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梅,陶景聪,张文斌,孙伟,刘扬波
[摘 要]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介绍山东省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以及产教融合现状,其次分析山东省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問题,最后从践行新发展理念、优化专业布局、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山东省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山东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6.076
[中图分类号]G719.2;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6-0239-03
0 引 言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各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确保人才供给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职教20条”提出,高职院校要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在区域产业优势,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大力推广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高级技工人才缺口高达2 000多万人,而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要深化改革,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1 山东省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以及产教融合现状
1.1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近几年,山东省通过政策调整、产业升级优化等措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2021年生产总值较2020年增长8.3%,达到了83 095.90亿元。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 029.03亿元,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3 187.16亿元,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3 879.71亿元,同比增长9.2%;三大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7.4∶39.1∶53.5调整为7.3∶39.9∶52.8。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全省经济呈现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的态势[1](见图1),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
当前,山东省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预计将打造43条产业链,培育14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着重汇聚山东省的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现代高效农业等优势以及潜力产业集群,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1.2 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根据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名单,山东共有153所,普通本科院校67所,高职院校86所,占比56.21%。2021年,山东省普通本科毕业生27.71万人,专科毕业生34.08万人,共计61.79万人,专科毕业生占比达55.15%;本科、专科招生分别为34.24万人和43.85万人,专科招生占比56.15%[2]。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山东省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21年山东省86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450种,全面覆盖了高职专业分类体系的19个专业大类,涉及88个专业二类,专业布点数1 519个,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专业体系(见图2)。当前,山东省的经济正逐步依托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增长,原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和布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促使职业教育进行系列调整与变革。
1.3 山东省产教融合现状
山东省扎实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济南市入选第一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烟台、潍坊、威海等5市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中国重汽、山东文旅等168家企业入选山东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入库名单。这些企业在金融、项目审批以及用地等方面均可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和优惠。济南市将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全方位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基地,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力求推动教育、人才、产业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同,助力山东省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
2 山东省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山东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这给山东省高职院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空间。但因传统观念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地经济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不高,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3]。
2.2 学科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不一致,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
目前,山东省很多高职院校学科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存在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专业布点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专业设置不能跟随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等问题[4]。第一产业对应的专科专业布点数相对较少,覆盖面不全,这与山东省农业大省现状和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符。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面都滞后于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出现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毕业生素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进行改革。
2.3 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企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不深
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在与本区域内的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合作时,合作层次不高,偏向于帮扶共建和短期分散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校企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内在融合力度较小,常出现利益诉求冲突、权责不清、分工边界模糊等问题,导致科技创新合作力度不足、深度合作的项目较少等,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功效。
2.4 社会服务形式单一,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从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来看,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更多是为企业提供一些社会化的培训服务,而在协助企业进行产品技术改进方面提供的服务和合作较少,社会服务不够深化。高职院校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的工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期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大部分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性、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3 山东省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3.1 转变传统观念,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
山东省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观念,主动参与山东省“一群两心三圈”和新旧动能转换区建设,密切关注当地经济、业态和科技的新变化,挖掘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校企多元师资及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地方产业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使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
3.2 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优势专业群
山东省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合理调整全省的专业结构,鼓励高职院校开设面向三大产业的紧缺专业。高职院校也应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积极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使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优化专业布局,建立起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的优势专业群,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3 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强化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山东省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甄选优秀集群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通过组建产业学院、设立职教集团等多种方式开展产教融合,并用各项激励政策进行监管,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优惠,推动集群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集群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完善现有的课程及教材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整体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5]。
3.4 搭建社会服务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
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联合众多企业共同为公共技术平台、科研协同平台以及社会培训平台的搭建而努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教师结合地方发展战略申报各级各类产学研项目,促进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目标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积极性[6]。
4 結束语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区域经济增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各个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为高职院校调整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山东省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解决服务现存的各种问题,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助力山东省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宏雁,毕丽萍.高职院校专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山西青年,2022(15):1-3.
[2]山东省教育厅.2021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4-27)[2022-12-27].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2/4/27/art_11982_10299967.html.
[3]张海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4):39-43.
[4]孙爱武.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78-80.
[5]郭志立.多元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7):18-24.
[6]王英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1(7):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