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燕++++俞雅飞
摘 要:法律内容的教学一直是思想品德课的难点,需要教师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基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件,以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引领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获得法律知识,实现价值引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2-0027-03
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如何让法律基础知识薄弱的初中生积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陈家晶老师执教的“无形的财产”(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一课,用一个情境串起整节课,带给学生一场法律学习的“盛宴”,更带给笔者诸多启示。
一、“舌尖上的向往”——激趣引思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上课伊始,陈老师播放了剪辑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影像,诱人的地方美食,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抛出了第一个话题——何谓智力成果。
【教学片断1】
师:刚才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生1:美食的制作工艺。
生2:中国美食的传统文化。
师:有我们宁波元素吗?
生3:有,年糕和汤圆。
师:年糕有什么含义?
生4:年年高。
……
师:《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是怎样拍摄下来的?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创新再加工?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怎样评价创作团队?
生5:视觉的盛宴,纪录片给我们带来品赏美食中国的艺术享受。
生6:智慧的结晶。
师:说的非常好。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和文学艺术作品等,都是人类的——智力成果(板书)。说说你所了解的智慧成果。(引出主题——无形的财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法律板块的教学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舌尖上的中国》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电视节目,但美食与“无形的财产”有何联系?这一悬念迅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陈老师抛出第一个话题,从美食——艺术——智慧结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无形的财产。用“舌尖上的导入”,为学生带来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形财产的价值与魅力,并对后续学习产生了期待,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
二、“舌尖上的纷争”——探疑解惑
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情境载体,以“品味美食,走近智力成果——以案说法,维护智力成果权——联系生活,我有智力成果权——落实行动,鼓励创新、支持原创”为线索,贯穿课堂。教学过程“悬念”重重,“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学片断2】
教师呈现案例:《舌尖上的中国》海报侵权案。为了宣传《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片,张发财答应帮朋友设计一张海报。他未经作者许钦松同意,就将从网上搜来的《岭云带雨》改编成为一幅“腊肉山水画”。此案当时颇为轰动,学生多有所了解,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价值两千多万元的画作变成了“腊肉画”,这里有没有侵权行为?生活中,哪些属于智力成果权呢?
生1:许钦松有著作权。
生2:商标权、著作权。
师出示法律知识“加油站”,让学生了解智力成果权的相关内容。
师:许钦松拥有哪些权利?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张发财又该承担哪些责任?
生2:许钦松有使用权和报酬权。
师:这一案例属于哪种侵权?
师:请你用已有的法律知识来为他们作出解答。(学生先讨论后发言)
生答略。
老师总结学生发言,出示依法维权的途径。
对学生而言,《舌尖上的中国》海报侵权案真实、有趣;陈老师又抛出了悬念重重的问题:“两千多万的画怎么变成了腊肉——是否侵权”“属于哪种侵权”“当事人如何维权,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最后结果会怎样”。如此,以问题引发探究,促进学生调动已有法律知识,在探究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了智力成果的内容,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权,更要学会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这样的法律学习鲜活生动,让学生印象深刻,自然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舌尖”上的享受——提升素养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法律内容的教学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价值引领,要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不断提升公民素养。学习“无形的财产”,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智力成果权,学会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创造智力成果,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因此,陈老师在课的最后设置了“化干戈为玉帛”这一环节。
【教学片断3】
师:最后结果到底怎样?播放视频:化干戈为玉帛。海报设计者张发财承认自己侵权,篡改了画家许钦松的山水画《岭云带雨》,并致以诚挚的歉意;许钦松也并未动怒,反而因为自己的作品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而高兴。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大大出乎人们意料。
师:没有唇枪舌剑,也没有对薄公堂,不仅让人想起了海报上的那块腊肉,美味可口。(微笑着引导)看完《化干戈为玉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
生1:我们必须要有版权意识,法律意识。
生2:必须要有依法维权意识。
生3:侵犯了他人权益要主动承担责任。
生4:社会要加强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劳动。
……
师:未成年人也有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不受年龄限制。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展示2013年宁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部分作品)。建议同学们课后开展“智力成果”小竞赛,请说出你的创意。
生1:撰写一篇关于创新的政治小论文。
生2:我要画一幅宣传画,鼓励创新,反对抄袭。
生3:我要通过小发明改变我们的生活。
……
“化干戈为玉帛”的结局,让学生在法律的严肃之外,领略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情;“智力成果”小竞赛的创意,则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从美食——法律纷争——智慧创新,陈老师用跌宕起伏的教学“情节”,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此外,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板书,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1]板书设计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陈老师引领学生用概念图构建起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见下图)。陈老师先将关键词——智力成果在
预设的位置板书出来,之后,伴随着教学进度完成板书。每一个关键词都由学生思考得出,从智力成果权——无形的财产,昭示法律的尊严;从如何维护智力成果权——有形的保护,让学生学会用法,提高创新意识。概念图直观准确、精巧简约,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为本课学习作出了清晰的总结与诠释,也为此次舌尖上的“盛宴”画上了美丽的句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陈老师基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为学生带来了一节“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更带给学生一场思维的盛宴。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全军,邹德胜."非连续文本"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小学德育,2014,(2).
(作者单位:宁波市曙光中学
浙江宁波 31504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