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2021-02-21 08:52张书玉王雪梅
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媒介融合

张书玉 王雪梅

摘要: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为传媒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代表了一种交叉融合趋势,在新时代、新要求、新发展之下,要重新审视,重启认知,重构生态,通过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发展新兴学科,夯实课程体系,注重课程思政,构建融合师资,提升培养质量,加强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出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综合实力精、有创新思维的一流应用型传媒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 应用型传媒人才 媒介融合 价值引领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文科教育共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我国传媒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怎么培养?成为传媒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当今世界由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构成: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未来已来,“云大物移智区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新兴智能技术集群,使传媒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应把握传媒高等教育新形式,主动求变,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对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计划、能力、素养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有新的认知,寻求新的发展。

一、“新文科建设”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开启新方向

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设”与一流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促进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形成共识,形成系统衔接,融合联系的基础与核心;厘清二者的关系,是提高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一言以蔽之,“新文科建设”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根本支撑,二者是紧密相连,互依共促,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與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愿景。“新文科建设”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标准和价值,提出了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手段;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

(一)适应智媒时代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

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伴随传统媒体的裂变、信息技术的演进、移动终端的发展,新媒体的强势推进,正促使媒介形态从“融媒”向“智媒”的转变。智媒时代,改写了人类历史,重新构建了人、连接信息与社会要素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连接形式,万物皆媒,智媒从虚拟场景中拓宽了真实场景空间,对人类的感知力、认知力、行动力、创造力进行延伸,在技术赋能、跨界融合、价值创造、能力重构的时代,丰富了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方式。

传媒高等教育与“新文科建设”一脉相承,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体现“新文科建设”灵魂与内涵,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服务于传媒行业产业发展,受到行业变革发展趋势的影响,伴随新形势下提质增效的时代要求,传媒高等教育更应培养传媒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与自主性,把传媒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

因此,智媒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就必须要站在宏观层面,遵循时代需求,充分彰显国家战略,充分表达社会要求,充分突出本质规定,充分明确价值取向,科学引领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

(二)推进交叉融合的一流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

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新文科。客观地说,在学科规划上,传媒学科涵盖了艺术、文、理、工等多个学科,呈现了跨学科趋势;在专业建设上,传媒专业涵盖了包括广播电视学、传播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技术在内的几十个专业目录,传媒已经成为一个大专业群发展态势;在岗位发展上,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媒业态的产生,冲击和挑战了传统的传媒岗位,传媒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方方面面都要求传媒高等教育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进一步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因此,“新文科建设”是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合,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为培养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一方面,一流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充分的尊重传媒高等教育培养规律,按照培养规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另一方面,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对传媒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撑,需要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首先,应用型传媒人才需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伴随媒体的深度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传媒专业人才在需求端有很大变化,跨文、理、工科的知识背景的“跨界”人才尤受欢迎;其次,对内容价值的判断能力也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要义,尽管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可预设词汇、语义等,但其仍无法对内容生产进行主观思考与评价,这就要求应用型传媒人才具备准确鉴别信息真实度、全面性、客观化、准确性的全貌能力。

二、“新文科建设”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新文科代表一种融合趋势。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机遇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应该深刻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自成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在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省,客观认识自身的强项和存在的不足。面对传媒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建设”,需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对未来,构建具有文科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家国情怀,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才培养话语体系。一方面,“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是全面、综合的教育;另一方面,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是传媒高等教育跨越“学科本位”,回归“育人本位”,适应“行业本位”的重要呈现。

(一)再审视:强化价值引领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人才要强化价值引领,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

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上看,传媒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而传媒类专业独特的专业属性也决定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实现有价值的传媒高等教育。

其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严格具备“把关人”底线。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体的传媒人才是信息生产的“把关者”,受传统制播等因素影响,新闻发声层层把关,然而,智媒时代,新闻发声已经真假难辨,具备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媒人才的“把关”价值就更加体现。传媒高等教育要让传媒人才学会深度挖掘信息、整理信息,从而在大量真假信息中提炼出深度报道;要将自身从繁复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深度思考自身的核心价值性,实现自身专业性和思想性的突破。

再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彰显传媒人才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在“内容为王”的智媒时代,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体现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为国为民情怀,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永恒价值,也是传媒高等教育价值取向。

(二)再思考:加强育人育才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育人育才”“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智媒时代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严肃命题。

围绕“新文科建设”,传媒高等教育更需要高举旗帜、凝聚民心、培育新人、传承文化、展示形象,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传承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对外传播文化和彰显文化自信心。这是传媒高校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关键。信息技术迭代更新,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显现“供”“需”不匹配矛盾,可以预见,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传媒人才培养供给传媒行业会有相应偏差。因此,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更应价值引领,与时俱进,培养时代新人,通过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增强应用型传媒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智媒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高质量培养;通过开展专业质量认证工作,提高传媒人才的整体水平;通过推动“国标”生根落地,做好宣传、解读、培训。

一方面,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和全面的能力,既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理念,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表达了一种与新时代与新社会相适应的新理念。另一方面,应用型传媒人才还要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当前与长远、道德与利益的重要关系,并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更多的重任,讲好中国故事,成人成才。

三、“新文科建设”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传媒高等教育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人才培养要立足时代发展,主动服务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打开新的局面,创造条件满足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开辟新的路径,优化、调整、升级专业结构,努力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

(一)重启认知:优化培养

传媒高等教育要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质保、一流人才的目标迈进,努力将新局面、新模式、新目标、新发展、新思路、新领域、新路径等融入应用型传媒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中。

1.促进专业优化,发展新兴学科。从媒介形态来说,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相互融合;从传媒产业业态来说,影视、广告、动漫、出版等产业也是相互渗透;从传播内容来说,文字、视频、图片、音乐互相融合呈现,整个传媒行业形成了“混搭”模式,“频道+渠道”,“新闻+服务”,“媒介+场景”,基于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技术的传媒学科群,运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生物识别、场景构建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传媒相关问题研究,都将成为传媒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

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紧密相关,尤其人工智能、区块链、4K、8K超高清、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5G等大量新兴技术,传媒高等教育更应与科技强国战略保持一致,拥有跨界思维,与工科、理科等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以“传媒 +”“科技+”“艺术+”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一方面,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基础,打造“金专”;另一方面,全面布局智能化传媒高等教育,实现智能传媒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

2.夯实课程体系,注重课程思政。传媒学科发展带来的传媒高等教育的新格局,应全面实现传媒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应人才培养目标,传媒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重新审视,再次定位,从跨学科出发、在交叉融合中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必须明确,传媒学生要适应智媒时代的传媒工作,转型是必然,进而培养学生掌握“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等“十八般技艺”,适应不同工作的要求。 一方面,对传媒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将持续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突破,积极探索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增强学生跨领域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在课堂上要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肃对待、科学辨识多元的各类思潮,用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

因此,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要强化智媒教育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拓展课程内涵,增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从单一学科专业理论技能到跨学科知识能力素质转型,激发学生学习变被動接受为主动,坚持通识为“本”,专业为“用”;培养传媒人才系统掌握传媒领域的基本理论,掌握较强的内容策划与生产、媒介技术与创新、数据分析与处理、价值判断与应对能力;要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手段,切实培养能够在各级部门从事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二)重构生态:模式创新

“新文科建设”与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具有相同的时代使命,重点是提升国家形象,传媒人才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把关者”和“发声者”,担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的硬形象”的重任,传媒人才要具备“会讲中国故事”的影响力,“讲懂中国故事”的感召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塑造力,推进模式创新,完善全链条的育人机制。

1.构建融合师资,提升培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需要师资作为基础保障,传媒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全员优势,构建一支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配合、专兼职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性教师综合,人才梯度合理的融合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凝聚强大合力。一方面,传媒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需要专业化和多元化,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变革;另一方面,为提升培养质量,组建和打造一支融合型的师资队伍,并有机结合,渗透到传媒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因此,传媒高等教育要持续引进高水平、高技能、高职称的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型教师,形成传媒人才培养的凝聚力;也要继续引进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创作能力旺盛的传媒人士,形成专业创新力;要把青年老师送到行业中去培训,接受更多的行业产业视野的熏陶;也要和更为专业的机构企业或教育行业合作交流。在这“走回来”和“带出去”的过程中,将整个传媒师资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推动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2.加强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客观地说,传媒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是智媒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产教融合经历了从高校主体推动到高校、行业企业双主体推动,再到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多维推动过程。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把“产教融合”列在了战略发展的重要层面,“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逐步试点建设;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传媒高等教育通过艺术与科技融合、产业与教育融合,加强协同育人是适应传媒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传媒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要紧密对接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标准要紧密对接传媒产业发展预期、培养过程要紧密对接传媒产业生产流程、专业结构要紧密对接传媒产业生态链、教学条件要紧密对接传媒产业一线标准。

因此,传媒高等教育要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传媒高等教育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瞄准产业、立足融合、分类探索、突出应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把产教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传媒高校要与业界需求同心、与业界平台同构、与行业发展同步、与教育规律同频;传媒高校要贯通“产—学—研—用”,通过“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作业—作品—产品”“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培养层次,贯通产教融合“虚拟空间”到“真实空间”路径。

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格局、新气象,继而助推未来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综合实力精、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传媒人才的诞生。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只有回归本位,才能培养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和“发声人”,培养出适应智媒时代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作者张书玉系四川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王雪梅系四川传媒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试点”、四川省教育厅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一引领·三三融合的新时代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项目编号JG2018-9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许志强.“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J].传媒,2020(16).

[2]费再丽,陈锦宣.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施“专业思政”的几个着力点[J].传媒,2020(11).

[3]李海东,许志强.“数据价值+人工智能”双轮驱动下媒体智能化变革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19(20).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媒介融合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