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亚华
摘 要:芜杂、多元的价值观是当代生活的真实面貌,教育者应当教会儿童在生活中辨别、选择,引领他们向往崇高价值,知善、爱善、行善,成为具有美好道德情操的人,这是所有教育者的使命。
关键词:品德教育;价值引领;道德情操;知善;爱善;行善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在追求课程、教材、教学的开放、多元,为儿童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的同时,教育者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芜杂、多元的价值观是当代生活的真实面貌,教育应当教会儿童在生活中辨别、选择,引领他们向往崇高价值,用生活中的真、善、美滋养自己的心灵,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美好道德情操的人,这是所有教育者的使命。借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划分,结合小学品德教学,笔者谈谈引导学生内化正确价值观的实践。
一、知善:尊重多元体验,引导辨别选择
知善,包括认识是非,理解善恶,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有德性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做出明智选择的向往。
(一)在社会生活中学会道德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经历巨大转型。尽管孩子们对巨变冲击的感觉并不清晰,但是也会遇到社会中的一些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等人与事,如何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知善择善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重要前提。
小学四年级下册品德案例《一诺值千金》,从公民道德建设中选择一个重要角度“诚信”作为切入口,以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虚假广告、虚假降价信息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做广告也像做人,要讲诚信,并让学生说说还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见到不讲诚信的现象。随后,教材又反过来以商业场所中或淘宝购物中损坏商品的行为,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顾客也应该遵守的道德,并上升到法治教育的高度去认识和判断诚信,让学生明白诚信值千金。最后引导学生试着建立诚信档案。无论是诚信教育还是其他价值引导,都须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身边故事引发讨论与思考。通过主动参与活动或亲身体验理解各种道德问题,学生才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
(二)在独特体验中选择核心价值
追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备受关注。其实,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儿童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他们不但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而且需要借助他所崇拜的偶像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
《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共设置了三个环节:通过填写明星档案,将儿童崇拜的目光从“明星”外形转移至光环的背后;通过布置板报、超级访谈、模仿秀、博采众长让儿童畅谈“明星们”成长的艰难历程及其优秀品质,学习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风貌、力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怎样才能心想事成”环节则深入到操作层面,引导儿童体会“想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明了如何扎实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因此,在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同时,该案例引导儿童学会辨别和选择,从而使他们在新旧经验的比较中,重新进行道德判断,实现意义建构。
二、爱善:培养公共理性,懂得道德宽容
爱善,意味着发展全方位的美好道德情操,使学生懂得尊重、宽容、关爱。
(一)培养学生公共生活的理性
公共生活的理性是指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情操熏陶、道德认知后能够在学习生活中管理制约自己,处处与人为善,事事心存善意。
一个有着良好道德风气的学校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教室到操场,从阅览室到活动室,美德不断地被实践,相应的结果就是美德被传播、被期待、被尊重、被践行,集体的良好价值观最终变成学生公共生活的理性行为。笔者所在学校编撰了校本系列教材《孝,从这里出发》,在全校上下掀起孝义教育之风,从爱自己、爱他人、爱父母、爱学校等角度,通过授课、活动、演讲、创作众多形式,唤起当代学生最缺乏的孝义之心,激发全体师生争当孝义之人。活动成功的关键是唤起了学生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激发了学生深层次的动机。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宽容意识
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允许有不同选择、不同观点,是道德领域的又一个重要观点,即宽容观或多元观。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宽容是一个人豁达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新课程要求渗透多元文化意识,以适应国际化对人才的要求。
如教科版小学品德六年级上册《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一单元,从儿童能感受和理解到的各国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生活现象及生活情景入手,创设典型的生活情景。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体验不同语言的问候、学生对教师称呼上的文化差异、由饮食文化的差别引起的语言表达上的误会等,感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
三、行善:走向行动反思,学会自我建构
美好品德不仅仅要求道德上的认知、情感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付诸行动,这是教育者不懈努力的终极追求。
(一)行动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通过造房子成为建筑师,通过弹竖琴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通过反复的品德认知引领学生走向行动。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反思
反思涉及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沉思式的行为检视,一个决定、一种行为是对还是错?为什么?下一次又该采取何种做法?反思有助于美德内化,增强行善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当然,价值引导、品德塑造必须注意“度”的问题,要谨防把教师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过度的、偏颇的价值引导就会退化为强制和粗暴灌输;其次,仅有价值引导是远远不够的,美好情操的真义是在浓厚教育氛围中人们自己创造、建立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展,主要靠主体自我建构;最后,品德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个体,而是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价值系统,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