想要知道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以“问题”为核心的主题作业是教师设计作业体系最基本有效的方式.这种作业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还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根据考点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筛选出教材中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及难以理解的步骤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将这些知识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设置,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如:在对一些学困生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对一些易错易混知识点及难以理解的步骤进行掌握和理解,而后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总结,再对例题进行解答,在作业检查过后,教师还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熟悉地掌握本节课的易错步骤和疑难知识点.在对学优生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让这部分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进行理解,还需要让这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并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创设题目,最后以书面作业形式提交.而后,教师再根据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对于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只需要对自己刚才所做的例题进行回顾并总结例题中所含的知识点即可,对于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需要将刚才让题目互换,查看出题目是否有错且出题立意是否符合所学内容,再进行作答.最后,由教师检查、批改,指出所出题目的优点及缺陷.在抽查过程中面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其发挥直观想象能力来思索.最终在问答的过程中,使学生可以多次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与理解,帮助学生加深和掌握.同时,教师可借助学生改正与纠错的时间,讲解大家在做题中易出错的地方,加深学生的印象,由此展现出本文所出现的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堂中的了解、巩固以及对知识点加深印象,便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和形象的理解.
七、根据小组模式,设计小组作业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班级特点进行设计.因此,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教师需要利用班级小组来进行课后作业的特色设计,进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在特色作业的激励下,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中,加深对本节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后参加课后作业的讨论时间,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及参加时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助力学生学习效率及学习掌握的不断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来进行作业设计,挑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柱体与锥体的图片进行排列,并利用视频方式讲解这些柱体与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再让每一组的组长抽取不同类型的圆柱圆锥图片,使其对所抽取的柱体与锥体的要义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询问同学们如果以后可以设计一件柱体或锥体最想设计哪一款并计算出所设计柱体或锥体的面积,让同学即兴发挥思维畅想,同组之间的学生,还可以相互讨论,进行共同创作.这样便激起了每一名同学的即兴创作的兴趣,在同组之间相互讨论中同学们便可以较为轻松的解答教师所设计的课后作业,这样便加深了每一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对课后作业進行多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也能够激发各位同学的数学思维即兴创作能力,更能够为各位同学的读后续写能力提供莫大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 语
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多样、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更符合他们认知规律、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提升数学思维,适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作业内容.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之间互动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完成作业;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掌握规律和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之间全面可持续发展;重视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学段数学知识之间关联性和互补性;注意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实际需要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文静,刘鹏.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探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04):78.
[2]李毅.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索[J].天津教育,2023(05):23-25.
[3]韦翠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3(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