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玲,吴玉宇,罗荷花,周蓉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主题。课程教学是文科教育的基础,课程提质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探析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分析目前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困境,并以农业院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为例,提出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1+2+5”新模式,以期为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商业银行经营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6.06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6-0199-03
0 引 言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抓手”。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文科类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课程教学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衔接,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内涵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文科人才[1]。在此背景下,新文科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新文科内涵,对接新文科建设目标。
1.1 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提质的根本要求。新文科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牢牢把握文科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个核心,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体现“中国元素”,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多说“中国话”,多讲“中国故事”,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2 知识融合
学科知识融合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提质的时代使命。在当前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形势下,新文科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注重推动学科间内容的交叉融合。
1.3 信息赋能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提质的必经之路。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起的文科新增长点,以及传统文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2]。就新文科专业建设而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改变了课程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方式,为教师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
1.4 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提质的重要突破手段。面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新要求,以往强调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的文科课程亟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中,产学合作育人机制下的融合性课程教学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
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困境
新文科建设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文科建设为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建设思路;另一方面,目前经管类课程教学对接新文科建设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2.1 课程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高校文科课程,尤其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源自西方国家,如果不加以阐释和引导,容易使学生盲目追捧西方国家。同时,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受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以往会认为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的内容,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会将课程思政等同于课堂思政,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因而课程思政未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缺少经验,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不够,方式往往比较生硬,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佳,课程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2.2 教学资源单一,难以满足时代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管类课程教学要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然而师生共用的教学资源较为单一、滞后,导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首先,受授课学时、地点的限制,教师课堂授课内容以教材为主,但教材的编写比较偏重理论、经验类知识,教师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其次,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拓展,但教师无法检查监督学生具体完成情况。最后,互联网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金融、财经类信息,学生缺乏辨别筛选能力,也难以保证自主拓展教学资源的效果。
2.3 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经管类文科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课程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解读能力。对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专业基础,但逻辑推演能力不足;他们爱好广泛,但又有个性化差异。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学情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容易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缺乏参与感与成就感,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虽然经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包括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一般比重小、学时少、现实性不强,较难达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文科学生人数多,能同时容纳学生实习的场所很少,学生很难直接接触到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即便进入实习岗位,大多也是观察性实践,无法真正参与业务开展。另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1+2+5”教学模式改革實践
商业银行经营学是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系统梳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内涵与发展脉络,全面介绍银行业务经营思路及产品设计要点,具有理论性强与实践要求高的特点。为破解以往课程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课程团队抓住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机遇,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并设计了“一理念+两平台+五维度”的教学模式。
3.1 “一理念”:以先进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积极运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指导课程建设,主张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
首先,课程以成果为导向确定“三层五阶”教学目标。农业院校肩负着为“三农”服务,为农业企业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技术和文化支撑。针对现实需要,课程先确定能力目标,再向下推导学生应具备的课程知识和方法,确定知识传授目标,再围绕能力目标,从个人品质、专业素养、“三农”情怀、政治认同、国际视野的维度向上提炼价值引领目标(见表1)。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深入挖掘线上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采用比较分析、任务驱动、情境导入等多元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及内容的限制,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最后,“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每一轮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学生满意度的评价,反思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情况。经过教学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3.2 “两平台”:以信息技术助力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课程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方式,为教师进行优质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3]。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腾讯会议、公众号等信息工具自建在线课程,打造课程理论教学平台。通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纵深思考,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基于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及SIMBANK、JIKELI等实习实训专业软件提供一流实验项目,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3 “五维度”:以多维视角改革课程教学全程要素
3.3.1 融入特色化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紧扣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设计了“德才兼备、经世济农”思路。通过融入银行业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现实案例解读,如“三法一指引”“三三四十”专项行动、“金缕玉衣”骗贷案、包商银行破产案等,使学生知晓银行从业者的原则和底线,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通过融合“知识学习+科研训练+创业实践”三大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阅读高质量学术文献,开展农村金融领域的专项调研,参加“互联网+”及“挑战杯”等创业创新项目,设计金融支农产品,培养学生学术思维,提升其创新思维专业素养;通过挖掘体现“中国元素”的教学资源,多说“中国话”,多讲“中国故事”,如利用我国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方面的做法等,增强学生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使命感;通过对中美银行业在组织演变、金融监管、产品服务、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了解中美银行业规模实力变化历程,在比较中看发展、增自信、融思政。
3.3.2 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迭代更新
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建设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按照“激发兴趣—传授知识—学以致用—知识巩固—专业提升”的思路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动画微课、教学视频、政策法规、新闻热点、作业题库、银行案例、学术论文等。此外,立足地方农业院校办学定位和优势,注意融入农业领域科学知识,如乡村建设、村庄治理、粮食安全、农业保护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
3.3.3 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按照“课前环节—课中环节—课后环节”的流程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课前,教师精炼授课视频,将参考资料、讨论题目等预习任务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提前观看和学习,思考问题并进行自测;教师根据反馈数据,实施精准备课。课中,根据学情反馈讲授教学重难点,结合问卷异质结果分组开展小组任务,利用智慧教室連接银行营业厅,使学生在应用场景中实现学习知识内化与整合。课后环节,教师根据个性化学习数据发布层次化习题,学生进行线上拓展知识阅读、基础练习或者进阶练习;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开展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
3.3.4 创建虚拟化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挑战度
虚拟仿真平台可以基于真实的小微企业贷款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设计,打造实际实验环境,给学生分配操作任务,考核学生关键业务技能,使学生熟悉贷款信用分析原理与贷款管理步骤。课程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开设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等多个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银行资产定价和风险评估等技巧;借助SIMBANK专业实习软件模拟银行柜员业务操作过程;借助JIKELI实训软件实战推演银行间博弈。虚拟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流程设计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极大推进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教学效果[4]。
3.3.5 建立产教融合教学机制,实现全面协同育人
融合性课程教学是一种强调高校与企业联合授课,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方式[5]。课程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学科交叉团队。企业通过提供师资培训、参与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等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企业导师通过录制课程视频和现场讲座的方式将产业需求、行业发展、前沿应用等情况带入课堂。这一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未来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并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思政与专业全面协同育人。
注:周蓉,通信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明辉.《新文科建设宣言》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30-135.
[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3]杨晓宏,郑新,田春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内涵、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1(9):104-111
[4]肖化柱,肖羽,魏坚.地方本科院校“泛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大学,2022(8):62-65.
[5]邓玲.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